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奥会研究若干重点领域综述

2014-06-15 06:06浦义俊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青奥会南京学报

浦义俊

(常熟理工学院 体育部,江苏 常熟 215500)

1 青奥会研究若干重点领域时间分布

以体育竞赛为载体与平台,以青少年教育为宗旨和灵魂是青奥会区别于传统奥运会的显著特性.教育价值不仅赋予了青奥会更多的历史使命,更是为青奥会提供了强大的生命力源泉.自2007年青奥会诞生以来,我国学者便开启了青奥会研究之旅.青奥会研究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成果众多,尤其是2010年我国南京获得2014年青奥会承办权后,我国学者对青奥会的研究愈加重视与深入.但纵观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发现其中以“教育、发展、文化、体育、旅游”为关键词的研究成为青奥会研究的重点和亮点.笔者以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工具,输入上述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其研究论文数量的分布如表1所示(其中2013年研究论文的检索截至2013年4月31日).

表1 2010年以来青奥会若干重点领域研究论文分布(计量单位:篇)

2 青奥会与青少年教育

关于青奥会与青少年教育的研究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之一,同时也是最前沿、最核心的青奥会研究内容之一,这是因为青奥会的创办本质上是为青少年教育服务的.从当前的研究现状看,该领域发表的论文主要集中在2010年和2011年,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青奥会对青少年的人文教育、青奥会对青少年公民意识的教育、青奥会对青少年体育文化的教育、青奥会对青少年奥林匹克的教育等.如蒋荣和杜小伟对青奥会对青少年的人文教育进行了研究,前者认为青奥会目标对青少年体育人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应通过拓展青奥会人文教育内容、举办青奥会主题论坛、组织学生参加青奥会社会实践和组建青奥会志愿者队伍等途径来实现青奥会的体育人文教育[1];后者认为青奥会是践行奥林匹克精神,推进青少年人文教育的平台,南京青奥会契机下应加强我国青少年运动员的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2].又如,葛在军等分析了青奥会对青少年公民意识的影响,认为在2014年南京青奥会理念目标下,主体意识、权利与责任意识、民主平等意识和法治功德意识等将内化于青少年思维之中[3].而吴炎兵等分析了青奥会对青少年的体育文化教育作用,认为青奥会在对青年的文化教育、人才的培养以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方面有重要的作用[4].张桂宁则探讨了南京青奥会对青少年奥林匹克教育的隐性课程价值,认为其表现在提高青少年体育活动参与、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提高青少年社会责任意识、提升青年学生奉献精神、增进群体的沟通与友谊等等方面[5].

3 青奥会发展问题

青奥会发展问题是指对青奥会发展前景方面的研究以及当前南京青奥会所面临的一些发展性问题,如南京青奥会应该从其他大型体育赛事中汲取哪些经验,坚持哪些发展原则和价值取向等等.青奥会发展问题的研究对南京青奥会的举办及青奥会的后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该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10和2011两年,因此可以认为学者们对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奥会十分关注和关切.如冯志凤认为南京青奥会面临的深层次挑战包括:城市形象定位的挑战;规避以往重大赛事影响的挑战;如何突出青奥会教育功能的挑战,并指出了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6];史国生则认为南京青奥会要充分发掘古都文化底蕴,拓展青奥会文教活动形式;提高政府执政能力、提升城市形象;防范潜在环境风险以促进青奥会的成功举办[7];王成则认为青奥会应处理好商业开发与社会公益的关系;精英比赛与青少年教育的关系;青奥会与其他各项奥运赛事的关系以及面向世界青年与少数国家垄断金牌的关系[8];赵卓探讨了青奥会的可持续发展,认为青奥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竞技性与教育性失衡、运动员低龄化等问题,国际奥委会应借鉴青奥节的经验教训,探究项目、规则和年龄设置[9].另外,宋福林认为青奥会仍处于“婴儿”发展期,并反思了新加坡青奥会的成就与困惑[10].卫京伟则旗帜鲜明地以质疑的口吻对青奥会的发展问题提出了思考,如其对青奥会的出台、青奥会能否回归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提出了质疑,对所谓的青奥会“南京模式”也提出了疑问[11].

