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之影》中的映照关系

2014-06-30 03:53周笛
文学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卡洛斯主题

周笛

内容摘要:卡洛斯-鲁依斯·萨丰的《风之影》使用了双线平行叙事模式,在文本里形成了多组映照关系并通过这些关系反映全书主题和内涵。本文从文本入手,通过分析双线平行叙事体现出来的几对映照关系,探寻通过几对映照关系反映出的作品主题与内涵。

关键词:卡洛斯-鲁依斯·萨丰 《风之影》 双线平行叙事 映照关系 主题

2001年,卡洛斯-鲁依斯·萨丰的“巴塞罗那四部曲”之《风之影》出版,席卷了全球各大图书畅销排行榜。这部小说以经历了二战与西班牙内战后的巴塞罗那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书与人的故事。全书以少年达涅尔追寻书籍《风之影》和作者胡利安·卡拉斯的秘密为明线,以胡利安·卡拉斯如迷雾般的一生层层被剥开为暗线,形成双线平行叙事结构,两条线索时而交织,时而错开,指向那段被尘封的历史与记忆。

这种双线平行叙事结构使得全书故事里出现了多组映照关系。这些映照关系在文本中一方面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有利于人物形象塑造,一方面也间接传达了《风之影》作为一本通俗小说所涵盖的精神性主题。以下从具体文本入手,一一切入这些映照关系。

一.胡利安与达涅尔

《风之影》的作者胡利安·卡拉斯与读者达涅尔·森贝雷是书中最明显的一对映照关系。全书以达涅尔痴迷《风之影》、追踪胡利安·卡拉斯为起点,以胡利安·卡拉斯的秘密被揭晓、在达涅尔与贝亚的帮助下重获新生为终点。在达涅尔追查胡利安往事的时候,他自身也经历了好奇的孩童——懵懂的少年——迷惘的青年——成人礼这一生命历程。

二人命运有许多相似性:他们深爱阅读,坚信书本是有灵魂的;他们都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对象都是好友的姐妹;他们都在追寻的道路上一去不回,承担着不断失去而又不得不继续前进,陷入过迷惘与困惑,最终通过书籍找回了自己的存在与人生。

胡利安以自我经历为蓝本写成的小说《风之影》成了达涅尔最热爱的一本小说。胡利安是写书人,达涅尔是读书人,他们素未谋面,却因文字与书籍命运发生了多次重合。达涅尔在找寻胡利安过去时面临的重重阻力,正是一直渴望毁灭胡利安的傅梅洛;达涅尔对这段尘封往事的执着追求,正好与胡利安疯狂销毁自己的存在相互推进。渐渐地,追寻《风之影》的秘密从最初的兴趣走向无法摆脱的宿命,达涅尔与胡利安也在双线叙事中越走越近。达涅尔从过往他人的口述中拼凑出事情的原貌,而胡利安发现这个懵懂、困惑、迷惘却固执前行的少年,像极了当年的自己。

胡利安在小说中拥有两个身份:《风之影》的作者胡利安·卡拉斯和四处销毁卡拉斯作品的“拉因·谷柏”。第一个身份的胡利安,是达涅尔深深喜欢与崇拜的作家;第二个身份的胡利安,则是达涅尔潜意识中的敌对者。但这两个身份,都默默牵引着达涅尔坚持自己保护书籍与追寻秘密的道路。达涅尔与胡利安拥有类似的价值观,他们都坚信书是有灵魂的,无论人如何,书永远存在那里,书能容纳读书人的灵魂,亦能寄存写书人的灵魂。因此,他们灵魂互通,胡利安是达涅尔精神上的“父亲”,而达涅尔则引导胡利安重塑自己的灵魂与存在。胡利安指引着达涅尔,达涅尔映照着胡利安,可以说,胡利安让达涅尔体味到书籍、存在与追寻的含义,在追寻历史中确立自我,完成自己灵魂的蜕变;而达涅尔则让胡利安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看到了自己并没有被抹去的存在价值。

胡利安与达涅尔的映照关系直接反映出全书关于信仰与追寻、书籍与存在的主题。

正如上文所讲,《风之影》与胡利安对达涅尔而言,已经上升至信仰与追求层面了。书籍在胡利安和达涅尔心里都有着十分崇高的位置,胡利安曾向阿尔达亚宣言:“书是镜子,人只能在书里看到自己的内心。”①写书是他的梦想,是他存在的方式。在胡利安心中,书和人是一体的,写书抒写内心,读书看到内心,书即是存在。然而,他毁灭自我存在的过程中通过对自我的全盘否定上升到一种更高自我意识的存在,到最后他重拾钢笔进行创作,终于完成了存在的升华。达涅尔受父亲的影响,坚信书是有灵魂的。“你看到的每一本书,都是有灵魂的,这个灵魂,不但是作者的灵魂,也是曾经读过这本书,与它一起生活,一起做梦的人留下的灵魂。”达涅尔在长达十年的追寻中早已将自己的喜悦与忧伤、情感与成长注入了这本《风之影》中。而这个过程让达涅尔承受了许多困惑、迷惘与痛苦,他越走越孤独。“人的‘存在是瞬间性的,只有孤独的个人才能在其内心体验到自己的存在”②也就是说,《风之影》让他获得了真正体验存在的时间与空间;是胡利安情感与存在的证明,亦是达涅尔成长与存在的证明。

