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大型套圈类轴承零件压淬的模具

2014-07-07 18:53许军晓

许军晓

摘要:本文介绍一种在涨缩式淬火模具基础上发展的、适用于较大尺寸轴承套圈类零件的拼装组合模具,通过与传统模具的对比,突出其在做特定零件时的优势。

关键词:淬火模具 涨缩模具 拼装组合模具 组合模具

在轴承和齿轮行业中,通过淬火提高零件的心部和表面硬度,是一种很常见的手段。但零件在淬火过程中,其变形是很难精确控制的,而且这种变形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给这种变形一种外力的约束,尽可能的减小这种变形。其中一种有效的、通常采用的手段就是采用特定的模具来控制。模具的形式一般有固定式和涨缩式等。而在我们实际运用过程中发现,在做大型零件时,一套模具做一种工的话,模具费用相当高。这就需要一种更为理想的结构模具来适应。于是,在之前普遍采用的模具结构形式的基础上,我们取长补短,设计出一种适用于特大型零件的淬火模具,在达到尺寸控制目的基础上,节约成本、提高模具利用率。

在轴承行业,轴承的内、外圈的热处理是一个很关键的步骤。处理不好,就会影响轴承的使用寿命,甚至发生重大的安全事故。其在热处理环节中,一个主要环节就是淬火,提高其表面及心部组织硬度。而在淬火过程中,零件在高温状态下急速冷却、收缩变形,导致零件尺寸发生较大变化,这样就会使后期磨削量增加,从而增加磨削加工成本。磨削量的增加,必然要求前期渗碳层厚度增加,从而增加渗碳成本和周期。并且,由于其渗碳层厚度很小,如果磨削量过大,就会导致渗碳层的破坏,产生废品。为了保持零件尺寸不发生太大变化,一般都要用模具来保持。由于对零件尺寸要求不同,控制尺寸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有控制端面、有控制内径、也有控制外径,但大多都是要求控制内径。

对于控制内径的模具形式,无外乎有固定式模具(或者叫拔芯式模具)和涨缩式模具(或者叫分瓣式模具)。固定式模具主要由芯轴、底座和拉拔油缸组成,如图1,把圆柱内孔工件套在芯轴上后喷油淬火,淬火结束,通过油缸的拉力(或者其他外力)把芯轴拔出来,达到模具与工件的分离。这种模具的特点是结构简单、尺寸稳定,但一般一种模具只能对应一种内径尺寸的工件,模具量比较大。且由于是直接拔出,模具和工件内孔直接摩擦,模具磨损较快,对脱模力要求比较大,一般适用于孔径较小的工件淬火。

涨缩式模具主要由分瓣式模具体、锥体、弹簧和压力(或拉力)源构成,如图2。拉簧抱在分瓣式模具体外围。锥体在上面时,模具体在拉簧力量下,处于收缩状态,外径尺寸小,当把工件套上模具后,锥体下压,把模具撑开,达到所要求的尺寸后淬火。淬火结束后,锥体在弹簧的收缩作用力(或者其他方式的外力)下上移,模具收缩,工件与模具脱离。这种模具由于模具是在一定范围内可收缩和涨开的,所以,可通过调整锥体下移量的多少,达到适应不同尺寸内径控制的要求。所以,这种模具一套模具能适用于一定尺寸范围内的工件的淬火,可减小模具数量,节约成本。并且脱模容易,不会产生粘模现象。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轴承、齿轮等零件的淬火。

但是,对于特大型工件来说,比如1米左右直径的工件,如果按照传统模具来做,由于模具非常大、用料多、加工难,所需要的成本就非常高。并且如果是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模具的存放就需要很大的空间。这就需要一种更能节约成本、较少的模具数量适应较多品种的工件的模具,来达到用最少的成本实现最大化的适用工件范围的目的。本文提到的这种拼装式组合模具,即可实现这一目的。

