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2014-07-02 01:37王勇健高云
精神医学杂志 2014年6期

王勇健 高云

音乐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王勇健 高云

目的探讨音乐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辅助音乐治疗)和对照组(单纯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各40例。采用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阳性症状评定量表(SAPS)、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及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评价患者康复效果及认知功能变化。结果治疗后研究组BPRS、SAPS、SANS量表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对照组BPRS和SAPS总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研究组BPRS、SAPS、SANS量表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NOSIE总分及各因子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后NOSIE总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研究组NOSIE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以音乐治疗,可明显减少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患者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兴趣和改善认知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音乐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康复效果认知功能

慢性精神分裂症(chronic schizophrenia)是临床上精神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的减退(孤独、幽闭、懒惰、散漫、内向及社会能力的严重缺陷等),特别是处于衰退期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其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自理能力及认知功能等方面均存在严重问题,不能完成行为人的基本自我控制和生存[1],容易导致精神残疾,给家庭生活带来沉重的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工作。临床常规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护理虽有一定疗效,但多数患者在急性发作期治疗后仍会残留部分精神症状,导致社会功能严重受损[2]。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医学模式也从单纯的生物模式逐渐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除了基本精神科药物使用外,联合心理治疗、康复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也在临床上得到不断重视和应用,从而对精神疾病的治疗起到更好的作用[3]。近年来音乐治疗作为一种有效而无创的治疗措施,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合适的音乐熏陶下,可以提高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和认知功能,进一步稳定患者情绪和减少精神症状的发生,消除患者内心的各种恐惧和焦虑。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药物治疗临床作用有限[4]。本研究重点探讨抗精神病药物联合音乐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及认知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住院治疗的8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所有患者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孕产期及哺乳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男44例,女36例,平均年龄(36.45±4.18)岁。研究组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37.24±7.59)岁,受教育年限(4.62±4.12)年,病程(6.74±4.38)年,主要抗精神病药为氯氮平(50~100 mg/次,2~3次/d)、氯丙嗪(100~200 mg/次,2~3次/d)及舒必利(100~200 mg/次,3次/d);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35.17±6.34)岁,受教育年限(5.03±3.41)年,病程(7.18±3.54)年,主要抗精神病药为氯氮平(50~100 mg/次,2~3次/d)、氯丙嗪(100~200 mg/次,2~3次/d)及舒必利(100~200 mg/次,3次/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病程、服药种类、剂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入选研究对象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常规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音乐治疗,观察3个月。

1.2.2音乐治疗方法音乐治疗是本院专门聘请具备良好音乐修养的专职音乐治疗师对研究组进行治疗,每2 d 1次,每次1.5 h。音乐的选取以轻快、节奏感强、激昂、欢乐的乐曲和歌曲为主,包括轻音乐、民乐、古典音乐和世界交响乐等名曲;患者能自我适应或者由音乐师或专职康复护士进行引导。

1.2.3 效果评价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量表评定。(1)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24条目,1(无)~6(极重)7级评分。(2)阳性症状评定量表(SAPS):34条目,0(无)~5(严重)6级评分。(3)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按5类因子进行记分,共有18项,用于评定精神病性症状严重程度。(4)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30条目,0(无)~4 (几乎总是如此)5级评分。采用量表总分、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兴趣及认知功能3个因子分评定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所有为患者进行量表评定的医师均经过一致性培训以消除系统误差。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指标采用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以0.05作为检验水准,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PRS、SAPS、SANS总分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BPRS、SAPS、SANS量表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对照组BPRS和SAPS总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SANS总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研究组与对照组BPRS、SAPS、SANS量表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BPRS、SAPS、SANS量表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PRS、SAPS、SANS总分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PRS、SAPS、SANS总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量表研究组(n=40)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n=40)治疗前治疗后BPRS31.85±6.4523.54±2.01*△32.12±6.7426.41±4.85*SAPS13.85±5.716.28±5.07*△11.76±5.8210.58±3.47*SANS37.52±11.2528.14±12.21*△39.54±12.4534.25±10.28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OSIE总分及各因子分比较

研究组治疗后NOSIE总分及各因子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后NOSIE总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对照组患者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兴趣及认知功能3个因子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NOSIE总分及各因子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NOSIE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OSIE总分及各因子评分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OSIE总分及各因子评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NOSIE研究组(n=40)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n=40)治疗前治疗后总分52.97±3.8963.36±4.48*△53.82±7.4159.71±4.82*社会适应能力6.87±1.249.02±3.18*△7.59±2.868.85±2.71社会兴趣6.94±2.219.54±4.45*△7.25±2.287.52±4.25认知功能6.72±3.179.38±3.58*△7.05±2.198.47±3.34

3 讨论

音乐治疗是一门艺术,可广泛运用于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及康复学等多学科多领域。临床上通过音乐艺术的系统治疗途径,可达到治病、保健及养生的目的。音乐疗法是近些年才得到临床广泛使用的一项新的治疗技术[5]。

