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探究黛玉悲剧命运

2014-06-30 04:01李露
文学教育 2014年8期
关键词:悲剧命运红楼梦

李露

内容摘要:本文从黛玉葬花出发,以秋先葬花作为比较,探究黛玉悲剧命运的根源。既补充了葬花题材溯源上研究的不充分之处,又为研究黛玉悲剧命运找到了新的切入点。经过比较与分析,黛玉命运的悲剧既是由自身性格的缺陷造成的,又和作者曹雪芹悲观的创作态度有关。黛玉的悲剧和中国古代其他的知识分子一样,都是为了理想献身,这种悲剧命运是崇高而悲壮的。

关键词:黛玉葬花 秋先葬花 悲剧命运

《红楼梦》中黛玉葬花这一情节无论从全书来看还是就其事件本身来看都是精妙绝伦,至关重要的。历来关于黛玉葬花的研究与评论诸多,既有研究其思想意义的,又有讨论其在全书中作用的,还有对葬花词进行赏析的,基本涵盖了黛玉葬花这一情节所能涉及到的各方面。但以黛玉葬花作为文章主体来分析林黛玉悲剧命运的根源的研究尚还不充分。而对葬花题材的梳理大部分是前人的诗词作品,明代冯梦龙的“三言”中《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一篇谈到了主人公秋先葬花,但将其与黛玉葬花关联起来的研究也不多。本文正是基于以上对黛玉葬花的研究情况,以秋先葬花为比较,探究葬花背后蕴含的黛玉悲剧命运的深刻根源。

一.秋先葬花与黛玉葬花的相似之处

身世相似。黛玉是林家的孤女,寄居在外祖母家中,在贾府是除了丫环以外的处于弱势地位的少女。秋先“原是庄家出身,有数亩田地,一所草房。妈妈水氏已故,别无儿女”,秋先和黛玉一样,也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一位村里的老者。

爱花之心相似。黛玉爱花,不忍心落花被糟践了,生发了葬花的行为。《灌园叟晚逢仙女》中的秋先也是个爱花之人,不忍心落花被糟践,将其埋于长堤之下。

葬花之法相似。黛玉葬花,“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它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秋先葬花,“若到花谢时”,“亲捧其瓮,深埋长堤之下”。

叹花之词相似。黛玉有长篇诗《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感花伤己之作。秋先有恨攀枝折朵而发的一大段议论“花一离枝,再不能上枝,枝一去干,再不能附干,如人死不可复生,刑不可复赎,花若能言,岂不悲泣!”他们均以花比人,由花的遭遇推及到人的遭遇。

同是葬花,秋先与黛玉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借秋先来比黛玉,为我们探究其悲剧命运提供给了很好的参照。

二.秋先葬花与黛玉葬花的不同之处

秋先爱花之心更切。同样是面对花,黛玉哀叹其逝去,亲手葬花。但秋先在花还未成形时,对花木的爱惜已情真意切了。花未开之时,盼花;花刚形成至开放之时,护花;花污之时,“浴花”;花折之时,“医花”;花败之时,“葬花”。秋先对花的爱惜,以至“花痴”之境。当恶少张委进园折花并企图侵占秋先的花园时,秋先舍命反抗。花是秋先生活的全部,但花不是黛玉生活的全部。

秋先对花寄予的情感比较单纯。同样由花而生的感慨之文辞,黛玉在《葬花吟》中表达的情感是复杂的。有花生花败地伤春之情,有对人命如花,美好难存的感伤,有对清白洁净生命的追求与哀悼,还有对自身飘零命运的伤痛,更有一种消极悲观的基调笼罩在全诗之中。而秋先对于人们攀枝折朵而生发的议论只有黛玉情感的前两层,总体基调是义愤怜惜的,并无大悲大伤。

秋先没有知己和朋友。与黛玉一起葬花的有知己宝玉,除了宝玉外,黛玉还有紫鹃、香菱、湘云等朋友。秋先却是真的孑然一身,独自住在自己的花园里,除了因花果会和人打交道外,基本不和外人发生联系。但在遇上困难的时候,秋先的邻里会过来帮助他,甚至天上的仙女也帮助他。而黛玉有知己和朋友,却还是郁郁焚稿断痴情而亡。身处红楼的女儿竟比离群索居的老者更孤独。

秋先的人生以美满告终。黛玉寂寞坎坷地过完了自己心酸的一生,还泪而终,命运是悲剧的。秋先不仅摆脱了恶少,还在仙子的感化下得道成仙,实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上至君王,下及百姓的最高理想。

同是葬花人,“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黛玉一语成谶,秋先却功德圆满。顺着他们的不同之处,我们可以找到造成黛玉悲剧命运的根源。

