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网络预测储层砂岩粒度纵向剖面

2014-06-28 02:57李萍范永涛刘常红闫新江张密华
断块油气田 2014年4期
关键词:防砂伽马测井

李萍 ,范永涛 ,刘常红 ,闫新江 ,张密华

(1.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天津 300457;2.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天津 300457;3.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 100027;4.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5.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边远油田开发公司,甘肃 敦煌 736200)

0 引言

我国海上疏松弱固结砂岩的分布很广,在开采过程中常伴随油井出砂,给油气生产造成巨大危害[1]。近几十年来,摸清储层砂岩粒度特性,是选择更为有效的防砂方案的难题之一。储层砂岩粒度特性,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过程中形成的,成因复杂。在钻井过程中,通常通过不同的测井方法来判断砂岩的特性,但还没有很好的方法来通过测井直接判断砂岩的粒度特性。钻井中储层的取心成本相当高,且取心井段有限,这就需要寻求一种新的方法[2],利用丰富的测井资料及有限的取心资料来认清储层砂岩的粒度特性,为防砂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常用测井方法主要为声波、自然伽马、密度、补偿中子、自然电位等。声波在岩层中的传播速度、岩石密度、伽马等测井项在一定程度上和地层岩石粒度存在相关性,但这种相关关系复杂,具有非线性、不明确性的特点。利用神经网络对此进行研究具有特有的优势,并已在孔隙度、渗透率等储层物性方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3-5],在粒度预测方面也已进行了部分研究。最早在1990年,Rider和Hurst就单独应用伽马测井计算了粒度的分布趋势,但误差较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6]。 1999 年,Oyeneyin 和 Faga[6-7]首先利用神经网络方法对粒度分布进行预测,认为利用电缆测井数据,采用神经网络技术预测粒度是可行的,并应用这种方法对砾石充填防砂完井的砾石尺寸进行了优化设计[8]。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当少,杨斌、匡立春等[9]只在神经网络应用中简单提到粒度中值的解释模型。

我国海上常用的防砂依据主要为粒度中值(d50)、均质系数(UC)、细颗粒(<45 μm)质量分数等粒度特征值,其中最重要的为d50,其次为UC。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实测粒度数据少和无实测粒度数据生产井的防砂,提出利用神经网络进行整个储层段的粒度分布预测技术,从而为防砂设计提供依据。

1 BP网络的建立

BP网络是一个利用误差反向传播算法对网络进行训练的前向多层网络,结构简单,可塑性强,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应用神经网络技术[10-11],以实测激光粒度数据为训练样本,利用测井数据对网络进行训练,对没有粒度数据的井进行粒度预测是可行的。国外对d50分布进行了预测,利用MATLAB软件中强大的Simulink仿真[10-11],从测井项与粒度数据存在的非线性关系入手,分析,建立数据库的样本,利用3层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学习,应用测井资料及训练好的网络实现粒度特征值的纵向剖面预测,具体步骤见图1。

2 训练样本的建立

分析测井资料与粒度实测数据的相关性,确定该方法需要的测井项,建立测井数据项与粒度实测特征值的样本库为神经网络学习的样本。

Faga[7]的研究认为,应用较多的测井项会增加神经网络的“噪音”,必须选择与储层粒度相关性最好的几项测井数据。伽马测井项与粒度具有很好的反向相关性,伽马测井值越高的地方,粒度值越低;密度测井项与粒度也具有很好的反向相关性,地层密度越高、压实程度越好,孔隙度相对较小,储层的颗粒越小;声波测井项与粒度具有较好的正向相关性,声波时差越小,声波速度越快,地层压实程度越好,储层的颗粒越小。储层岩石颗粒的大小可以很好地反映在声波、密度、伽马测井曲线上,而中子、自然电位等测井项和粒度没有较高的相关性,如果引入会导致神经网络学习函数收敛性差;声波测井数据变化幅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噪音:因此,不建议将二者引入输入向量。下面选取伽马、密度和粒度的特征数据作为网络训练的输入样本。

以南海某油田A为例,整体埋深1 000 m左右,储层位于新近系角尾组二段地层,油藏类型为构造油藏。分析认为,探井A-1井钻遇油层位于角尾组二段顶部一套连续油层J2Ⅰ,细分为低阻层和高阻层。A油田岩心数据缺乏,岩性属弱固结砂岩,给防砂和生产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由于周边另一油田B同属于该油田群,沉积模式相似,粒度预测可加以借鉴,但直接利用B油田J2Ⅰ油组粒度数据,明显误差很大;故利用周边B-1井(储层J2Ⅰ的粒度数据比较多而全面)的粒度数据和测井数据作为训练样本库(见表1),从而预测A油田的粒度分布情况,以提高预测该油田储层砂岩粒度特征值的精度。