音乐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如思维贫乏、行为孤僻、懒散、性格内向、情感淡漠、缺乏主动性及对周围环境的无视和隔离等。通过与抗精神病药的联合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起增效作用,从而达到改善其阴性症状的目的,继而对患者的康复、预后和回归社会产生有利影响[6]。音乐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记忆力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其机理可能是患者在音乐治疗的刺激下自主神经产生调节作用,使患者交感神经活动相对减弱,副交感神经活动相对增强,大脑皮层得到充分休息,使患者微血管得到扩张,脑血流量有所增加,提高患者某些大脑区域(如中央前回、中央后回、额叶区、颞叶区、顶叶区等)的血流灌注量,改善大脑的微循环代谢功能[7]。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不仅有DA、5-HT、NE及Ach等神经递质指标功能的异常,同时还存在脑结构的改变和脑功能的异常。在音乐治疗配合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作用下,副交感神经活动相对增强可激活患者体内某些酶系统作用,使其合成代谢功能增强,并在一定程度上使DA、5-HT、NE及Ach等神经递质的平衡趋于正常或其功能得到明显改善[8]。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经过音乐治疗后BPRS、SAPS、SANS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治疗后,研究组BPRS、SAPS、SANS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音乐治疗对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和阳性症状方面及对减轻精神疾病的严重程度均有帮助,与抗精神病药联用具有协同作用,效果明显[9]。研究组在音乐治疗后NOSIE总分、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兴趣及认知功能3个因子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对照组治疗后NOSIE总分较治疗前升高;治疗后,研究组NOSIE总分、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兴趣及认知功能3个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治疗后两组康复效果和认知功能均有所提高,但是增加音乐治疗的研究组效果更显著,进一步说明音乐治疗能有效缓解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及其生活质量,改善其认知功能,对患者的康复及回归社会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降低精神疾病的复发率具有积极的作用。综上所述,音乐治疗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手段,应得到广大临床精神科医生的重视[10]。

[1]谭淑平,邹义壮,王健,等.认知矫正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缺陷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0,43(3):140-145

[2]李航,胡春雷.我国传统音乐治疗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10):993-996

[3]陈美玉,陈颖,邓红,等.小组音乐治疗对早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情绪及恢复力的效果[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8):579-580

[4]周玉英,张紫娟,吴勤华,等.职业技能训练对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2):166-167

[5]刘永忠,廖锦仲,邓筱璇,等.社区慢性精神分裂患者心理行为干预前后认知功能的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7):685-686

[6]王志仁,谭云龙,杨甫德,等.慢性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听觉刺激惊跳反射的初步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0,43(3):135-139

[7]张国富,李达,查智群,等.音乐联合奥氮平治疗对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24):1904-1905

[8]马越,刘明明,高思华,等.基于《黄帝内经》五音理论的中医音乐疗法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5): 1294-1297

[9]朱叶,方菁,张蓓,罗英姿,等.精神分裂症社会认知功能缺陷的功能影像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 (2):232-239

[10]陈旭梅,朱琪玥,张伟,等.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叶酸、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J].中华医学杂志,2014,(13):990-993

《精神医学杂志》投稿要求和注意事项

1 文稿要求内容新颖、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数据准确、统计学处理表述规范,能紧密结合临床、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获国家或省部级基金课题并符合本刊要求的来稿优先发表( 需提供有关证明) ,并在文题页左下方注明。

2 文稿力求文字精炼、准确、通顺; 文题简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作者需仔细校对全文,并认真复核文稿内药物剂量、病例数、百分数等数据。勿用不规范字。

3 论著稿件在文章开头请写300 字以内中、英文的结构式摘要,按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的顺序书写。在摘要之后附上3 ~ 5 个关键词( 尽量使用主题词) ,并注明“中图分类号”及“文献标识码”。

4 医学名词应以1989 年及其以后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科学出版社的《医学名词》为准。

5 文稿中表示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时,均用阿拉伯数字。计量单位一律按法定计量单位书写,具体使用参照中华医学会编辑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 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 。血压计量单位恢复使用毫米汞柱( mm Hg) 。

6 表格用白纸绘制,一律用三线表并附于正文相应位置,须有表格序号及表题。

7 来稿文责由作者自负。文稿中摘编或引用他人作品,请按《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标明原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及其来源,在参考文献中列出,否则责任由来稿作者自负。

8 本刊有权对稿件做文字修改、删节( 包括题目) 。如作者不准许对内容进行修改,务请来稿时注明。无论刊登与否恕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

9 来稿须作者写明详细通讯地址( 包括邮政编码) 、单位全称、所在科室及联系人姓名、电话、电子邮箱。多位作者的,请排列好顺序。请勿一稿多投,曾在内部刊物发表者仍可投稿,但应注明。

《精神医学杂志》编辑部

R749.3

A

1009-7201(2014)-06-0464-03

10.3969/j.issn.1009-7201.2014.06.023

2014-08-06)

510430,广东省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