66例大肠癌合并HBsAg(+)患者化疗期间预防性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临床分析

2014-06-01 10:43陈剑翩殷兆锋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5期
关键词:卡韦大肠癌预防性

陈剑翩 殷兆锋

(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广东 中山 528400)

66例大肠癌合并HBsAg(+)患者化疗期间预防性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临床分析

陈剑翩 殷兆锋

(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广东 中山 528400)

目的 观察大肠癌合并HBsAg(+)患者化疗期间预防性应用抗病毒药物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6例大肠癌合并HBsAg(+)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3例,对照组患者单纯进行化疗,治疗组在化疗的同时给予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分别于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对两组患者血清TBIL、ALT、AST等肝功能指标水平进行检测;并比较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HBV-DNA载量。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3个月及6个月血清TBIL、ALT、AST等肝功能指标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HBV-DNA载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肠癌合并HBsAg(+)患者化疗期间预防性应用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可有效降低继发性肝损害与HBV再激活。

大肠癌化疗;乙型肝炎病毒;继发性肝损害

大肠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近年来大肠癌发病率的增高,化疗亦越来越广泛应用于大肠癌的治疗。而化疗所使用的细胞毒性药物常可导致各种脏器功能受损,其中以继发性肝功能损害尤为常见。全世界有超过1/3的人口感染过HBV,其中有3.5亿慢性感染者,我国慢性HBV感染者更为普遍[1],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区,有研究显示[2],HBsAg(+)的癌症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及相关病死率明显提高。本研究对大肠癌合并HBsAg(+)患者实施化疗过程中联合使用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观察了联合用药对患者肝功能保护及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作用。现将研究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经病理学及影像学确诊、且已行外科手术后需辅助化疗的非晚期大肠癌患者66例,所有患者HBsAg(+),转氨酶及胆红素正常,HBV-DNA阴性或阳性,既往未接受过任何化疗;排除合并有肝转移、合并第二种肿瘤或合并严重伴随病而难以耐受化疗患者。其中男36例,女30例;年龄29~65岁,平均年龄(51.2±5.6)岁。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各3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的差异均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FOLFOX6方案化疗6个月,即奥沙利铂100 mg/m2,以5%葡萄糖500 mL进行稀释,静脉滴注2 h,第1天;亚叶酸钙200 mg/m2,以生理盐水250 mL进行稀释,静脉滴注2 h,第1天;氟尿嘧啶400 mg/m2,静脉推注;氟尿嘧啶2400 mg/m2,以静脉微量注射泵泵注46 h,每2周重复1次,4周为1周期,若患者无特殊明显不适,按此方案规律化疗,共持续6个周期。治疗组在FOLFOX6化疗方案基础上,进行抗病毒治疗,即恩替卡韦0.5 mg,1次/天;治疗周期同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对两组患者血清TBIL、ALT、AST等肝功能指标水平进行检测;并比较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HBV-DNA载量。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3、6个月时血清TBIL、ALT、AST等肝功能指标水平比较[(),n=33]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3、6个月时血清TBIL、ALT、AST等肝功能指标水平比较[(),n=3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3个月比较,#P<0.05

组别 TBIL(μmol/L) ALT(U/L) AST(U/L)治疗3个月 治疗6个月 治疗3个月 治疗6个月 治疗3个月 治疗6个月对照组 31.38±3.22 26.41±2.74# 63.24±6.58# 52.17±5.32# 78.67±7.92 60.31±6.18#治疗组 24.06±2.68* 19.28±2.12*# 54.23±5.62* 47.34±4.82*# 56.24±5.83* 42.58±4.34*#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均以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3、6个月时血清TBIL、ALT、AST等肝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药物治疗3个月时两组患者血清TBIL、ALT、AST等肝功能指标的值显著高于治疗6个月时的值。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3个月及6个月血清TBIL、ALT、AST等肝功能指标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化疗期间,预防性应用抗病毒药物,具有一定的保肝作用。结果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其HBV-DNA载量比较

治疗结束后,治疗组HBV-DNA载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其HBV-DNA载量比较

2.3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均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化疗不良反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预防性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未引发新的严重不良反应。

3 讨 论

病毒性乙型肝炎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伴随着各种肿瘤发病率的升高,且随着大肠癌筛查技术的普及,大肠癌的比例不断增加,形成庞大的治疗人群,因此,对大肠癌合并HBsAg(+)患者化疗期间预防性应用抗病毒治疗的相关研究具有重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3]。化疗药物广泛应用于各种恶性肿瘤的治疗,HBV感染的癌症化疗患者也随着增多。因此,临床上在对癌症患者进行化疗的同时,其引发的肝功能损害和乙型肝炎病毒激活,也越来越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4]。

恩替卡韦临床上主要用于血清转氨酶ALT持续升高或肝脏组织学显示有活动性病变的慢性成人乙型肝炎的治疗。2008年亚太肝病会议制定的亚太慢性乙型肝炎处理共识指出,HBV携带者拟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或化疗时,应在接受治疗前预防性使用抗病毒药物,疗程维持到免疫抑制治疗或化疗停止后至少12周,以防止HBV激活,恩替卡韦即是被推荐使用的药物之一[5]。

本研究结果表明,经药物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治疗3个月及6个月血清TBIL、ALT、AST等肝功能指标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在化疗期间,预防性应用抗病毒药物,具有一定的保肝作用。治疗组HBVDNA载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对大肠癌合并HBsAg(+)患者实施化疗过程中联合使用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可有效降低继发性肝损害与HBV再激活。

[1] 王文,付金龙,刘沛.化疗或免疫抑制治疗期间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诊断及治疗[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2):2235-2237.

[2] 包健荣,姚卫康,冯一中.大肠癌组织中PTEN、iNOS、COX-2的表达及相关性[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3,29(10):1069-1071.

[3] 刘瑶,孔心涓,姜英俊,等.肿瘤患者化疗时乙型肝炎病毒的再激活及核苷类药物的预防作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21(11): 1050-1054.

[4] 邓文静,余更生,吕华珠.乳腺癌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害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性研究[J].临床医学,2013,33(12):16-18.

[5] 张志红,倪秉强,陈日新.参麦注射液联合恩替卡韦在大肠癌伴乙肝病毒感染患者化疗中肝功能保护作用[J].中国医药导刊, 2011,13(10):1751-1754.

R735.3+4

:B

:1671-8194(2014)05-0118-02

猜你喜欢
卡韦大肠癌预防性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恩替卡韦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研究
愈肝龙胶囊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临床观察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方法研究
第十五届上海国际大肠癌高峰论坛暨第五届上海国际大肠癌肝转移多学科和分子靶向论坛暨第五届上海国际大肠癌微创论坛邀请函
中药单体逆转大肠癌多药耐药的研究进展
康艾注射液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中晚期肝癌伴慢性乙型肝炎的Meta分析
恩替卡韦联合舒肝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观察
2015款奔驰R400车预防性安全系统故障
RECIST1.1标准和RECIST1.0标准对大肠癌肝转移疗效评价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