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语文教学和谐之美

2014-06-30 09:43陈会勇
文学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构建语文教学策略

陈会勇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学习语文就是师生在共同寻求美,探索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去挖掘、展示美的因素,让学生在和谐、快乐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语文素养。本文就如何构建具有和谐之美的语文课堂作了阐述。

关键词:构建 语文教学 和谐之美 策略

“和谐产生美,美在和谐中。”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主动把和谐理念渗透到自己的教学中,让语文课堂随时跳跃着“和谐”的音符,让学生收获和谐之乐。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课堂展现出和谐之美呢?

一.在处理教学内容上体现和谐之美

教学内容主要指以教材为基本依据,向学生提供的语文教育信息。它是由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系列训练三个要素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而每个要素又是一个相对的独立的系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整体性,使各要素处于一个和谐的统一的整体中。

语文教学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把审美的和谐与伦理的完善结合起来。因此,“情”“理”相济,“情”“理”交融,是服从这一整体目标的正常之道。教学中,教师要准确地把握课文中的“情”和“理”的关系,既要明确它们各自的特征和功能,又不要将两者对立起来。比如教《荷塘月色》,既要让学生领会其中哀愁、忧闷、沉郁、悲愤的情感,又要给学生做一定的理性分析,介绍作者所处的特定环境,评价作品的社会意义,指出其时代和思想上的局限性。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应讲究“疏”与“密”的技巧。疏与密的结合本是中国画的内邃,“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运用于教学中,即对非重点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学得懂的部分,则或放手自学,或以读代讲,是教学上的粗线条,是“疏”;而对重点部分,特别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部分,则必须是“工笔画”,浓墨重彩,认真描画,是“密”。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课堂,还应重视教学内容的丰富,尽可能地增广学生的知识面,扩大阅读量,激发对问题的思考,以期达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和谐境界。如教授朱自清的《春》,作者热情洋溢地描绘春草、春花、春雨的图景,喜悦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在学生被感染的同时,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入古今中外描摹春天的诗文,如孟浩然的《春晓》,杜甫的《春雨》等。这些诗文不仅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也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认识到,春天历来是人们歌咏赞美的对象,爱春之情油然而生。

二.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展现和谐之美

所谓探究,本意是探讨和研究。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本求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就本质而言,探究式教学就是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或学术研究的情境,引领并指导学生自己去阅读文本,探索问题,发展能力。对探究式教学来说,看重的是通过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养成敢于质疑、敢于发问的习惯,具备初步的质疑与发问的能力。因此,实施探究式教学,必须有适当的问题来引领学生的学习与探究活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起点。

从根本上来说,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根据课文实际联系现实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就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比如教学《拿来主义》,设计这样两个问题:(1)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各有哪些表现?会带来怎样的后果?(2)结尾部分,“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联系现实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在探讨问题(1)时,我们引导学生联系近代中国从闭关锁国到被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国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史实进行思考,既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又开阔了眼界,充分认识到大清帝国闭关锁国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以及由此带来的被迫送出和接受的恶果,从而促进了学生对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的理解。问题(2)明确要求学生联系现实来谈理解,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学以致用,根据文中拿来主义的主张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的实际及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进一步加深对“拿来主义”的理解,充分认识到实行“拿来主义”对个人成长乃至整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意义。

和谐是一种美,更是一种最佳的境界,也是教育的追求。和谐的课堂有利于增进师生间的相互尊重、信任的感情;有利于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便于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得到生动、均衡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个性发展。因此,和谐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

(作者单位:福建将乐职业中专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构建语文教学策略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