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通识教育背景下地方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2014-06-16 00:43兰成华生华
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通识创新型内涵

兰成华 生华

摘 要:21世纪,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创造性人才应具有新的时代内涵。通识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的单一性,它在于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综合性、全面性,提高人文素养,这正是地方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关键字:通识教育 创新型人才 内涵 作用 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a)-0232-01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潮流中,综合国力竞争更趋激烈,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高等教育是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因此,地方院校需大力发展通识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1 通识教育和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1.1 通识教育的内涵

关于通识教育的内涵,众说纷纭。李曼丽采用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理想类型”(即对无数变量中重要部分尽可能多的概括)的界定方法,对通识教育的内涵从性质、目的、内容三方面进行了界定。从性质上说,它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从目的上说,它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从内容上说,它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1]。也就是说,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的基础性、整体性、综合性和广博性,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与判断,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健全的人格。

1.2 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造性、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他们可以发现新思想、发明新成果或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高度的洞察力、开放的思想观念、较高的实践能力、广博的知识基础、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全的心理素质、很强的社会责任感。

2 通识教育对地方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作用

2.1 通识教育所倡导的人格教育为创新人才提供了道德保障

具有创造力的人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也有可能对社会产生危害,比如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犯罪行为。因此,要培养地方院校大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更要加强做人的教育,这也正是通识教育的目标。

2.2 通识教育有利于构建创新的知识结构

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过程表明,当代最富于创造力的思维方式不是产生于某个专业学科,而是产生于各类学科的交叉点上。例如,仿生技术与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就产生了生命计算机等等。通识教育内容主要涉及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生通过全面性知识的学习,可以找到各领域的交叉点,从而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2.3 通识教育所强调的能力培养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

创新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为具有较强的推理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价值判断的能力、语言与沟通能力等等,这也正是通识教育所强调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由独立思考能力以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也要有较强的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这些能力的学习也正是需要倡导全面性的通识教育。

2.4 通识教育可以提供创新的氛围

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如果可以贯穿地方院校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引起足够的重视,必然会开设更多的通识课,举办人文讲座和科学讲座等等。在这样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能够更加自觉地参加丰富多彩的创新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创新意识。

3 推进地方院校通识教育,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知识经济时代给地方院校通识教育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考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但需要理论上的创新,更加需要实践上的改革。因此,地方院校在推进通识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与时俱进,更好地推进自身的发展。

3.1 贯彻通识教育理念,做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设计

贯彻通识教育理念,是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基础,地方院校需转变思想,更新理念,提高对通识教育的认识,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

在目标设计方面,要坚持学生文化知识学习和道德修养学习的统一,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不能忽视个性发展,把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培养放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位置上,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也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2]。

3.2 努力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地方院校贯彻通识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保障,没有一流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创造型人才。地方院校可以通过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竞争机制,大力集聚一批高层次创造型人才,倡导良好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同时鼓励人文底蕴浓厚、具有较强创造性思维的名师参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保证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3.3 合理设置课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院校的教学改革必须能真正反映并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由教学的实际参加者来主导。将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课程融入地方院校的教学改革中,设置各方面素质高度融合的通识课程,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不仅要课程中不仅要包括传统的理论课程,还要包括实践教学环节,强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推进通识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35.

[2] 许吟雪.关于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4):161-164.endprint

猜你喜欢
通识创新型内涵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活出精致内涵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