这种模具我们称之为拼装式组合模具,它是在涨缩式模具的基础上,通过在模具基体外环部分加装模瓣,配合调整垫来适应较大范围尺寸工件的淬火要求。模具的土体结构如图3。

模具的结构。本套模具机构由锥体,模具基体,上、下模瓣,连接螺钉,弹簧、调整垫和拉(或压)力源组成。模具基体是由一个整体的圆柱毛坯经过加工后切割成若干瓣,每一瓣上都预留有螺钉孔,用于安装拼装模瓣。切割后的分瓣模具基体要严格按照没有切割之前的顺序安装,否则对工件圆柱度有影响。在模具基体没有切割之前,锥体必须与模具基体的内锥孔配磨,这样才能保证锥体与模具基体锥面之间接触良好。上、下模瓣也是由一个带内孔圆柱体加工后切瓣而成,切割完成后,通过螺钉及定位件按照顺序固定在基体上。最后,将拼装好的多瓣模具用弹簧捆绑固定在一起。由于上、下模瓣是可拆卸更换的,所以,当我们可以在基体的基础上,通过更换不同外径的模瓣,并通过调整掉正垫的厚度,来达到适应不同尺寸工件的要求。

模具的调整。由于弹簧式可收缩拉长的,当锥体往下移时,模具就撑开,反之模具就收缩。我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更换不同高度的调整垫,来达到我们想要达到的模具外径尺寸,这一点是和普通分瓣模具的调整是一样的。而当我们所要求的尺寸过大,超出通过更换调整垫所能达到的尺寸范围时,如果按照普通分瓣模具,我们就只能更换整套模具,以适应所要求的尺寸。而本套模具由于上、下模瓣是可拆卸的,所以我们只需要更换外径更大一点的模瓣,就又能调整出一个尺寸范围,来适应更大的一个尺寸段工件的淬火要求。

另外,这种结构的模具还有一个特点是,能调整淬火工件内孔的锥度。我们知道,对于如图所示的工件,由于上、下两端厚度不同,在冷卻过程中,其收缩量和收缩速度也是不同的,这样,出来的工件内孔就容易产生锥度。为了弥补这种锥度,我们可以通过在上(或者下)模瓣与模具基体之间增加调整片,来使模具本身上下产生一个锥度,比如,如果工件淬火后发现内径下端尺寸大,上端尺寸小,那么我们就可以把模具调整成一个上端稍大、下端稍小的尺寸状态。这样,在淬火过程中,就能弥补由于工件厚度不同所带来的内径锥度问题,使内径尺寸达到一个更加理想的状态。

模具的工作过程。本模具的工作过程与普通涨缩式模具的工作过程一样,如下:①待料位置时,油缸和锥体都处于上位,弹簧收缩、模具收缩,此时模具外径比工件内径要小的多,使其能够顺利套在模具上。②当加热后的工件套在模具上之后,油缸带动锥体下移,锥体碰到调整垫后停止,油缸保持施力状态。此时模具涨开后的外径尺寸与工件内径尺寸匹配。之后,开始冷却淬火。在此过程中,由于模具涨开的尺寸固定,油缸提供足够大的力保持这个状态,工件在受冷收缩过程中,受到模具限制,其内径尺寸达到模具尺寸后,就不能够再收缩,所以其尺寸就能保证一个比较好的范围。③淬火结束后,油缸推动锥体上移,模具在弹簧收缩力作用下收缩,与工件分离,回到待料状态,再由人工或者其他设备将工件取走。一个工件淬火完成,转入热处理的下一个环节。

基于上面阐述,可以看出,这种拼装式的组合模具除具有普通涨缩模具可调大小、容易脱模的优点外,还具有以下几种优点:①可调尺寸范围更大;②可以根据需要调节上、下模瓣来调整淬火后零件内孔锥度;③模具数量减少、投入成本低、占用空间小。

所以,对于大型套圈类轴承零件来说,这种拼装式的组合模具相对于其他结构的模具,是一种更加理想的模具结构形式。

参考文献:

[1]张光荣.全自动铁路轴承套圈淬火压床[J].轴承,2009(7).

[2]张光荣.渗碳钢轴承套圈液压二工位淬火压床与模具[J].轴承,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