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注定成医者

2014-06-13 18:34安平
中国周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潍坊医学院病人

安平

临出门时,冯新恒被心外科的人急急地找了去。

“一个三天前刚刚做完手术的病人突然低血压,出现严重低氧,不知什么原因,会不会是血栓塞?”

冯新恒过去一看,当下作出判断:“血栓塞可以排除。心脑功能也没问题,很可能是一个系统性的原因。”

“我要不去也不放心。”这位北医三院心内科副主任解释道。

对这件事的处理,让他与我们的见面晚了近一个小时。

他的两个大学同学,刘福生和孙凤丽准时和我们见了面。他们都是天坛医院的医生,刘福生是神经外科教授,孙凤丽是麻醉科主任医师。

他们于1987年毕业于潍坊医学院——当时的昌潍医学院。同班同学中,就他们三人在北京工作,但是平常却难得见上一面。

农村孩子的实用选择

刘福生和冯新恒的家都在农村。回忆当年考大学,刘福生称:“当时心理很简单,就是换粮本,没有大的追求,谈不上出国、当博士、当教授之类的。”

事实上,刘福生当时对医学没有兴趣。“我比较喜欢建筑,我的空间意识、构图意识非常好。但是当时报名,五个志愿要填满,最后一个填了昌潍医学院。没想到最终上了这个大学。”

而对于冯新恒来说,故事则有趣得多。他的学习一直不错,报考什么学校呢?什么都不懂的老爹让他去问村里一个老秀才。老秀才很自信地说:“农村孩子,就一条,学实用的。要么是医生,要么是教师。百年不变。”

老秀才甚至给冯新恒指明了具体的方向:“做医生的话,就到县医院,不要太远。如果你到县医院,相当于房子上的房梁,我们大家都能受益。如果到了北京,你就是边上的一根杆儿,我们想指望也指望不上了。”

冯新恒报考医学院还有一个原因。高中时,冯新恒总生病。有一次,他得了肺炎,青霉素打了两天,体温从39度一下子降到36度,出了一身汗,就好了。

“我觉得很神奇,觉得学医很有意思。”

孙凤丽则把选择昌潍医学院的原因归结为“比较傻”。她是城里人,“那时山东医学院和昌潍医学院都是二本,我父亲说,选昌潍医学院吧,离家近,来回方便。”她的分数是完全可以上山医的。

五年大学生活,刘福生的每一天都以早起跑步开始。“5点半起床,无论刮风下雪。”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他到美国念博士。跑了三年,每天跑几十里地。

“所以我的身体很好。我认为,当医生首先需要一个好的身体。”

刘福生从不觉得那会儿的学习和生活苦。“那会儿大家都在学,尤其77、78级都很拼命,我们82级只是沾了一个边儿,基本上秉承了那几级的精神。84级以后就不如从前了。”

冯新恒在大学时学习一直很优秀。“我觉得一定要学好”。大学五年,他一共就看过两场电影。“看电影时还很纠结,好像浪费了时间,很对不起自己的感觉”。

到最后,他的书都被翻烂了。“第一段是黑的,第二段是红的,第三段是什么颜色想不起来了,这个地方划个三角,那个地方划个别的什么”。

除了专业书,冯新恒也会看一些课外书,并将其中的名人名言摘录在他那个蓝皮本上。在本子的第一页,他写了一句话:“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翻过这一页,是培根的一段话:人应当经常保持一种怀有希望、愉快、明朗、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从事一些对身心有益的学问的思考——如阅读历史、格言或观察自然。

三个人三种命运

1987年,他们毕业了。

冯新恒打算报考研究生。“英语老师说,你们要想进一步发展,应该考研。”

于他而言,专业课没问题,已经烂熟了。“潍坊医学院参加卫生部部属院校统考时,我是第九名。”

事实上,在那次考试中,潍坊医学院考得很不错,“一共16所院校,我们考了第五还是第六。比北医高。第一名是湖南湘雅,协和排最后一名。”

冯新恒清楚,自己的英语有点欠缺。决定考研的那个夏天,他只回家休息了三天,就返校了。

“一个假期,我把新概念英语的二至四册全部学完。那个时候热,就穿小短裤小背心,窝在宿舍里学。汗哗哗地冒,一个小时进水房冲一次。”

