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的季节

2014-06-13 03:26郭晓东
中国周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毕业课外上学

郭晓东

又是6月,又到了求人的季节。

第一次感受这个季节,是在13年前,女儿上小学。找了三五个朋友,绕了两三道弯,见了两位校长两位老师,吃了三顿大餐,买了两台数码照相机。

然后,是小学升初中,为了少交几万块钱上重点;初中升高中,为了够分数线之后能优先录取;高中升大学,为了调档之后能确保理想专业。这中间,还有小学升初中之前的“蹲坑”(这样专业的词汇可能只有中国的家长们懂,意思是为了能上目标学校,需要提前两三年先在该校的课外培训班学习)、中考前的课外补习、高考前的自主招生等等,全需要通过关系找人了解情况,特别是其中的“潜规则”。就连高考填报志愿,都要请客吃饭求人,不然的话,那些你根本闹不明白的专业名称和繁复规则,绝对让你头大。

除了自己的女儿,我还有个侄子,也是这一系列。我还有很多的朋友,每个朋友还有朋友,以此类推。

所有的一切,都在6月。全中国各大城市里的人脉神经疯狂跳动,急速穿梭中汇成了一张巨大且沉重的网,将所有人,无论你有没有学龄中的孩子,都罩在其中。可能再也没有哪个时间段能像这一两个月,几乎每一个人都在挖空心思想着同一个问题:我还认识谁?

这两天,我忙着帮一位儿子“幼升小”的朋友找人,要找的这个人非常蹊跷,是北京某区街道办事处的。因为今年招生改革了,要就近入学,是否符合“就近”资格,要街道说了算。于是,众多的家长们将发烫的目光瞄准了各个街道社区。

对教育改革,家长们既盼又怕。因为他们谁都不会满意现在的制度,希望改变。但实践中却发现,每一次改革都增加了自己孩子上学的难度和成本。电视上那些专家们为了某项改革的利弊争论得面红耳赤,其实和家长们没太大关系。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孩子上学是否容易了,是否省钱了。而结果,几乎每一次都是失望。

比如这一次“幼升小”的就近入学改革,面对必须做到的“五证齐全”,家长们跑断了腿,磨破了嘴。

那位找我帮忙的朋友说,如果找不到人,只好听天由命。对于他们这样的“北漂”家庭,如果拿不到街道掌管的有限指标,就只好让孩子回老家上学了。而他们已经在北京工作十几年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都开始为“学”所累。挣的钱投进去,培养的人际关系投进去,高傲的脸面投进去,都觉得难以支撑。

一位朋友对我说,他最喜欢美国的地方,就是孩子上大学不用高考,可以按照个人喜好向各学校随意投放简历,等着学校来函“邀请”。看着四五个邀请函随意选择的时候,想着国内那些求爷爷告奶奶的家长,幸福无限。

本期的《中国周刊》,我们走访了那些忙着上学的人,也深入到那些正在毕业和已经毕业的人们的内心。我们试图了解,学习到底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理想、激情,后来全成浮云。真正实际留下的,是人生境遇的方向、生活行走的道路、社会阶层的位置,以至于子孙后代的家族地位。

所以,学习很重要。

所以,家长们很忙。

人们都把6月当做毕业季。其实,谁都不会毕业。

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一生都在学习。这句话不是为了表达谦虚的人生态度,而是诉说一种逃不掉的生活现实。

准确点儿说,我们的一生都会为“学”所累。endprint

猜你喜欢
毕业课外上学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毕业季
上学啦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
毕业歌
如果我毕业了
取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