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司变形三劫

2014-06-14 09:10白万纲
商界评论 2014年1期
关键词:矩阵式华为架构

白万纲

当下的中国企业,无论是追求千亿市值,还是追求千亿销售额,都习惯将“千亿级”作为衡量“大企业”的唯一标准。因中国红利的积累,三十年持续高速前行,中国密集地出现一批千亿集团,都是生龙活虎,一副还想再活五百年的样子。

这些大企业慢慢从挣机会型多元化的钱,走向挣战略型多余的钱。或者哪怕仍然是挣专业化的钱,对内需要整合产能、金融、供应链、服务、创新、贸易等多个维度,纵深到窒息,对外需要通过整合供应链、联盟,乃至自身作为链主推动的小产业链,生态链横贯化运作,同时还需在一个超大产业链、生态链中扮演好融入者的角色。这种转型恰恰是一路狂奔过程中没练过的功夫,是它们用极度功利、实用的招术把自己的外功练好后,突然被要求考试内功。

从金字塔到矩阵

对于体量越来越大的企业而言,原有的管控模式及组织架构,权力及执行,人员及运营正面临全面不适应的挑战。但又不可能全部抛弃,所以就出现了正式加非正式,制度加人治,相对固化的管理体系。再加上大量行政化和运动化的调节,这样一种大幅度动态调节式的集团运作,在复杂中对付不确定和新的复杂。

中国企业基本上是不需要国际化就能获得较大发展的,造就中国企业主要是科层制或金字塔式的组织架构,即少数人控制着较多数人,较多数人控制着大多数人,层层往下传递。但金字塔制已经无法既快速响应一个地区的业务变化,又精微地掌控业务细节,因此这种金字塔式的组织架构纷纷向矩阵式、网络式、分布式架构转型。

矩阵式就是把管理板块和业务板块,两条线结合在一起去管终端经营单元;网络式就像互联网一样,每个单元都有个体使命,都能充分感受到组织使命,所以就连在一个网上了,像阿里、腾讯目前采用的都是这种类网络式组织;还有一种像基地式组织,也叫分布式组织,比网络式更分散,有很多小的利润中心,比如欧洲的ABB,就是典型的分布式组织,每一个运营单元充分独立经营,同时又从母公司那得到很多知识、业务。

消费型公司不仅消费者的差异化越来越大,而且管理消费者的途径,不论用加盟、连锁,还是建设品牌,都已经被圈层化、碎片化的消费者分层高度离散,所以消费型企业的打造,对企业意义最重大。

我们目前在多数行业都无法抵抗外来竞争者,除了因中国人口结构和互联网结构诞生的BAT三家——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我们在消费类企业的组织架构上没有亮点。对消费型企业来说,挑战是全方位的,包括理念、战略、上层决策体系、决策与执行的有效衔接。华为作为少数的佼佼者,彻底地把自己IBM化、矩阵管理化,这两年在国际化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果一定要把华为的发展归功于任正非也可以,但从组织架构上分析,就是因矩阵式架构使华为的上层决策和基层操作能有效、快速和敏锐的衔接。

矩阵式架构的特点是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同时作用于某一个业务单元或区域,同一个业务区域既向行政部门汇报,又向业务部门汇报,乃至于向产品解决方案部门汇报。也就是上层好几个管理条线的决策,汇总到同一个业务单元里面去,当矩阵式架构刚开始运行的时候,业务单元的人会接到几个相冲突的指令,但是运作时间长了以后,这个业务单元的人就能够分清楚这些冲突指令的关系轻重。这时候基层得到命令,从发出需求到决策都会非常快。比如法务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内控部、资金管理部等管理部门迅速地解决一切问题,同时也会通过营销部、服务部、品牌部、供应链部对问题进行解决,同时这两条线对问题的反应,还会进一步反馈到集团层面,决策者层面,让他们对一线的情况有一个立体的认知,所以对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快得多。

