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访上海市黄浦区卢湾第一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校长戴镇德

2014-06-05 09:51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14年1期
关键词:体校业余教练员

●纪 海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访上海市黄浦区卢湾第一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校长戴镇德

●纪 海

Luwan First Youth Amateur Athletic School, formerly the First Children’s Amateur Athletic School in Luwan District, Shanghai, was established in 1959. It has nurtured several well-known elite athletes such as ZHU Zheng, LI Qiulping, YE Li, SUI Lu, MA Yunwen, LIU Wei, and QIAN Jialing, and was named National Base of High-Level Sports Reserve Talents by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 of China. Standing at a new starting point, the school focuses on the cultivation of project brands and coach team. Aiming at combin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by cultivating athletes with the purpose of “educating first and paying equal attention to learning and training”, it is striving to become a modern youth athletic school with brilliant talents and bright brands.

上海市黄浦区卢湾第一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以下简称卢湾一少体)的前身是上海市卢湾区第一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成立于1959年,是建国以来上海成立较早的少年儿童业余体校之一。建校55年来,卢湾一少体培养了朱政、李秋平、叶莉、眭禄、马蕴雯、刘炜、钱佳灵等一批耳熟能详的优秀运动员,连续3届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012年被上海市教委和体育局评为 “上海市体教结合工作先进集体”和“上海市业余训练先进集体”。

2014年2月中旬,在一间整洁、明亮、布局别致的办公室里,记者采访了卢湾一少体校长戴镇德。这位土生土长的“卢湾人”高大、健壮,在记者面前他开门见山,娓娓道来。

项目树“品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卢湾区一少体的篮球项目是上海各区的翘楚。戴镇德最初的“篮球梦”也是从6年级时入选体校篮球队开始的。从他接触篮球的那一刻起,便深深地爱上了这项运动,当一名专业篮球运动员成为他的理想。在著名教练蔡连科的指点下,戴镇德对篮球运动的理解愈发深刻。由于住得离体校近,每天早上6点,戴镇德都自觉到体校加班训练,技术水平也与日俱增。毕业之际,凭借规范的技术动作,良好的篮球意识,戴镇德被时任卢湾一少体校长的吴诗鑑视为留校任教的最佳人选。但不巧的是,上海市为了阻止篮球人才外流,组建了上海篮球二队(五七体训班),戴镇德被招了进去。尽管最终在篮球道路上没有达到理想高度,但戴镇德对篮球的热情却丝毫未减。吴诗鑑校长的一句话“好好打球,好好做人,学校等你回来”,为他日后拿起教鞭埋下了伏笔。

分配工作时,戴镇德一心想做篮球教练员,但似乎命运故意捉弄,最终他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做了一名实验员。吴诗鑑可谓是他生命中的“贵人”。由于当时人事调动非常困难,把戴镇德从上海交通大学调至卢湾一少体,吴诗鑑费尽周折。“吴诗鑑校长对我有知遇之恩,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对我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影响深远。时至今日,每当我遇到困难时,仍能从当年他对我的教导中汲取到智慧。”从教练员岗位到卢湾区体育局竞训科,再回到体校当校长,戴镇德走了一个轮回,他对业余训练也有了新的认识。

众所周知,社会对一所少体校的认可度主要取决于其向上一级运动单位输送了多少运动员;而知名运动员特别是奥运冠军,又能吸引更多的青少年进入少体校。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到南通市少体校练习击剑的少儿络绎不绝,原因就是这里培养了奥运冠军仲满。因此,少体校要在竞争激烈的业余训练中站稳脚跟,拥有品牌项目至关重要。“只有当人们一提起上海市黄浦区青少年竞技体育就想到卢湾一少体时,我们才真正做好了品牌,抓住了特色,学校的发展才能充满生机。”同时戴镇德也清醒地认识到,少体校的人才培养有个滞后效应,需要几任领导的一贯重视和努力。当前卢湾一少体篮球、射箭、体操、跳水等品牌项目的确立,也主要得益于前几任校长的不懈努力和培养。

“校长一定要有责任心,甘作教练员成长的铺路石,为其发展搭建平台。”