最终,他的英语成绩超出及格线22分。

冯新恒报的是北医。“当时有虚荣心,如果考不上呢,也有借口,因为这个志愿太高了嘛。”

1987年4月23日,冯新恒来到北京面试。面试的老教授都是业界顶尖的人。“让我们看看病历,回答问题,读一段英语,然后翻译。”

面试结束,冯新恒心里没谱,觉得自己的哑巴英语说得不是那么流利。想着如果不行,以后就来不了北京,于是跑到天安门,照了张相。然后回到潍坊继续在医院里实习。

在医院实习时,冯新恒非常认真,每个病人都管理得很好,“病历我都能背出来”。从那时开始,冯新恒真正喜欢上了医学。“我的沟通能力和推理能力都很强,特别适合做内科。”

后来,他被北医调档了。同时到来的喜事还包括,学校评了15个优秀毕业生,他是其中之一。这一荣誉意味着,“如果我没有考上研究生,就可以在全省自选单位。”

1987年9月5日,冯新恒再次来到北京,在北医三院读研究生。毕业后,他在这家医院留了下来,直到现在。

相比冯新恒,刘福生毕业后的经历则复杂、坎坷得多。最初,他被分到乡镇。因为不甘心,他最终走上一条漫漫的求学自救之路。“靠谁也靠不住,我就靠我自己。”

读完硕士后,再接着考博士,再接着考博士后,三年换一个地方,最后,刘福生在美国留学归来。

很长一段时间里,刘福生每天晚上都是一点半以后才睡觉。一本600多页的《神经解剖学》,哪一页的倒数第几行写的是什么,他都清清楚楚。

背着包在北京和济南之间来回赶考时,他身上的钱只剩下了10元。拿着这10元钱,他在异乡过了年。

孙凤丽的故事则简单得令人难以想象。

孙凤丽的男朋友是她的高中同桌,先她一年分到北京,是个军人。孙凤丽分配那一年,她的男朋友拿着北京的一张报纸,找到了北京市卫生局人事部门。

那张报纸上刊登的一则消息称,北京的医疗系统非常缺人。然后事情很快就解决了。

在天坛医院麻醉科,孙凤丽干了27年。

你适合做医生

和刘福生、孙凤丽同班的50个同学中,除了两个改行外,其余的一直在这个行业里,“院长就有11个。”

冯新恒也曾经有过彷徨。那是1995年前后。“工作特别紧张特别累,一个月也就四五百块钱。特别苦”。

他开始问自己,“这个医生还要不要做下去?”

有朋友劝他到医药公司。“当时,医药公司一个月的工资是四千多块。”他有点动了心。

这时,另一位朋友的一句话,点醒了他:“我们之所以一直围在你身边,就因为你是个医生,能给我们带来帮助。”

这位朋友说:“你咬咬牙,坚持下去。你适合做医生。”

冯新恒挺了下来。现在,他是科里的副主任,硕士生导师,工作干得有声有色。

冯新恒也觉得自己适合干医生这一行。“第一点,人比较善良。从农村出来的人,对人有天然的亲近力,不设防。留言簿上你们也能看得出来,我的同学都说,不好意思骗你,骗你都感觉是个罪。第二就是比较热情。第三就是比较有责任心。”

从医这么多年,冯新恒对于自己的职业和病人有了更多的理解。他从太多故事中感悟到,“医生除了要有很好的技术、很好的理念,还要学会和病人沟通,愈和他们的心理。另外,还要学会尊重病人。病人有选择生与死的权利。”

冯新恒经常回潍坊老家。对他来说,回家是一种充电。他会和老爹老娘聊天至深夜,然后再能量满满地回到北京,开始新的工作和生活。

“我很感谢生活”,冯新恒说。endprint

猜你喜欢
潍坊医学院病人
谁是病人
马可·波罗与潍坊风筝
习近平给在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的回信
809名实习师生乘“定制”专列回家
Risk Factors of Depression in Postpartum Period
The Unwilling Performers in Edward Albee’s Twentieth—first Century Plays
风筝之都潍坊
病人膏育
还能活多久
潍坊和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