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心结,不做失眠的老小孩

2014-06-17 02:04马志国
家庭医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杨先生安眠药借口

马志国

杨先生虽然五十多岁了,却一根白头发也没有,满面红光,身躯伟岸,谁也不会把他和病人联系起来。可是,他却经常诉说自己的身体怎样怎样不好,有这个毛病,有那个毛病,最常挂在嘴边的是失眠症。此刻,坐在心理咨询室里的杨先生依然眉头紧皱,满脸的痛苦,很“专业”地描述着自己失眠的痛苦……

治疗失眠症,当然要用安眠药。杨先生认为安眠药很管用,每次闹失眠吃几天药就好了,只是会复发。因此,杨先生多少年来睡觉都不离安眠药。

其实,失眠往往有阶段性或者周期性,即便不采取任何措施,闹几天都会过去。过后,可能因为其他原因会再失眠。你不理它,过几天还会好起来。因此,这不是每天不离安眠药的理由。一般来说,偶尔的失眠用安眠药是有效的;但如果是心病惹来的失眠,却无法用药物真正治好。

经过沟通,杨先生对药物的依赖心理有了一些松动。但杨先生仍反复强调:我的失眠可不是那种一过性的失眠,这叫失眠症,可顽固了,哎呀,太痛苦了……

杨先生为什么这样强调自己的失眠,甚至非要以失眠症患者自居?随着深入的沟通,我从杨先生的讲述中找到了答案。

杨先生说,因为失眠症,加上身体也不太好,家人特别是妻子,总是让着我,护着我。只要我说要睡觉,全家人都蹑手蹑脚,小心翼翼。实在睡不着时,我就把妻子叫起来。每到这时,妻子总是耐心地安慰我,哄劝我,陪我说话,甚至还要把我搂在怀里。有一次,我的失眠症又犯了,妻子温情地陪我好长时间,后来我说,你去睡觉吧,我一个人来试试,如果明天早晨你看不到我,那就是从窗子跳楼了。这下妻子就更不敢去睡觉了,加倍地哄我,安慰我。杨先生说到这里也忍俊不禁,说自己简直像个孩子,真有点好笑了。

一般情况是,失眠的人尽量不干扰家人,杨先生却特意叫醒妻子来陪着自己,这点很有心理意义。人在不经意间说出的感觉非常准确,杨先生闹失眠的时候,在妻子面前,就像一个孩子在母亲面前撒娇。这反映了杨先生有较为强烈的获得被爱、被抚慰的心理需求。

人都有渴望抚慰的需要,但谁是满足抚慰需要最合适的人呢?当然是母亲。当母亲不能满足我们心理需求的时候,我们就会在心理上把潜意识中与母亲形象相仿,起到了母亲作用的人,当成母亲。女性本身就具有母性的特征。因此,妻子自然很容易成为丈夫心理上的母亲,从而获得被抚慰的感觉。按照心理规律推测,杨先生很可能早年有点缺乏母爱,因而,更容易把妻子当成母亲,通过闹失眠来赢得妻子的关爱,使内心的母爱渴求得到补偿。某种行为方式一旦得到“好处”,就会被强化。于是,失眠症粘在杨先生身上了,或者说是杨先生粘上失眠症不放了。

听我这样分析,杨先生似乎找到了知音:您说我是通过闹失眠症来获得妻子的关爱?您说我这样是为了补偿母爱的需要,或者说我缺少母爱?还真是这样。我心中一直有一种对母爱的渴望。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带着我和几个弟妹生活。也许是父亲太忙碌了,也许是父亲性格太粗犷了,也许因为我是老大,父亲更多的关心弟妹,反正回忆起来,我感觉得到的亲情温暖太少了。结婚后,我们夫妻关系非常好。妻子平日里就对我非常体贴,一旦我闹点毛病,更是倍加呵护,这让我感到非常幸福。是的,我简直对她有点依赖,在她面前有时候像个孩子。看来,我总闹着身体不好,特别是总闹失眠症,是一种借口了。既然是借口,还用它干什么?

杨先生到底是个有素养的人,领悟的非常到位。希望多从妻子这里得到一些抚慰,还用什么借口?后来,杨先生逐渐离开了安眠药,睡眠也有所改善,更重要的是不再诉说自己的失眠症,不再诉说自己失眠的种种痛苦。事情往往是这样,心结打开了,自己能够面对了,许多的症状就化解了,生活也就更顺畅了。

猜你喜欢
杨先生安眠药借口
别找借口
别找借口
分清安眠药与安神药
不会说话的杨先生
艺术融汇与民族屹立——盛杨先生访谈
安眠药常换换
安眠药服用须知
不会说话的杨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