体教结合是方向

学训矛盾历来是导致少体校招生难、训练难的一大原因,卢湾一少体通过制度创新和灵活管理,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早在1985年,原上海市卢湾区体委、教育局就在体教结合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建立了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办公室。随着体教结合的深入推进,黄浦区把优质教育资源和体育资源结合在一起,使体校和文化学校在运动员学习、训练等方面各负其责,形成体教结合“一条龙”模式。如卢湾区第二中心小学女篮和向明中学女篮等,就是体教结合的典范,培养的学生运动员品学兼优、运动成绩突出;体操、跳水项目充分利用文化学校的教育资源,确保小运动员就近入学,取得了较好效果;乒乓球教练员直接进入校园,免除了小运动员学习、训练两头奔波的辛苦,得到了学校和家长的赞同。“体育强国必须从基层抓起,教练员下基层、进校园是今后体校的办学方向。体校不能再‘闭门造车’,必须面向社会,从大教育的角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具有良好思想品德、文化素质和体育特长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在日常管理上,虽然卢湾一少体不承担文化教学任务,但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工作却常抓不懈。利用合作单位名校、名师等资源和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引导运动员乐于学习、勤于思考。通过与文化学校共同招收、管理运动员,真正实现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特色共建。此外,划出专项经费,通过奖学金、补课补贴等形式发放给运动员,为其文化素质的提高提供物质保障。自建校伊始,卢湾一少体始终坚持“育人为先,学训并重”的方针,不断探索业余训练的体制和机制,积极贯彻“奥运争光计划”和“立足黄浦、面向全国、科学训练、奥运争光”的理念,在人才培养、学校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迄今,学校培养输送的运动员已近千人,在奥运会、世锦赛、亚运会和全国比赛中共有几百人次夺得冠军。

重视教练梯队建设

“学校有特色,项目有品牌,教练有声望,是创办一流少体校必不可少的3个方面。”对少体校而言,教练员的声望无异于一种无形资产,可以吸引更多的运动员。如周苓、王瑾等教练员,培养出很多国家队队员,许多家长就是冲着她们才将孩子送到卢湾一少体。因此,戴镇德非常重视教练员队伍建设,他充分发挥教练员的团队效应,把上海市“优秀教练员工作室”和黄浦区“名教练工作室”与年轻教练员培养工作结合在一起,让经验丰富的著名教练员对年轻教练员进行有效的传、帮、带,促进年轻教练员尽快成长,开创了我国业余体校教练工作的先河。截至目前,卢湾一少体成立名教练工作室的项目有射箭(由钱佳灵的教练王瑾主持)、篮球(由刘炜的启蒙教练吴建生和马蕴雯的启蒙教练周苓主持)、体操(由世界冠军朱政主持)和跳水(由跳水名将史惠国主持)。通过“名教练工作室”这一平台的辐射、孵化、嫁接作用,形成一支掌握现代竞技体育规律的教练员团队,进而保持卢湾一少体在这些项目上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为提高教练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戴镇德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聘请国家队、市一线资深教练和上海体育学院等高等院校的专家到卢湾一少体讲课、督导,通过专题讲座和外出观摩学习等对教练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其带训水平和自身素质。在2012奥运周期,卢湾一少体共有近300人次参加各类培训,有2名教练员攻读硕士学位,这令戴镇德很是欣慰。“校长一定要有责任心,首先对事业负责,其次对教练员和学生负责。要甘作教练员成长的铺路石,为其发展搭建平台。”在卢湾一少体的现有教练员队伍中,具有中高级职称者占80%。

以创新促发展

当前我国少体校招生难、数量萎缩,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少体校的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在业余训练第一线奋战了几十年的戴镇德最有发言权。“校长是少体校的带头人,只有清楚自己身份的专业性和职业性特点,才能为少体校的发展带好方向。职业性是岗位属性,就是在少体校校长岗位上应该想什么?做什么?专业性就是少体校既有文化学校管理学生学习的属性,又有运动训练的专业特点。”10年前,戴镇德随队到台湾访问,当看完一堂台湾篮球特色学校的篮球课后,他敏锐地意识到台湾的篮球训练理念和方法已遥遥领先于大陆;更让他没想到的是,台湾小学田径课当时已完全做到了个性化训练,而大陆至今仍鲜有学校能够真正做到。

