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分地区合作与竞争分析

2014-06-25 01:17朱明亮
企业文化·中旬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要素分析中原经济区产业

朱明亮

摘 要: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级的经济区,为中原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按照行政区域将中原经济区划分为5个地区,分别为:豫、冀南、鲁西、皖北、晋东南。通过各地区三次产业的相似系数的计算和产业发展的劳动力、资本、技术三个要素的剖析,分析各个地区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并给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产业;要素分析

0.引论

2011年3月17日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点推进中原经济区等区域发展[1],这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广阔的前景。

以此为契机,大量研究中原经济区的文献涌现出来。安春华,乔旭宁等利用断裂点理论和Arcgis空间运算的方法界定中原经济区的范围[2];刘媛媛,涂建军利用地缘经济关系的测度体系,运用欧氏距离对郑州和中原经济区内其他28个城市的地缘经济关系进行定量分析[3];赵林等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和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对中原经济区的城市内在经济联系进行了分析[4];赵文亮等通过构建区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嫡权TOPSIS法对中原经济区2000,2005和2009年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与比较,进而采用马尔可夫链和ESDA法对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及演变特征进行了探讨[5]。

1.中原经济区划分

按照行政区域将中原经济区划分为5个地区:豫(河南全省)、冀南(邢台、邯郸)、鲁西(菏泽、聊城)、皖北(亳州、蚌埠、宿州、阜阳、淮北)、晋东南(运城、晋城、长治)。

2.产业同构和互补分析

根据中原经济区各市2005-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中三次产业主要经济指标的数据,采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推荐的相似系数指标进行分析[6]。

从表1中可以看出冀南、鲁西、晋东南地区与河南的三次产业结构非常相似,皖北地区与河南的三次产业结构稍有区别,从中原经济区三次产业总体来看,各地区之间关系是竞争大于合作的。

3. 产业发展要素分析

从产业发展的三个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来分析中原经济区个地方之间的竞争与互补关系。

3.1劳动力

从劳动力的量与质两个方面来衡量:劳动力的数量用人口密度表示,人口密度=总人口/土地面积;劳动力的生产效率用人均生产总值表示,人均生产总值=生产总值/总人口。河南是人口大省,绝对的人口数量已经超过1亿,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从人口密度来看,皖北地区5市的人口密度相对更高,且人均GDP相对最低,有劳动力成本优势。山西的3个城市凭借其煤炭资源优势,在人均GDP上相对较高,但贫富差距较大,河南、冀南、鲁东地区相对差别不大,只有皖北地区受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的影响发展较慢。

3.2 资本

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系数=GDP/固定资产投资,表示固定资产投资的效率;人均存款=存款余额/总人口,间接表示人均的可用来进行投资的资本存量。

投资效益最高的是鲁西地区,其他地区相差不大。人均存款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手头上可以用来投资的资本量,当然人们是否用来投资则收到相关的政策、投资环境、经济环境等等一系列的因素的影响。单从存款上来看晋东南地区的个人资本存量是比较多的,皖北地区的资本量相对较少。

3.3技术

万人专利申请数=总的专利申请数量/总人口(万人),专利申请数量能够在反映一个地区的创新活动的活跃程度;万人在校生=高校在校生数量/总人口(万人),反映一个地区的知识技术进步水平。

河南省的高校数量相对较多,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大学生和更高层次的人才,以150名在校生/万人瑶瑶领先;在创新方面,中原各地区都表现的不是很理想,其中皖北地区以较弱的经济基础,不多的高校,在万人专利申请数量上却相对领先,可见皖北地区对创新的重视。

4.对策与建议

4.1差异化发展战略。

中原经济区的5个地区的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相近,且有更加接近的趋势,说明各个地区都处在相同的发展阶段,而且各个城市都不约而同的把重工业作为本城市的支柱产业,这样的产业格局必然带来激烈的竞争。所以,中原经济区个城市要发掘和依靠自身的优势来发展自己的支柱产业,形成差异化、错位竞争的格局。

4.2 打破行政区划,形成大中原概念

中原经济区的许多城市分属于不同的省份,在协调与管理上必然有诸多不便。首先只有领导们真正的打破了行政区划和属地管理的老思想、老观念,才能让中原经济区的民众接受大中原的概念。在经济发展上不去计较一个项目或是一块土地的得失,才能获得整个经济区的发展和繁荣。

4.3 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在上面的要素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原经济区各个地区在要素的供给上还是有较大的差异的,这种差异恰好给了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动力。根据国际贸易中的相对优势理论,只要两个国家和地区之间有相对优势的资源或要素,那么这两个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贸易就能够获得比之前两个国家或地区独立生产更多的收益。把这个理论放在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中也是同样的有效,两个地区之间也可以通过这种互通有无来获得更大的收益。前提是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及保障要素自由流动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比如:人员流动的户籍、社保、子女入学等政策。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1-03-16)[2011-05-20].http://www.gov.cn/2011lh/content_1825838. htm.

[2]安春华,乔旭宁,赵永江,陈盼盼,冯德显,王海江. 中原经济区范围界定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06:138-144.

[3]刘媛媛,涂建军. 中原经济区地缘经济关系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06:156-159.

[4]赵林,韩增林,马慧强. 中原经济区城市内在经济联系分析[J]. 经济地理,2012,03:57-62.

[5]赵文亮,陈文峰,孟德友. 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时空格局演变[J]. 经济地理,2011,10:1585-1591.

猜你喜欢
要素分析中原经济区产业
额济纳旗太阳能资源评估报告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分析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