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侍坐》的现代意义

2014-06-30 04:00李芳
文学教育 2014年5期

李芳

内容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侍坐》章的现代意义。第一,教育学意义。《侍坐》章中孔子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各位弟子的表现可对当代教育者有所启示。第二,政治学意义。《侍坐》章中孔子及众位弟子所持的政治主张有很重要的意义。第三,社会学意义。《侍坐》章的社会学意义,在于其言语中见出的孔子和四位弟子的性格特征。

关键词:《侍坐》 教育学意义 政治学意义 社会学意义

《侍坐》章出自于《论语·先进》,是《论语》当中最长的一篇。“侍”者,站在一旁陪伴长者之意。“侍坐”则是陪伴长者,与长者一起坐的意思。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作为儒家经典,《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哲学、教育、政治、文学等方面的主张,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其影响之深远令人叹服。《侍坐》章即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章,在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方面都有一定的意义。

一.教育学意义

孔子是著名的教育家,有所谓“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之称。他的教育思想即是通过《论语》中只言片语的语录表现出来的。《侍坐》章记叙的实际是一次以政治理想为主题的讨论课。以现在的眼光看,其中孔子所使用的教育方法,对今之教育者亦大有启发。

当今之教育术语中,有启发式教学一说。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侍坐》章中,孔子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应该就是现今之启发式教学的滥觞。

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换句话说就是,教师起的是引导串联作用,学生则是整个学习中最重要的参与者。《侍坐》章的整个学习过程正好就体现了这种师生关系。

首先,《侍坐》章中,孔子之言行起到了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的作用。

开篇有云:“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段话起到了两个方面的作用。其一,放松了学生的精神,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的谈话氛围:不要因为我年龄比你们大,在你们面前,你们就有压力,有什么话尽可以畅所欲言。其二,假设一个情境,提出谈论的主题:你们平常总说没有人赏识,如果有人重用你们的话,你们会怎么做?果然,在孔子的鼓励下,几个学生相继开口谈论自己的政治理想。

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适时引导也非常重要。这种引导关乎学习是否可以进行下去,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引导中,要求老师必须把握好引导的契机。

《侍坐》章中,孔子先以三言两语使学生放松了精神,并且提出了谈话的主题。学生在宽松的谈话氛围中围绕老师提出的主题进行了谈论。其后,子路谈完自己的主张,孔子的一“哂”是一种引导。有了这个微笑,其后的冉有、公西华、曾皙在谈话中显得愈发谨慎。接着,为使谈话继续下去,孔子先后以“求,尔何如?”“赤,尔何如?”“点,尔何如”引导其余的学生谈论自己的政治主张。在曾皙有顾虑,说自己的志向“异乎三子者之撰”时,孔子以“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来宽慰他,使他敢于大胆描绘自己所向往的理想境界。

另外,在弟子们陈述完自己的政治理想之后,经由曾皙的追问,孔子对于这堂讨论课还进行了总结,使得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孔子本人的政治主张。

其次,在孔子恰当的引导之下,弟子们分别对于自己的政治理想进行了阐述。整个课堂的主体显然是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华。

可见,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所起的最重要的两个作用是:把握主题,营造适当的氛围和适时的引导。有了教师的主导和引导,学生便可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比较顺利地进行学习。

二.政治学意义

孔子教授门人的四门学科,分别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其中政事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论语》的政治学意义。

《侍坐》章的中心内容,是孔子引导学生谈论各自的政治理想:

子路是从强兵和礼治方面着手的:“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冉有是从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着手的:“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得另请高明了。”

公西华是从制礼作乐方面着手的:“我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工作中,或者在同别国的会盟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从孔子对几位学生政治理想的态度及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晚年,其政治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众所周知,孔子曾经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辞劳苦周游列国,即使“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他还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这成了留给人类的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人无论做什么事,都应当有一点儿锲而不舍的精神,如果总是见了困难就躲避的话,是成不了大事的。知难而退的智叟和迎难而上的愚公,谁更令人钦佩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曾经如此顽强坚持自己理想的孔子,到了晚年,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其政治理想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子路、冉有、公西华各自陈述了自己的理想,他们的理想,虽然各有侧重,但都不离孔子早年对他们教育的范畴。也就是说,不外乎礼治、教化、仁政而已。对于这三个学生的陈述,孔子除了在子路说完之后有“一哂”之外,都不曾假以辞色。既无肯定也无批评。可见,三人的理想并未触及孔子当时的内心深处。或者,也许可以说,孔子晚年,对于自己曾经呕心沥血孜孜以求的东西已经产生怀疑了。

正在这时,曾皙出场了。他的出场,与众不同:“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也就是说,在同学们陈述理想的时候,曾皙一直在弹琴。他一边弹琴,一边当然也听到了老师和师兄弟们的对话。作为最后一个出场的人,他一出来就带有淡定超然的气质。听到老师问自己的理想,他首先表明自己的主张“异乎三子者之撰”,即,与其他师兄弟不同。在得到老师的鼓励之后,他描绘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画面:“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在暮春时节,上巳之日,人们已经换上绚丽多彩的春装了。和知心好友五六人,各自家孩子六七人,结伴到郊外的沂水河里沐浴一番,在舞雩台上吹干头发衣服,然后大家一起唱着歌儿回家去。