华为做的是被管制的通讯产品、通讯服务,海外业务量很大。对于中国的国际化公司,如果在当地处理一个业务,需要层层上报,有一个非常长的指挥链、决策链、反馈链,但是要解决跨地域、跨业务、跨体制、跨文化的问题,必须要把非常长的链条变短。华为解决了全球化过程中,中国企业普遍面临的种种问题,所以华为的标本意义就在于既把几个链条缩短了,又迅速使得中央的决策和基层运作之间无缝衔接。

由大到强的领导僵局

国内很多大型企业的管理都已经类矩阵化了,比如很多集团的子集团和事业部,职能部门不健全,或者职能不健全;营销管理上,总部定战略、定模式,子公司管操作。问题就在于,决策链、指挥链、汇报链、反馈链、监督链等,依然是长链条。基本上母公司的各大综合性部门对子集团的业务,乃至于对有些孙公司的重要业务都渗透得非常深。企业越大,一定是高度进取、高度风险、高压式的管理推动达到的一个结果。这就意味着这些企业不可能先完善组织架构和能力再激活市场,而是先去做市场,等到组织架构不能够应对市场的时候再变革。

这时要面对很多阻力:首先,自身创新能力不足,习惯于在命令指挥之下做事的文化禁锢;第二,制度要健全,如果渎职犯罪,如果决策错误,如果管理上不作为,很多惩罚就不到位,甚至没有惩罚能力;此外当企业能够利用自己的特殊关系,拿到牌照、政策、批文、项目的时候,开源大于节流,这时候牺牲子公司积极性和公司活力,是必须承受的痛。最后,面向底层对消费者需求的发现倒逼集团创新。超越顾客想象感受的产品动机不强。

比如美的集团,在方洪波领导下,已经取得了高歌猛进,但是早先美的有一个核心文化叫搞定,不管出了什么事,鼓励员工用任何办法去解决。美的的“搞定文化”,表面上是充分授权给一线,让一线的员工去解决问题,但事实上是倾听一线的声音,发现底层的需求,不是这种搞定,而是有一个管道,专门把一线员工的发现、投诉、创新、建议、管理冲突等收集上来,以此作为动力和创新的机制。

一个组织从小到中再到大,它的惯性会对组织有约束,所以选择的自由度并不是那么大,因此采用一个战略后要做很多次调整,而由大到强所发生的调整才是本质。美的的分权,海尔的集权,华为的矩阵式架构,在中国走的都是上层路线,在海外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路线,都是为了迅速不遗漏地捕捉社会红利。

房地产行业被认为是政策性行业,但是万科把房地产行业当成高度金融化、高度工业化的行业,开放多渠道创新融资体系和高周转率,追求规模化运作。在制度和文化高度清晰的背景下,向各城市公司赋予更多发展支持,让城市公司作为当地经营的一个主体。作为新产品开发的一个主体,这些城市公司即是母公司的研发平台、制度平台,也是对消费者分层定位平台,和母公司在一线的创新之间,形成一个较完善的结合。

中国企业已经发现了,必须规模大到一定程度,社会影响力强到一定程度以后,才能继续变强。大的很多有利因素可以较高程度地转化为强的因素,这对社会美誉度、社会认可、经销商的追随、当地优惠政策的获取等,都有巨大的帮助。而大的过程当中,很难得有一个组织领导人可以力排众议地踩刹车。以市场为导向,就要一线有强大的意见发出权,乃至有局部决策权,层层控制的后台必须转为层层服务,这是对企业最根本性的冲击。

一般来说,企业应对组织臃肿的最大工具是相对扁平化,服装界的ZARA,电子界的HTC,都是相对扁平化。整个组织有一整套机制能保证一线的各种声音,迅速低障碍地传递到总部。在决策过程当中,总部更趋向于做原则性决策,而情景性决策更大幅度地放权于一线,以及在绩效考核上,更多地采用更合理的导向,尤其是对客户需求的发现,对客户的有效满足,组织里面有较强大的自我纠偏和问题发现机制。

