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酸蚀粘接系统应用于牙颈部楔状缺损修复的疗效研究

2014-06-01 10:43李永清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5期
关键词:粘接剂牙本质患牙

李永清

(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人民医院口腔科,云南 红河 652400)

自酸蚀粘接系统应用于牙颈部楔状缺损修复的疗效研究

李永清

(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人民医院口腔科,云南 红河 652400)

目的 对自酸蚀粘接系统应用于牙颈部楔状缺损修复的疗效进行研究。方法 资料随机选自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本院牙颈部楔状缺损修复患者70例、患牙196颗,随机平均分为研究组34例(患牙96颗)与对照组36例(患牙100颗),研究组患者应用自酸蚀粘接系统,对照组患者应用磷酸蚀粘接系统。对患者治疗后2周、5个月以及11个月疗效进行观察,并应用USPHS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后患牙敏感程度较对照组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充填物脱落指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疼痛指数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酸蚀粘接系统应用于牙颈部楔状缺损修复有显著优势。

自酸蚀粘接系统;牙颈部楔状缺损;修复;疗效

目前,牙颈部楔状缺损成为患者口腔病症之一,通常由患者刷牙方式不当、牙颈部结构薄弱、牙齿唇颊侧颈部破坏及酸性物作用导致。本文主要对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本院牙颈部楔状缺损修复患者70例(患牙196颗)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表1 两组患者相关指标对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自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本院牙颈部楔状缺损修复患者70例(患牙196颗),随机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34例(患牙96颗),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36±5.52)岁,病程4~8年,平均病程(6±2.3)年;对照组36例(患牙100颗),年龄32~71岁,平均年龄(36±5.71)岁,病程5~9年,平均病程(6± 2.5)年。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口腔卫生健康、牙周组织良好、牙髓活力正常以及牙颈部非龋性缺损患者[1]。

1.3 治疗方法

在对两组患牙均去除菌斑、备洞、保持干燥等常规处理基础上,研究组患者治疗措施如下:①用自酸蚀处理剂涂于患牙处,10 s后用三用枪充分吹干;②将粘接剂涂于缺损牙面处并用气吹使粘接剂铺匀,光照10 s;③将复合树脂对牙面进行填充、整形固化,调磨抛光完成治疗;对照组患者治疗措施如下:①应用全酸剂进行酸蚀,时间为30 s,冲洗15 s;②吹干酸蚀面,使酸蚀面呈白垩色;③将复合树脂对牙面进行填充、整形固化,调磨抛光完成治疗。

1.4 疗效评价标准

以美国公共健康部制定评定系统(USPHS)为评价依据,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比较。成功标准如下:①充填体无折裂和脱落;②边缘完整且密合无缝;③牙体与充填体无色变;④无继发龋;⑤术后牙髓活力正常且无敏感症状。若未达到其中任何一项则表明治疗失败且需重新治疗[2]。

1.5 统计学分析

本文数据应用SPSS17.0软件包完成统计分析,一般的资料应用标准差为(),计量资料应用t完成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完成检验,当P<0.05,表示在差异比较上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情况

两组患者应用不同的方式对牙颈部楔状缺损进行修复,术后不同时间的复查结果明显不同,其中,研究组患者术后2周及5个月敏感度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脱落指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

以国际疼痛程度标尺(VAS)为依据,对患者术后不同粘接剂使用后疼痛情况进行比较,其中,研究组疼痛指数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疼痛指数对比()

表2 两组患者疼痛指数对比()

组别 术后2周 术后5个月 术后11个月研究组 1.18±0.07 0.13±0.08 0.01±0.03对照组 1.85±0.04 0.16±0.06 0.05±0.07