二.佩内洛佩与贝亚

佩内洛佩是胡利安的恋人,与胡利安一见钟情,当时她才13岁。贝亚是达涅尔童年挚友托马斯的姐姐,与达涅尔相识多年。胡利安与佩内洛佩的爱情悲剧是以胡利安为核心的第一代故事的情感主线,达涅尔与贝亚的爱情故事是以达涅尔为核心的第二代故事的情感主线。胡利安的人生因与佩内洛佩相爱全盘颠覆,坎坷流离。达涅尔的人生则因爱上贝亚,走入毁灭与新生。

佩内洛佩与贝亚的映照关系,集中反映的主题就是“爱情”。爱情可以让人付出一切但毫无怨言,爱情能让人陷入深渊却甘之如饴。佩内洛佩与贝亚本人,都对爱情十分忠贞,并视爱情为一切,不惜代价地去守护。佩内洛佩至死都忠于胡利安·卡拉斯,哪怕难产身亡,她仍然无怨无悔;而贝亚为了达涅尔,被家庭驱逐,陷入傅梅洛的魔掌。而贝亚不同于佩内洛佩,她热烈、大胆、勇敢,她比达涅尔更早意识到二人心灵相通,也意识到达涅尔的冲动与稚嫩不足以早早发现他们之间的情感。她不似佩内洛佩逆来顺受,而是选择出走,用最果断的方式争取自己的爱情。佩内洛佩的名字来自于《奥德修斯》,贝亚的名字来自于《神曲》,她们一个象征忠贞,一个象征救赎,正如她们在故事中的作用。佩内洛佩为了守护爱情惨烈地死去,贝亚用她的热烈与纯真洗清达涅尔的迷惘,也让胡利安对生命重燃希望之火,救赎过往。

三.米盖尔与费尔明

米盖尔·盖林纳是胡利安在中学时代结识的挚友,费尔明则是流落在巴塞罗那街头的天才疯子,后被达涅尔所救。二人有很多相似点:他们都有过黑暗的创伤过去,并主动将自己封闭起来,不以真面目示人。但他们在挚友身上发现了自己所追求或没有的东西,通过友情将自己的梦想寄托在朋友身上。米盖尔曾说:“当我死去的时候,我所有的东西都是你的了,胡利安……除了梦想。”费尔明曾对达涅尔说;“您已经帮助我脱胎换骨了。”

这对映照关系集中反映了“友情与寄托”这一主题。友情在全书里是核心情感元素之一,胡利安与傅梅洛、豪尔赫的恩怨最初起源点是友情,与努丽亚的羁绊相随起源点也是友情;达涅尔最初尝到成长的失意是他最好的朋友托马斯无法理解他对《风之影》的追逐,在心碎时刻遇见的最大收获是费尔明的出现。米盖尔与费尔明,虽然一个阴郁冷僻,一个幽默风趣,但在主人公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他们本身的信仰和经历都很相似。他们一个在胡利安身上找到了寄托,一个在达涅尔的帮助下走向新生,并有友情的力量鼓励两位忠诚的朋友执著前行。

四.克拉拉与努丽亚

克拉拉·巴塞罗是书商巴塞罗的侄女,她双目失明。在11岁的达涅尔心里,“她的脸庞和一双手臂都是白皙剔透,五官轮廓明显,头上顶着柔亮的黑发,动人的光泽宛若浸湿的岩石一般”,她是达涅尔的初恋。努丽亚·蒙佛特是米盖尔的妻子,同时亦是胡利安的情人。她是出版公司派去与胡利安商讨书籍出版的员工,和米盖尔因胡利安成为好友,成了这段秘密往事的承担者。她嫁给了生命垂危的米盖尔,与他一起为了保护逃回西班牙的胡利安而死战。米盖尔用生命换回了胡利安,努丽亚便开始了多年的守护与追随。克拉拉启蒙了达涅尔对世界、情爱、责任和使命的最基本认知,在达涅尔心中留下一颗种子;而努丽亚则是胡利安的守护者与追随者,一次次拯救胡利安于水火。也正是她将《风之影》抢先一步放入“遗忘书之墓”,为达涅尔和胡利安的邂逅制造契机。