4 青奥会文化与体育文化

奥林匹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青奥会作为传承者更是需要打造自己的文化特色,而文化与教育本来就是青奥会的核心内容,更为重要的是第二届青奥会将在六朝古都南京举办,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将与现代青奥会文化碰撞出激情的火花.因此对青奥会文化及其相关的体育文化研究必然得到学者们的垂青.当前有关青奥会与文化密切相关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青奥会本身的文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南京青奥会的融合研究以及对青奥会会徽的文化解读等.如朱忠强从多民族文化共享、青奥会凸显的教育功能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三个方面对青奥文化进行了解读[12];张兆斌对青奥文化进行了梳理,指出青奥文化具有育人、追求普适性和构建参与性特点,并认为青奥文化是奥林匹克精神的返璞归真、完善与丰富、发展与超越[13];曹连众则对南京青奥会的文化自觉进行了研究,认为其文化自觉体现在主体的文化意识、开放的文化胸襟、鲜活的文化生命以及超越的文化品质四个方面[14].再如,刘靖和张兆斌对中国传统文化与青奥文化的融合进行了研究,前者认为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取向符合青奥会理念的内在需求;青奥会的举办为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契机[15];后者论证了青奥会传承中国优秀民族文化元素的可行性,并指出了传承路径[16].另外,马丽丽则运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结合克瑞斯和勒文建立的社会符号学分析方法对南京青奥会会徽进行了多模态话语解读[17].

5 青奥会与青少年体育

虽然青奥会对青少年文化与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但青少年体育促进与发展仍然是青奥会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因此,绝对不能忽视青奥会对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影响.当前的研究也证实了学者们对此主题的关注度.从研究内容来看,该领域主要包括青奥会对青少年体育价值观、体育意识以及体育文化等的影响,青奥会对我国青少年体育竞赛制度和赛事的影响以及对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的价值与启示等.如任海就南京青奥会与我国青少年体育价值观重塑进行了分析,认为要解决我国青少年的健康危机问题,体育价值观的更新不容忽视.青奥会为我国青少年体育观的重塑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应让竞技运动成为我国青少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要素[18].又如,唐荣红认为青奥会完善的举办制度、市场体育推广制度以及竞赛管理制度对我国青少年体育竞赛制度有着重要影响[19].高威等则指出了新加坡青奥会对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的启示[20].王军基于对青奥会的分析,结合我国城运会和大运会的开展现状指出了我国青年运动会的改革方向和办赛思路[21].再如,章茹基于体育强国建设背景,阐述了2014年南京青奥会对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重要价值[22].宋忠良通过阐释新加坡青奥会“体育是游戏,快乐是目的”的体育思想及其文化与教育活动的特点与亮点,指出了其对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启示[23].

6 青奥会与旅游产业

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与国家和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南京青奥会也不例外,作为拥有重要旅游资源的南京,必然会在青奥期间甚至前后吸引全世界游客的关注,同时也将成为旅游目的地的焦点,而青奥会与旅游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焦点之一也就不足为奇了.当前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涉及到青奥会的旅游效应及其推动策略,青奥会与南京体育旅游的互动以及他国发展体育旅游的经验研究.如殷飞和孙斐分别研究了南京青奥会的旅游效应,前者认为南京青奥会对南京市的旅游效应将产生改善就业、促进基建以及提高城市知名度等正面影响,同时也会产生土地房价物价上涨、交通堵塞和环境破坏以及给市民造成困扰等负面影响[24];后者认为南京青奥会将在增加旅游人数、增加旅游业外汇收入以及提升国际形象与知名度方面产生效应[25].朱顺强则对青奥会与南京旅游的互动进行了分析,认为2014年南京青奥会对南京的体育旅游发展是一次契机,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参考方案[26].王辉则借鉴了亚奥会对体育旅游的推动经验为南京青奥会提供参考[27].