3 讨 论

相关文献表明,近年来我国牙颈部楔状缺损发生率逐年增高,其主要症状表现为继发龋增多、边缘密合度减弱、牙龈炎症以及非龋性缺损。由于其牙本质与牙釉质和健康者之间存在结构性差别,且牙颈部的拉伸效应频度与强度较大,从而造成修复体出现边缘染色剂脱落现象[3]。因此,在牙颈部楔状缺损治疗中对粘接度强、封闭效果好的粘接材料和技术有更高要求,而自酸蚀粘结系统则具备封闭效果好、粘接度强、稳定性佳以及操作简洁等优势。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应用自酸蚀粘接系统对牙颈部楔状缺损进行修复,其术后牙本质过敏率从术后2周的2.04%降至术后5个月的1.02%;对照组患者术后2周的11.22%降至术后5个月的7.14%,研究组指标优于对照组,表明自酸蚀粘接系统是治疗牙颈部楔状缺损修复的有效途径。

相比磷酸蚀粘接系统,自酸蚀粘接系统主要优势表现为以下三点:①简洁的操作方法与牙本质小管封闭性降低了牙髓的敏感度,并降低了术后敏感率的发生;②使用弱酸对牙本质表层和污层进行溶解,对牙本质小管起到堵塞封闭以及固位作用;③酸性程度对患者牙颈部腐蚀程度高,且不良反应微弱,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感。而磷酸蚀粘接系统在操作步骤上较自酸蚀粘接系统复杂,且颜色稳定程度低,腐蚀性弱于自酸蚀粘接系统[4]。本次研究中,应用自酸蚀粘接系统对牙颈部楔状缺损进行修复,研究组患者术后2周(1.18±0.07)的疼痛指数低于对照组(1.85±0.04)的疼痛指数,术后11个月研究组疼痛指数趋于0,而对照组为(0.05±0.07)。另外,在牙颈部楔状缺损中非龋性缺损成为其主要表现病症。由于非龋性缺损部位在口腔唾液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使缺损部位的表层无机物与矿化度增高,导致粘接剂无法有效对其表层进行粘接。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应用自酸蚀粘接剂进行修复,其充填体脱落为0,对照组为3.06%。因此,患者在应用自酸蚀粘接系统时,需对患牙的高矿化表层进行充分磨除,使新鲜的牙体组织能在自酸蚀粘接剂作用下得到有效粘接,以此使牙本质与树脂能形成一体的联合界面[5]。

本研究表明,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2周检查牙本质过敏分别为2.04%、11.22%,术后5个月检查牙本质过敏分别为1.02%、7.14%,两组患者牙本质过敏均有下降,且研究组牙本质过敏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与对照组充填体脱落率分别为0、3.06%,研究组患者相关指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术后疼痛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自酸蚀粘接系统应用于牙颈部楔状缺损修复操作模式较全酸蚀粘接系统简洁,且临床治疗安全性高疗效显著。

[1] 赵泓霖,钱德云,徐自祥.62例楔状缺损修复后的临床疗效观察[J].华夏医学,2012,25(6);849-851.

[2] 赵芳.自酸蚀与磷酸酸蚀粘接修复楔状缺损的疗效比较[J].临床与实践,2012,16(1);38-41.

[3] 岳蕾.两种自酸蚀粘接剂修复牙颈部楔状缺损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实用口腔杂志,2012,5(9);558-560.

[4] 卢俊慧.自酸蚀粘结系统对楔状缺损修复术后敏感性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7);60-61.

[5] 璋轶,张会明,董华.不同脱敏剂对楔状缺损修复效果影响的观察[J].人民军医,2013,56(7);806-810.

R783

:B

:1671-8194(2014)05-0130-02

猜你喜欢
粘接剂牙本质患牙
激光联合脱敏剂治疗牙本质过敏症
用椅旁树脂嵌体/高嵌体在对第二磨牙远中龈下缺损进行修复中的应用效果
烧结温度对粘接剂喷射技术制备420不锈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Nd ∶YAP激光联合宝氟锐脱敏剂对牙本质小管封闭效果的研究
牙周炎对口腔种植修复效果的影响
磨牙牙隐裂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保留价值分析
在乳牙龋齿充填中应用光固化复合树脂、粘接剂结合治疗临床疗效观察
乙醇润湿对2种全酸蚀粘接剂粘接性能的影响
纳米银改性正畸粘接剂的研究
Single Bond Universal牙本质粘结强度及牙本质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