努丽亚和克拉拉与达涅尔的关系,都微妙、脆弱但永恒。努丽亚的手稿里曾坦言“我很害怕,怕在你身上看见我已经失去的胡利安”。她一面感激达涅尔让胡利安走出深渊,一面在这个少年的纯真与信仰里,看见了同样有过希望的自己和胡利安。同时,达涅尔的单纯让克拉拉“有时候,我觉得,她依然在等待那个躲在幽暗的角落里爱慕她的十五岁的少年达涅尔”。

克拉拉与努丽亚的映照关系,第一是与佩内洛佩和贝亚的关系共同表达出“爱情”这一主题。第二,她们二人都是胡利安的书迷,一个是书商的侄女,一个是“遗忘书之墓”看守人的女儿,进一步烘托了主要由胡利安和达涅尔这组关系表达的“书籍与存在”这一主题。克拉拉认为阅读是人最朴实的精神需求,而书籍则是人认识世界与接受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朗诵、聆听、阅读、理解,人能从文字中把握精神与灵魂;努丽亚见证了胡利安的自我毁灭。胡利安为了毁灭自己,他选择销毁自己的书籍,终止写作。写作是胡利安的存在方式,书籍是他存在的证明,他销毁自我存在的行为正好说明了他本人的生存早已脱离了满足本能的生存需求,“抹杀自己生命轨迹的胡利安恰恰是一个‘自为的存在, 他在毁灭中品味着生命的意义, 在绝望中孕育着新生”③。努丽亚曾留下了一句话,“世界上还有比文字世界更难熬的监狱呢,达涅尔”。毁灭了所有书籍的胡利安要继续在绝望与孤独中发现存在。努丽亚比胡利安更早看透这一残酷的事实。

综上所述,在书中,以达涅尔·森贝雷为中心的第二代人物群和以胡利安·卡拉斯为核心的第一代人物群产生了映照关系:他们在彼此的时间段扮演着相似的角色,在两位主人公的人生经历中起到了相似的作用,形成横跨近五十年的前后呼应;而他们又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性格,形成对照。他们形成的多组映照关系在双线叙事中时明时暗,共同撑起了《风之影》50年两代人核心情节。

他们的映照关系就像一面面镜子,相互照射出对方或完整、或残缺、或真实、或虚假的面目。由于《风之影》还采用了“俄罗斯套娃”的叙事结构,这些映照关系在故事当中通过多个情节的组合与嵌套,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人物与事件的某一部分。每当“俄罗斯套娃”叙事错乱犹如迷宫时,映照关系就通过双线叙事浮出水面,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情节的走向;同时,这些映照关系亦是表现全书主题的镜子,信仰与追寻、爱情与梦想、友情与寄托、书籍与存在,这些或实质或抽象的主题都蕴含在一组组对照关系之中,让《风之影》呈现出百转千回又柳暗花明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西)卡洛斯-鲁依斯·萨丰著,范湲译:《风之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2.余锎:《卡洛斯·萨丰:真假巴塞罗那》,《新世纪周刊》2009年第25期。

3.韩韦:《风中幻影——浅析<风之影>作为畅销书的写作特点》,《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第12期。

4.宋强:《<风之影>:偶然之痛与存在之思》,《出版广角》2007年第1期。

5.于静:《以书说书——评西班牙作家萨丰的小说<风之影>》,《译林》2006年第5期》。

6.张新礼:《双重背景——经典叙事与通俗文类交织下的现代》,2010年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唐民权:《西班牙小说史话》,《西安外国语学报》2007年第9期

9.聂珍钊:《外国文学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0.程华、李荣博:《秦腔声里知兴衰——论贾平凹作品中秦腔与文化的映照关系》,《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1期

11.陈雅卿:《现实的对峙:解读<暗恋桃花源>戏中戏的映照关系》,《艺苑》2010年第5期

12.(法)热拉尔·热奈特著,王文融译:《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注释:

①(西)卡洛斯-鲁依斯·萨丰:《风之影》第181页范湲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下文出现引用皆出自该版本,仅标注页码,不再加注

②宋强:《<风之影>:偶然之痛与存在之思》,《出版广角》2007年第1期

③宋强:《<风之影>:偶然之痛与存在之思》,《出版广角》2007年第1期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卡洛斯主题
西班牙前国王被提起诉讼
西班牙前国王 流亡海外
西班牙“胡安·卡洛斯一世”号战略投送舰
浅谈中国侠文化背景下的武侠电影
《风雨哈佛路》的主题评析与文化解读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
近十年武侠电影主题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