“‘思路决定出路’,少体校校长如果没有创新的勇气和魄力,一味地因循守旧,即使学校管理得规范、有序,也不是一位好校长。而应以办成一所有影响力的学校为己任,始终考虑能为学校留下什么。”对于当前少体校生源不足的问题,戴镇德有自己的认识:“少体校的路越走越窄,很大原因是我们的思路没有打开。小孩一入校,我们就将其朝专业运动员的方向培养,这不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为此,他大胆提出将少体校办成体育宫,按项目开设各种兴趣班。以篮球项目作为试点,在少体校开设“篮球乐园”,让有兴趣的小孩都来玩,不收取任何费用。当孩子真正爱上篮球运动时,自然会向专业运动员的方向发展。这样既解决了少体校招生难的问题,又保证了高质量的后备人才。目前,戴镇德正就此展开调研,相信这将成为我国少体校转型发展的一种有益尝试。

当今竞技体育的竞争,是训、科、医综合实力的较量。不注重训练理念的更新和各种恢复手段的运用,已很难保证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佳绩。为完善科研保障工作,卢湾一少体与上海市黄浦区体育科研站优势互补,共同承担运动员的科研服务和保障工作。通过引进多种专业仪器,常年对运动员选材及生理生化等相关指标进行监控,大大提高了训练效益和运动员的成才率。此外,建立区级重点队员人才库,对重点队员进行动态管理,并及时把监测数据反馈给教练员,为其制订训练计划提供参考。

针对训练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卢湾一少体建立了校长看课制、专家督导制、项目定期汇报制、教案检查反馈制、竞赛工作预案和小结制等,使学校的训练管理工作朝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不断拓宽办学渠道,与篮球知名教头李秋平合作开办篮球俱乐部,与示范性学校合办运动队,与市优秀运动队联合招生等,为上海市培养优秀体育“苗子”。

锲而不舍谱新篇

在历史的长河中,55年只是一瞬间,但对卢湾少体校可谓沧桑巨变,春华秋实。坚持精品战略,以培养高水平、高质量、高素质的奥运体育后备人才为目标,卢湾少体校紧跟时代步伐,结合自身实际调整项目设置,同时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优化教练员队伍结构,使训练效益大大提高。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先后培养输送了奥运冠军庄泳、乐靖宜,世界纪录创造者赵素霞、周建明,世界冠军张爱玲、王天凌、朱政、眭禄等一大批著名运动员;涌现出陆元盛、步子刚、陆亨文、叶瑾、徐仁惠等一批优秀教练员。“桃李不言,下自成蹊。”2009年至今,向上级训练单位输送人才156名,所培养运动员共获得奥运会银牌1枚,世锦赛金牌1枚、银牌1枚、铜牌3枚,亚运会金牌8枚,青奥会银牌1枚。

戴镇德坦言,累累硕果是少体校55载不辍发展的结果,更是历任教练员辛勤耕耘的回报,他最看重的还是学校的未来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卢湾一少体以‘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为契机,把‘立足黄浦、面向全国、科学训练、奥运争光’作为办校宗旨,坚持走‘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业余训练精兵之路和‘育人为先,学训并重’的培养运动员全面发展之路,不断更新理念,拓宽体教结合渠道,探索多元化的办校模式,完善体育科研和科学选材方法,努力为国家培养输送更多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把自己打造成一所人才辈出、品牌鲜明的现代化少体校。”

A man of true worth attracts admiration—DAI Zhende, Principal of Luwan First Youth Amateur Athletic School in Huangpu District, Shanghai

· JI Hai

猜你喜欢
体校业余教练员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2019年全国体校杯足球比赛总决赛在广东清远举行
走到十字路口的业余体校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论高水平教练员教育培训的“学习投入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应然与实然:教练员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中的作用思考
为业余棋手诊脉
能!
遮荫有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