三.从秋黛二人葬花的不同探究黛玉悲剧命运的根源

黛玉孤高而不务实,对生活的执着只停留在精神层面上。黛玉爱花,黛玉会去葬花,但黛玉不会去种花。

“宝钗在做人,黛玉在做诗;宝钗在解决婚姻,黛玉在进行恋爱;宝钗把握着现实,黛玉沉酣于意境;宝钗有计划地适应社会法则,黛玉自然地表现自己的灵性;宝钗代表当时一般家庭妇女的理智,黛玉代表当时闺阁中知识分子的感情。”黛玉见不得粗俗,容不下凡事,葬花,做诗,爱情都是精神层面上的活动,她一心一意全部用在了这些形而上的事情上。对于这些事情,黛玉的执着就像凡夫俗子对金钱和权力的执着一般。

追求精神上的享受本是高雅之事,但不食人间烟火,不通礼俗未免孤高而不务实。“人人都想抬高自己的身份,觉得社会卑鄙,不屑为伍,所以跳出来站在一边,表示自己不写人同。”厌世嫉俗者大多妄自尊大。剥离了物质的生活是残缺的,单一地去最求精神也是病态的,黛玉对精神世界的执念其实就是对世俗世界的鄙视与不屑为伍。这里面透露出来的是骨子里的孤傲。许多研究都对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做出了批评,指出这是导致黛玉悲剧命运的原因之一。

相比之下,秋先执念就实际很多。虽说秋先对花的爱惜还没有上升到黛玉这么高的层次,但他的“攀枝折朵说”毕竟有了超越农夫的文人式感悟。而他对花的爱护则是里里外外全心全意的,这种爱护是很实在的,从“且说秋先每日清晨起来,扫尽花底落叶,汲水逐一灌溉,到晚上又浇一番”便可见一斑。正因为秋先爱花的实在,当恶少张委不仅折花,还想侵占花园时,秋先为花流的是血。黛玉无论如何是不会做出这种亲自与恶势力动武反抗的举动来的,当自己的婚姻幸福被贾府一群女眷摆布时,她只会暗自流泪。

黛玉这种孤高而不务实的态度终究让她像含羞草一般,一碰就把自己与周遭隔离了。

黛玉的诗人气质浓厚,多愁善感。诗人总是满腔情绪,满腹愁肠,所感所想也更多更深厚。

诗人气质本无褒贬,诗人气质浓厚使黛玉耽于幻想,葬花能有《葬花吟》的感慨,看戏听曲也会“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黛玉身上浓重的诗人气质还使她的敏感,多疑被放大,成了失意与多愁善感。自古文人多失意,越失意越顾影自怜。在《葬花吟》前,黛玉晚上去看望宝玉,结果吃了闭门羹,心思由此转向了对自己身世的自伤上,“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淘气,也觉没趣。”黛玉的身世之伤,常常是发无缘由,或是一些不相干的事情也会引起她的愁绪。若论身世的凋零,湘云比她还要可怜一些,但是湘云爽朗的个性倒使她反过来劝黛玉要心胸宽大一些。秋先也是独身一人,无依无靠,但他也没有这样的身世飘零的诸多愁绪。

四.总结

与秋先进行对比来看,黛玉是不幸的。同为葬花,黛玉的格局要更高,意蕴更为丰富,但却以悲剧命运结尾。

由此看来,秋先是幸运的,但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为高洁的品性和纯真的爱情而亡却是崇高而悲壮的。

参考文献

1.张锦池:《论林黛玉性格及其爱情悲剧》,《红楼梦学刊》,1980年02期

2.黄清泉:《谈,<灌园叟晚逢仙女>的思想与人物》,《中学语文》,1985年02期

3.肖军和:《试论黛玉悲剧的成因——兼论林黛玉悲剧构成的心理内涵》,《红楼梦学刊》,1986年03期

4.邸瑞平:《“孤标傲世偕谁隐”?——禀赋优秀传统文化而生之林黛玉》,《红楼梦学刊》,1988年01期

5.刘红军:《黛玉葬花探源》,《红楼梦学刊》1995年04期

6.冯保善:《从晚明社会思潮看<灌园叟晚逢仙女>的真义》,《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第2期

7.刘相雨:《情的追求与爱的失落——论黛玉形象的文化情结》,《红楼梦学刊》,1998年03期

8.李晓洁:《孤标傲世偕谁隐——论曹雪芹的文人情结与林黛玉的性格、命运》,《红楼梦学刊》,1999年02期

9.严明 江蔚:《自恋情结的悲剧——林黛玉、妙玉的性格分析》,《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01期

10.付少武:《论黛玉葬花在<红楼梦>整体结构中的意义》,《红楼梦学刊》,2005年03期

11.张帆:《论<葬花吟>“崇高”的美学价值》,《红楼梦学刊》,2006年06期

12.李英然:《黛玉葬花:<红楼梦>诗意叙事的深度开掘》,《红楼梦学刊》,2012年01期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猜你喜欢
悲剧命运红楼梦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续红楼梦
作家阅读的方式
论《白鹿原》中三位女性的悲剧命运
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命运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成因分析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奋斗者的命运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