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中的伏笔妙用

2014-06-30 09:45王晓华
文学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叙述描写伏笔

内容摘要:伏笔是叙事类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的技巧,但是要运用得巧妙并不容易。本文从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取几个伏笔妙用的例子,略知赏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伏笔 描写 叙述

关于伏笔,清代学家林纾曾在《春觉斋论文》里这样说过:“伏笔苟使人知,亦不称妙”,若能让人“无意阅过,当是闲笔,后经点明,方知是有用意”,那才叫好。

的确如此,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好的伏笔,埋设时贴切自然,巧妙无痕,照应时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真让人击节赞赏,玩味无穷。如果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能够仔细体会,肯定会有所收益。

苏林教授显然是大为生气了。他一向认为,要做一个真正为人民所爱戴的艺术家,首先要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个方面都能成为表率的人!这样一个自暴自弃的女孩子,是永远也不能成为有成就的歌唱家的!他生气地侧过头去望窗外。这个城市刚刚受到一次严重的台风袭击,窗外断枝残叶狼藉满地,整个竹篱倾倒在满是积水的地上,一片惨淡的景象。

这是何为《第二次考试》中一个用景物描写作为伏笔的范例。

陈伊玲初试时成绩十分优异,而复试时却十分糟糕,苏林教授生气地侧过头去望窗外,这是很自然也很随便的事情。至于苏林教授看见了外面的什么景物,一般就没必要写了;如果写了,就有可能让人看成是多余的闲笔。那么,这段描写到底是不是多余的闲笔呢?请继续往下读。苏林教授亲自去街道走访,终于发现,陈伊玲之所以复试失败,那是“因为台风造成电线走火,烧坏了不少房子,陈伊玲为了安置灾民,忙得整夜没睡,影响了嗓子。”这时我们才会明白,前文对台风后惨淡景象的描写,是作者特意留下的一个伏笔,是对后面陈伊玲复试失败原因所作的暗示。如果没有这一伏笔,后文中对原因的揭示就会显得突兀,文章的结构也就因此显得不够严密。

忽然她(玛蒂尔德)在一个青缎子盒子里发现了一挂精美的钻石项链,她高兴得心都要跳出来了。她双手拿着那项链发抖。她把项链绕着脖子挂在她那长长的高领上,站在镜前对着自己的影子出神好半天。

随后,她迟疑而焦急地问:“你能借给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

“当然可以。”

这是莫泊桑《项链》中一个用对话描写作为伏笔的范例。

装在“青缎子盒子里”的“精美的钻石项链”,令玛蒂尔德“高兴”、“心跳”、“发抖”、“出神好半天”的钻石项链,肯定是价值连城,异常贵重。玛蒂尔德非常“焦急”地想借到它,却又怕朋友不肯借而“迟疑”,朋友呢,大方爽快得几乎让人吃惊:“当然可以。”乍一看,我们一准儿会以为佛来思节夫人够朋友,重情义,可是读到结尾,却发现故事突然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那项链竟是一件赝品!噢,原来如此。怪不得当初佛来思节夫人不假思索地说“当然可以”,怪不得当项链丢失了,玛蒂尔德谎称弄坏了正在修理,一个星期后才去归还,佛来思节夫人看都没看,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你应当早一点还我,也许我早就要用它了”,原来她根本就没看重那挂项链,那本来就是一挂假项链嘛。

林冲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又没打火处,怎生安排?”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做理会。”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这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一个用行动描写作为伏笔的范例。

林冲入得庙门,把门掩上,再顺手搬过石头靠住门,其目的无非为了挡风御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动作。且慢,小动作里有大文章:正因为林冲用石头靠住了门,陆谦、富安和差拨三人才没有随手一推而进;正因为他们没有一推而进,才会站在庙门边看火边说话;正因为他们边看火边说话,才让林冲无意中听清了高俅导演的所有阴谋;正因为林冲听清了高俅导演的所有的阴谋,才会终于明白自己无论如何只有死路一条;正因为林冲明白了自己无论如何只有死路一条,他的性格才会发生重大的改变——忍无可忍,愤而杀仇,逼上梁山。

好的伏笔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不动声色。伏笔是预先作下的交代,但这预先的交代,却又不能让人预先知道,其关键就在于“伏”了。“伏”得不动声色,才会“伏”得深、“伏”得妙。二是通篇运筹。伏笔是为了让后文中人物的出现和事情的发生显得顺理成章,使文章的结构显得严密紧凑。因此,何处埋设伏笔,何处照应伏笔,都应整体构思,通篇运筹。三是合理和谐。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对话描写、动作描写都可以用作伏笔,当然,其它种类描写或叙述也可以用作伏笔。但是无论用什么作为伏笔,都要注意与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逻辑相符合,与文章的风格相和谐。

(王晓华,教师,现居山东莱西)endprint

猜你喜欢
叙述描写伏笔
设置伏笔,增加细节描写
退路
金仁顺短篇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分析
少点叙述,多点描写
浅析《外婆的日用家当》中叙述的不可靠性
《拯救乳房》对创伤性体验与创伤后成长的书写
尤袤诗作遴选赏析
关注细节,成就语文课堂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