这幅图景,人们普遍的理解是太平盛世人民生活和平安宁各得其乐的画卷。这正是礼治的结果,是与孔子的“仁政”“礼治”“教化”等政治主张相符的,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但是笔者以为此种观点或者可以商榷。

文中无论是子路、冉有还是公西华,都是正面阐释自己的治国方略的。虽然在态度上有些微差别,但是本质上并无不同。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笔者以为是曾皙所言“异乎三子者之撰”一语。如果说曾皙所言是“礼治”“教化”的结果的话,那么在本质上与其余三人便无不同,岂止无异,甚至比子路更加的骄傲自负。因而笔者以为,曾皙的描绘实质上正像字面所显示的,是躲避乱世、恬淡自安、不与世争的一幅生活蓝图。

因此可以说,到了晚年,孔子的思想已经从积极用世转向消极避世。或许有论者会说,既然如此,文中孔子引导学生谈政治理想的目的是什么?笔者以为,虽然孔子本人的思想发生了转变,变得较为消极,但本质上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并未绝望,只是因为自己年事已高,没有实现理想的机会了。而弟子们尚且有机会参与到政治中,有实现政治理想的机会。所以他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了弟子们的身上了而已。让孔子这么意志坚强的人都发生了变化,可见当时政治环境的恶劣。

三.社会学意义

《侍坐》章的社会学意义,在于其言语中见出的孔子和四位弟子的性格特征。

(一)作为老师,孔子平易谦和、循循善诱,但是也很严格。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一句话便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亲切,作为老师,他的素质也是极高的。“不吾知也”是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孔子在这里引用这句话,一方面含蓄地对弟子们进行了批评,因为“人不知而己不愠”;另一方面还可以看出他了解学生的情况。

对于子路的“不让”,孔子虽有不满,但为使弟子们都能畅所欲言,他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在日常的教学和学习生活中,老师的一个动作一个微笑都能够确实的给学生以鼓励或者让学生感到受到了蔑视。所以为人师者,实在不可不慎。如果孔子此时对于子路有更多的批评的暗示的话,可能接下来的讨论就进行不下去了,学生们都不敢出声,更不用说畅所欲言了。

由于与其他师兄弟志向不同,曾皙稍有顾虑,孔子仍耐心引导、热情鼓励。其后对于曾皙的问题,也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作为政治家,晚年的孔子仍有抱负,但非常苦闷。孔子的“喟然”长叹中,包含着对未曾实现过的政治理想的留恋,对自己不能为人所用的失望,对曾皙所说的深表赞许。

(二)子路,有抱负、坦率爽朗、自信自负、不谦让。

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率先发言。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反映出子路性格中鲁莽、轻率、急躁的一面。他认为,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有内忧外患,也只需要三年就可以了。从话语中可以看出,他在治军和礼治方面应该是颇有心得的。他说话的语气十分肯定,透着一股坚毅之气,可见其自信,也可见其抱负。

(三)冉有,谦虚谨慎,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冉有是在老师指名发问后才开口的,可见其谨慎。子路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见他的谦虚。另外,他对自己的长短处非常清楚:他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可见,他所擅长的是社会经济;而礼乐教化,则是自己力所不擅长的。由于有了老师对于子路的一“哂”,冉有便谨慎谦虚了许多。

(四)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公西华同样是在老师点名发问后才阐释自己的志向的,可见他的谦恭有礼。他擅长礼乐教化,但因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之说,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表现出一种处于低位的学习态度。接着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一“小”字,让人以为是他只想做个掌管礼乐祭祀的小官。但实际上,只要为“相”,其地位就不会低。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公西华娴于辞令的形象跃然纸上。

(五)曾皙,有心计,超凡脱俗。

以在课堂上淡然自若的弹琴的形象出现的曾皙,本身就显得清高不凡,不同流俗。在老师问及自己志向时,他所使用的回答方式也可以看出他的独特。他先以“异乎三子者之撰”表明自己与众不同。在孔子的进一步鼓励引导下,他描绘了一幅和谐昌明的图景寄托其政治理想,神态、口吻、动作恭谨、恬淡、洒脱。不仅如此,在课堂讨论结束之后,师兄弟们都离开之后,他还追着老师问了一些问题,可见他追根究底善于学习的性格特征。

时至今日,社会已经发展到如此日新月异的时候,但是孔子却空前的被重视起来。199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时的宣言中,曾如此这般地提到过孔子:“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如今遍布世界的孔子学院,到处可见孔子的雕像,孔子已经不止是为中国人万世师表的至圣先师,而且对于世界上的其他人种,其他民族同样有教育意义。他已经作为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一张名片,为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热爱和平的人所了解所尊崇。

《论语》作为体现孔子思想的儒家经典,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在学习研究《论语》的过程中,很有必要把《论语》的思想体系化,科学化,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思想精神。要做到“古为今用”,就要研究《论语》思想的时代价值,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事实上,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这说明古代的思想家与我们今天的思想非常接近。当然孔子是人不是神,孔子也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但是,研究孔子重在吸收孔子思想精华,而不是简单地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论语》包含着多方面的意蕴,即使是对于当今之人,也仍有许多借鉴之处,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顺德一中大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