7 结语

随着南京青奥会的日渐临近,我国学者对青奥会的研究热度正在逐渐升温,研究的涉及面正在拓宽,研究的深入程度也正在加深.已有的研究成果也基本并较为及时地反映了有关青奥会的热点和关键性问题.但总结上述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在研究的性质层面,有关青奥会的理论研究压倒了实证研究,也就是说有关青奥会的实证研究目前较为缺失,学者们表达的很多观点和得出的结论都是建立在理论分析和一般逻辑推理基础之上,通过实证研究并产生量化数据最终支撑研究结论的成果相对匮乏.另外,从研究的对象层面看,很多研究并未能深入基层调研,这种情况下就很难真正了解并反应青奥会在民间的真实存在.而无论是青奥会的教育、文化、发展乃至旅游问题,其载体必然是以青少年为主体的基层民众.因而,在以后的研究中笔者认为应加强以实证数据收集为方向的中观和微观层面的量化研究,应充分对青少年为主体的基层民众进行调研.这样,一方面能反应当前青奥会的被认知及其真实的民间存在状态,另一方面更能为相关决策和执行部门对开展有关青奥会的教育、文化推广和宣传、活动组织等工作提供现实参考,从而加快青奥会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功能的全面实现。

[1]蒋荣,颜月乔.青奥会目标对青少年体育人文教育的导向[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8-20.

[2]杜小伟.南京青奥会契机下的青少年人文教育[J].浙江体育科学,2011(5):18-20.

[3]葛在军,冯现玲.青奥会之于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的意义[J].山东体育科技,2011(6):39-42.

[4]吴炎兵,姜泉花,薛孝恩.论青奥会对青少年的体育文化教育作用[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6):23-25.

[5]张桂宁.南京青奥会对我国青少年实施奥林匹克教育的隐形课程价值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33-36.

[6]冯志凤.青奥会发展相关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1(2):57-59.

[7]史国生.青奥会的发轫动机、原则与展望[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7-10.

[8]王成,田雨普.论青奥会的创新、使命与发展[J].体育与科学,2010(2):12-15.

[9]赵卓.青奥会可持续发展初探[J].体育文化导刊,2010(4):113-117.

[10]宋福林.“婴儿期”青奥会发展管窥:反思首届新加坡青奥会的成就与困惑[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4-37.

[11]卫京伟.对青奥会的冷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5):456-458.

[12]朱忠强.解读青奥文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150-152.

[13]张兆斌.青奥文化梳理与解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7-20.

[14]曹连众.南京青奥会的文化自觉展望及实现路径[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1-33.

[15]刘靖,虞定海,吴晓红.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青奥会之耦合[J].山东体育科技,2012(5):16-19.

[16]张兆斌.关于南京青奥会传承中国优秀民族文化元素的思考:实现中国元素与青奥运文化的有机融合[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27-29.

[17]马丽丽.南京青奥会会徽的多模态话语解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30-31.

[18]任海.南京青奥会与我国青少年体育价值观的重塑[J].体育与科学,2011(4):1-3.

[19]唐荣红.论青奥会对我国青少年体育竞赛制度的影响[J].运动,2012(24):7-8.

[20]高威.青年奥运会对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的启示:以新加坡青奥会为例[J].湖北体育科技,2012(6):638-639.

[21]王军.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对我国青年运动会的启示[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1):26-28.

[22]章茹.南京青奥会的价值体现:体育强国进程中我国青少年体育的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48-52.

[23]宋忠良.新加坡青奥会对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启示[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1):78-81.

[24]殷飞.基于旅游效应模型的南京承办青奥会对南京市旅游效应的影响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37-40.

[25]孙斐.南京青奥会旅游效应及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商贸,2010(26):173-175.

[26]朱顺强.2014年青奥会与南京市体育旅游的互动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110-112.

[27]王辉.奥亚会举办城市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经验及对青奥会举办城市南京的借鉴[J]体育与科学,2011(3):37-42.

猜你喜欢
青奥会南京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南京不会忘记”
致敬学报40年
南京·九间堂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青奥会对中小学运动会改革的启示研究
南京、南京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江苏省青少年学生对南京青奥会的认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