表1 B-1井训练样本

3 网络结构设计

网络结构为1个隐层的3层前向BP网络结构,输入神经元为2个(密度、伽马测井值),输出神经元为2 个(d50,UC),选择隐单元的参考公式为

式中:n1为隐单元数;n为输入单元数;m为输出神经元数;a∈[1,1 ]0 。

根据式(1),隐单元个数为3~12。通过网络的训练,最终选取12个隐单元,形成1个2×12×2的3层网络。层之间的传递函数,采用中间层“tansig”(双曲正切S型传递函数)、输出层“logsig”(S型的对数传递函数),网络训练函数采用“trainlm”,速度下降快。权值和阈值的BP学习算法采用梯度下降动量学习函数“learngdm”,目标函数选取网络误差平方和的均值,训练均方误差(MSE)选为0.001,可满足工程需要。

4 网络学习及误差分析

利用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实现对粒度特征值神经网络的设计和编程。设计的BP网络收敛速度较快,能很快达到目标误差0.001,样本训练后的网络输出值和实测值的对比曲线及绝对误差如图2、图3所示。

图2 训练后网络样本输出与实测值对比

图3 BP网络的绝对误差分析

由图2可知,该网络的性能完全达到需要,d50和实测数据具有很好的吻合性,UC和实测数据预测结果稍差。这是因为UC的变化范围较大,在归一化上很难把握,且现有的粒度测试手段本身对UC的影响也比较大。由图3可知,d50的绝对误差基本控制在20 μm以内,UC的绝对误差基本控制在5以内,可满足工程的需要。

5 应用

利用训练后的网络对邻近区块探井A-1的储层段进行了粒度特征值d50,UC的预测(见图4),并与实测的几个点进行对比。结果发现,d50,UC的预测和实测吻合都比较好,弥补了A油田J2开发储层防砂设计时粒度数据缺乏的问题。

图4 训练后网络预测邻近区块粒度特征曲线

由A-1井的d50,UC预测整个储层纵向粒度分布剖面,利用Saucier方法、Tiffen方法、Johnson方法等设计方法[12-16]对生产井的防砂方案进行设计,防砂方式及参数优选结果见表2。

表2 A油田水平开发井防砂方案设计

6 结论

1)测井曲线和储层粒度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利用神经网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出储层粒度的分布规律,为防砂设计提供依据。

2)找出密度和伽马测井项和粒度特征值d50,UC作为输入样本,建立前向BP网络(3层网络2×12×2),进行了样本的训练,网络性能收敛性好。

3)实现了对邻近区块储层粒度特征值的预测。利用邻近B油田同储层J2的测井和粒度数据作为训练样本库,预测出了A油田的粒度分布规律,与有限的几点实测对比,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能够满足工程设计的需要。

[1]何生厚,张琪.油气井防砂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3:1-12.

[2]万仁溥.现代完井工程[M].3 版.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14-35.

[3]Hamada G M,Elshafei M A.Neural network prediction of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of heterogeneous gas sand reservoirs[R].SPE 126042,2009.

[4]SinghS.PermeabilitypredictionusingArtificialNeuralNetwork(ANN):A case study of Uinta Basin l[R].SPE 99286,2005.

[5]Wong P M,Brooks L J.Permeability determination using neuranl networks in the Ravva Field,Offshore India[R].SPE 38034,1998.

[6]OyeneyinBM,FagaAT.Formation-grain-sizepredictionwhilstdrilling:A key factor in intelligent sand control completions[R].SPE 56626,1999.

[7]Faga A T,Oyeneyin B M.Application of neural networks for improved gravel pack design[R].SPE 58722,2000.

[8]Faga A T,Oyeneyin B M.Effects of diagenisis on neural-network grainsize prediction[R].SPE 60305,2000.

[9]杨斌,匡立春.神经网络及其在石油测井中的应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69-94.

[10]葛哲学,孙志强.神经网络理论与MATLAB R2007实现[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45-60.

[11]周开红,康耀红.神经网络模型及其MATLAB仿真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03-154.

[12]Saucier R J.Considerations in gravel pack design[R].SPE 4030,1974.

[13]Tiffin C L,King G E,Larese R E,et al.New criteria for gravel and screen selection for sand control[R].SPE 39437,1998.

[14]Gillespie G,Deem C K,Malbrel C.Screen selection for sand control based on laboratory tests[R].SPE 64398,2000.

[15]王利华,楼一珊,邓金根,等.深水浅层气田防砂方式优选及防砂参数优化[J].石油钻探技术,2013,41(1):98-102.

[16]邓金根,李萍,周建良,等.中国海上疏松砂岩适度出砂井防砂方式优选[J].石油学报,2012,33(4):676-680.

猜你喜欢
防砂伽马测井
本期广告索引
中子伽马曲线受到自然伽马污染影响分析及消除原理
三大抽样分布的理解与具体性质
基于WiFi便携式防砂车组生产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Understanding Gamma 充分理解伽马
瓦斯科·达·伽马
渤海油田“完井防砂”国产化曲折历程
不同防砂完井工艺技术及其特点研究
基于测井响应评价煤岩结构特征
随钻电阻率测井的固定探测深度合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