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进行鉴赏性阅读

2014-06-30 09:43洪纯
文学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联想领悟体验

洪纯

内容摘要:鉴赏性阅读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活动,它是在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作品的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欣赏和鉴赏。通过阅读,力求达到情感共鸣和理智领悟的认识高度,逐步培养和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关键词:语感 想象 联想 体验 领悟

所谓鉴赏性阅读是指以语文审美鉴赏为目的和特征的阅读,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活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美感”。它包含着理解程度和鉴赏程度,又伴随着语文审美活动,是对学生感性和理性的全面塑造。它对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以及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方面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那么,怎样进行鉴赏性阅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语感,是指读者的语言感受活动,它是进行鉴赏性阅读的基本条件。阅读作品,离不开语言的媒介,只有通过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才能达到预期的阅读目的。一个缺乏语感的人,是很难进行审美意义上的鉴赏性阅读的。语感的培养增强,可以通过诵读这一途径。老舍先生曾说:“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之外,还要注意文字的声音与音节,这就发挥了语言的音韵美。我们不要叫文字老趴在纸上,也需叫文字的声响传到空中。”朱自清先生也曾说过:“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可见,通过诵读能够把作者的言语生动地“复现”为听得到的动人话语。如学习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我让学生品读课文的内容,同时抓住双音节词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等词让学生反复诵读,和谐悦耳、韵律协调的叠词,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语言的音韵美,而且能品读出作者那淡淡喜悦的情感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审美情趣,我还配以悠扬、舒缓的钢琴曲《月光》,优美的乐曲让学生在小声的吟诵品味中感受月夜中光与影变幻的和谐旋律;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飘渺断续的洞箫曲仿佛是微风飘送而来的似有若无的淡淡荷香……在整个课堂情境里,学生透过品读语言,调动“通感”,身心都溶化在荷塘月色的静谧清幽境界中,与作者一起感受心弦与大自然的律动。诵读,不但能复活言语表达的语气,而且能“得其意味”,驱动了我们的审美想象,从而复活课文内容的生动性。

二.抓住关键语句,展开想象和联想

想象和联想,是指读者的形象思维活动,它是进行鉴赏性阅读的必要途径。文学作品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往往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读者在鉴赏过程中,必须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去补充和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从而获得完整而丰富的形象美感。例如赏读王维《山居秋暝》一诗,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通过想象和联想,我们的脑海中可以出现这样的画面:一轮明月朗照秋空,透过参差错落的松枝,把它的清辉斑斑点点地洒在地上;涓涓涧底清泉,映着月色,在山石上潺潺流动。继而可以结合写法作进一步鉴赏:“明月”一句,上承“晚”字而来,写夜色的恬静优美;“清泉”一句,照应着“新雨”而来,写山泉夜明的悦耳宜人。月色、松影、泉声和波光,正是诗情、画意、乐感三位一体的小夜曲,那淙淙清泉,潺潺作声的乐音,不是分明就在耳际么?又如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在我们的脑海中,同样也可以出现这样的画面;诗人正在面对月照林泉的美景出神地观赏,忽被竹林中传来的一阵少女们的欢声笑语打断思绪,于是仔细一听,方知是洗衣的姑娘们乘着月色归来了,就在此时,忽又见荷塘中莲叶披分,纷纷作响,定睛一看,方知是渔舟出动。进而再去思考,如果就事情发生的自然时序而言,应首先是浣女归而后竹喧,渔舟下而后莲动,但是,就从人的观察过程来说,却又是听见竹林少女的喧声,等她们走出竹林,才分辨出是洗衣之妇女;正是首先被披分作响的莲叶惊动,然后才发现了渔舟夜出。如此先声夺人,不仅真实地写出了诗人具体的感观过程,而且也更符合诗歌讲究句法奇巧的艺术规律。

三.设身处地,深入体验

鉴赏,不是消极、被动地感知,而是积极能动的精神活动。在鉴赏文学作品时,必须结合自己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运用自己的艺术修养去进一步丰富艺术形象。这就要求我们真正进入作品的生活场景,与作者所描写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从人物的喜怒哀乐中体验作者的爱憎情感,从而达到“共鸣”现象。例如品读归有光《项脊轩志》一文,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思考,母亲、祖母和妻子都是归有光最亲最爱的人,作者如何抒发对她们的怀念之情。学生品读、思考并达成共识,作者在写到对母亲、祖母和妻子的怀念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选取了具有特征意义的细节,以多样的表现方法,赋予这些本来极为平常的生活细节以及不平凡的意义。写母亲,再现了当年她扣门扉问寒饥的情景,以表现母亲的慈爱心肠。写祖母,抓住了赠“象笏”这件事,以表现祖母的关怀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写亡妻,并不直说如何思念她,只说:“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如今”这个时间词,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由于想念人而触及与人有一定关系的物,便更增添了对人的思念;再由对物的联想,又引发对往事的怀伤。于是托物寄情,物我交融,进一步把思念之情深化了。

四.力求领悟,达到理智认识

领悟,是指我们的理解认识活动,它是进行鉴赏性阅读的高级层次,“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前者就是上面所说的情感,后者就是理智认识。只有达到情感与理智高度结合的境界,才能真正鉴赏出作品艺术描写的深长意味。如讲授鲁迅的小说《故乡》一文,可抓住文中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出现的不同背景启发点拨,洞幽发微,让学生达到深刻领悟的程度。少年闰土是在一幅神异的自然美景中出现的:深蓝的天空,金黄色的圆月,海边的沙地,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田。优美如画的景色衬托出少年闰土的英姿:项带银圈手捏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中年闰土的出现,背景是:深冬,阴晦的天空,萧瑟的景象,苍黄的天,一派萧疏、破旧、荒凉的景象。前后背景对比为何如此鲜明呢,经过启发点拨,学生终于明白这样的自然景物描写是为了正面衬托出闰土两个时期的性格、心情和命运,深刻揭示了战乱给农村带来的危机以及兵、匪、官、绅对闰土的压榨。典型环境的描写,给予了旧社会有力抨击。当然,这种领悟,是在品读过程中获得的。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对作品进行艺术分析和审美鉴赏。

总之,进行文学鉴赏时,既要重视语言感知,善于展开丰富的想象,又要深入体验作品的情感,力求领悟作品深层内涵,才能真正鉴赏作品的意境美,走进作者的心灵与之共感共鸣,达到既能“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的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朱自清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

[2]杜草甬.叶圣陶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

[3]老舍.文学概论讲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广东揭阳市蓝城区白塔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联想领悟体验
多么痛的领悟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构建物理模型
论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趣味性
领悟数学思想 做好期中复习
“浮”字等
领悟真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