不过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往往觉得这是利益重新协调、再分配的问题。实质上,国外大企业的扁平化,它的概念就是有没有热情地去推动变革的领导阶层和文化,有没有一个可以不断试错的环境,有没有从底层逐层把创新肯定下来的一套制度。内部的组织怎么打破,利益怎么分配,权责怎么调整,似乎很重要,但事实上围绕这样一场变革,做一些实际的工作,可能更重要。

任正非提出导入整个IBM的矩阵式管理以后,要僵化三年,优化三年,再固化三年,前三年里面先蛮干,来冲击原先华为的运作,这时候领导人的魄力就展现出来了。近些年所有取得这种脱胎换骨式进步的企业,几乎都发端于这种强大的变革领导力,不管是三星的浴火重生,还是乔布斯回归以后对苹果的高度带动,或者是微软在鲍尔默的带领之下越来越僵化。

由大到小的碎片趋势

组织大到一定程度,官僚体系、幕僚体系纷纷出现,就是职能体系非常强大。所以一方面给组织千方百计授权;另一方面,除了传统组织、子公司外,往往会面向互联网、金融,投一些新行业、新企业。现在大企业都有一国N制,多板块,不同管控模式,不同产业板块,不同授权尺度的特征,尤其是新型企业。组织是生机勃勃的,有些子公司干得比较好,老板给了一些绿色通道,临时授权,或者是非常个人化的授权,还有对个别业务,采用业务导向的授权,特事特办等,这些做法不是根本上的系统设计,所以效果也都一般。

所有企业家都要有一些共识:第一必须拥抱互联网;第二传统产业线下不能简单迅速搬到网上。但凡采用传统加互联网的企业,都是碎片化战略,在每一个时点上,促进传统与互联网协同。时间往前走了一步,传统战略和互联网战略就要走一步,同步同调。传统战略是一次性囊括五到十年的目标、路径的资源配置的整体规划,但现在已经碎片化、临时化、情景化。所以不确定性越来越大,企业这种长期规划式的战略,将会慢慢的式微,变成一种导向。

全世界的企业,都会有一个宏大的战略理念、战略导向,和微观的碎片化战略操作,这是未来的一个景象。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社交网络等互联网技术,也为这种碎片化的战略操作,提供了足够大的技术支撑。

组织规划也会面临碎片化变革,与过去为企业定一个大方向,所有的人和资源都围绕着这个方向前进不同。碎片化的企业,是主动去设计组织的优势,不仅满足于落实战略,还使得组织本身要富有一些学习、需求发现、协同、知识管理、外部资源获取等额外能力,这就是超出战略的需求。比如说,德国拜耳公司的中国区总部就有500多人,其实中国区的运营不需要这么多人,于是拜耳的人力资源部就安排这些人与其他市场公司、产品公司合作,做一些企业调研,如组织发展,80后、90后怎么管理等,思考这种个性化课题如何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从而将拜尔的局部优化做得很好,反过来对战略的落地起了一个非常大的支撑。

组织可以养闲人,闲人可以干闲事,企业要有一些闲田,才能发现一些闲需求。当下用不着的,日后也许能用得上,就像当初西方的人力资源发展出职业规划一样,每一个人有了职业规划以后,这个人就坚定地对自己的未来有了一个取向,成长得就会很坚决、很果断,整个组织就被推起来了,组织进行一些较复杂的职能,也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去支撑。之所以一些优秀企业能执行一些较复杂的战略,不是因为战略很正确,恰恰是因为局部的职能发挥了作用,局部的岗位效率高,局部的人员素质到位。

[编辑 胡 俊]

E-mail:hj@chinacbr.com

猜你喜欢
矩阵式华为架构
基于FPGA的RNN硬件加速架构
现在的余华为谁写作?
赛力斯华为智选SF5
电除尘矩阵式电磁振打器控制系统改进优化
功能架构在电子电气架构开发中的应用和实践
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
LSN DCI EVPN VxLAN组网架构研究及实现
基于Quasi-Z源矩阵式变换器电压传输比的研究
一种基于FPGA+ARM架构的μPMU实现
安森美半导体最新矩阵式全LED前照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