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生源危机的原因及对策

2014-07-09 01:22蒋洪池李文燕��
高教探索 2014年3期
关键词:高校对策

蒋洪池++李文燕��

摘 要:高校生源危机是指重点高校间生源质量的竞争和普通高校间生源数量的竞争。各级教育学龄人口的下降;高校持续扩招,高考录取率不断攀升;“弃考族”规模逐渐扩大,弃报到人数不断增加;香港及国外大学的教育分流是引起高校生源危机的主要原因。而积极完善高校间竞争淘汰机制,实现高教资源优化配置;大力推动高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教育公平,挖掘国内潜在生源;加快推动高校国际化进程,吸引国外优秀学生等措施可以缓解高校生源危机,对我国高校健康高效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生源危机;原因;对策

据《光明日报》2013年7月31日报道:“2013年在湖北招生的87所二本院校再次征集528个志愿,这是湖北省二本首次出现再次征集志愿的现象。不仅湖北省,北京、广西、安徽、吉林等地的二本高校也征集了两次志愿。而四川、河南和宁夏早在几年前就出现了这种现象。”[1]2010年在河南招生的近百所二本院校遭“零投档”,这些学校的一志愿线上生源无人填报志愿;2011年山东省本科二批第二次征集志愿投档后,仍有68所院校出现录取控制线上考生“零投档”的现象;而江苏省对于专科第三批次学校则采取了无分数的资格入学制度,湖南等省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2]全国各地的高招情况表明,高校生源危机愈演愈烈,在全面辐射高职高专院校的同时,逐渐向民办院校和本科高校蔓延。

高校生源危机是指重点高校间生源质量的竞争和普通高校间生源数量的竞争。生源危机对高等教育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如果处理得当,则会促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反之,可能会造成高等教育质量下降,高校倒闭破产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明确引起高校生源危机的原因,找出相应的对策正确处理高校生源危机,对我国高校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引起高校生源危机的原因

(一) 各级教育学龄人口的不断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总体呈不断下降的趋势。1987 年人口出生

率达到峰值2333%。之后,人口出生率就呈现出一路下降的趋势,从1987 年的峰值2333%一直下降到2009 年的1213%。2001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28亿,当年净增人口884万人,出生率为1338%,自然增长率为695%;2011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35亿,比2010年末增加725万人,当年净增人口644万人,出生率为1193%,自然增长率为479%。2001年到2011年间,无论是当年净增人口数、人口出生率,还是自然增长率,都呈现直线下降的趋势。10年间人口净增长率减少了216%,出生率减少了135%,当年净增人口数减少了240万人(详见表1)。

此外,“联合国发布的《2011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显示,2009年全球10~19岁人口已达12亿,自1950年以来增加了一倍多,但中国的青少年占总人口的比例从2000年的18%(228亿)下降至2009年的13%(18亿)。”[3]

表1 中国近10年人口数变动趋势[4]

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的下降以及青少年占总人口比例的急剧减少造成了各级教育学龄人口减少,从而导致各级学校的生源持续萎缩,最终也必然会影响到高等教育的生源供给。

(二) 高校持续扩招,高考录取率不断攀升

导致高校生源危机的直接原因就是高校录取学生人数和录取率在逐年增加,而全国参加高考的考生人数却在不断减少。首先,1999年高校实行扩招以来,高考录取人数持续增加。2008年是高考报考人数最多的一年,全国考生人数从1999年的288万人直线增加到了1050万人。2008年之后,报考人数开始不断减少,到2012年,报考人数下滑至915万人,四年间报考人数减少了135万。而在此期间,高校的录取人数却有增无减,从2008年的599万人增加到了2012年的685万人。此外,从2000年开始,高等学校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从2000年的1041所到2010年的2317所,10年间增加了1276所,高等学校数量的增加之快是造成高考录取人数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详见图1)。

图1 1999~2012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和录取人数[5]

其次,全国高考录取率近年来呈攀升的态势。1999年到2009年间,高考录取率一直在56%和63%之间平稳波动;2010年到2012年,高考录取率以平均每年增长2%的速度不断上升,2012年达到了最高值74.86%(详见图2)。

图2 1999~2012年全国高考录取率[5]

此外,许多省份的高考录取率也在不断增加。根据教育部下属“中国教育在线”近期发布的《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统计,2010年全国有8个省市高考录取率超过80%,过去“上大学难”的生源大省的录取比例也出现了快速增长:山东省2010年高考录取率达到79.72%;湖南省攀升至81%左右;黑龙江甚至突破了90%。[6]

(三) “弃考族”规模逐渐扩大,弃报到人数不断增加

“弃考族”规模的不断扩大,是加剧高校生源危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高等教育扩招的最初目的是“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然而,近几年高校大跃进式的扩招,引起高等教育质量不断下降,毕业生的数量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导致了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大学的录取率不断提高,而毕业后就业越来越难,所获文凭几乎成了一张空头支票;还有,大学生起薪的不断降低与昂贵的大学收费使高等教育的投资收益率不断降低等等,使得越来越多的高中生放弃高考,选择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据《人民日报》报道,2008年至2012年,我国应届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的人数累计已经超过300万,接近4年报考总人数的一成。[7]

此外,放弃报到的学生数也在增多。据湖北省教育厅统计,2010年湖北高招录取36.6万人,有3.5万人放弃报到,使当年报到率低于90%。安徽省教育厅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 年该省本科报到率约为90%,专科报到率仅80% 左右。[8]以往这种现象只在高职院校存在,现在已慢慢扩散至二本、三本院校,甚至像武汉大学这样的重点高校也出现了一部分放弃报到的学生。

(四) 香港及国外大学的教育分流现象日趋严重

香港及国外大学的教育分流是导致高校生源危机的又一个重要原因。随着发达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及教育理念的吸引和我国日益便捷的留学政策,越来越多高中学生选择放弃国内高考,转而参加“洋高考”。这种现象在一些重点高中尤为突出,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外国语大学附中和复旦大学附中的毕业生中分别有三成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而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剑桥国际学院在已有的4届毕业生中,甚至100%被国外正规大学录取。除了选择出国留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选择了香港的大学。

据统计,2008年全国高中生中出国留学的人数为18万,到2012年人数增加到40万,四年间出国留学的人数以每年增长20%的速度直线递增。此外,在2008年至2012年,四年间弃考的300万应届高中毕业生中将近48%的学生也选择了出国留学。

随着发达国家高校生源、财务危机的加剧,其对中国生源的争夺将更为主动,并可能像纽约大学一样主动在大陆开设分校,抢夺内地生源,使生源争夺白热化[9],进一步加剧我国高校生源危机。

二、 缓解高校生源危机的相关对策

(一)积极完善高校间竞争淘汰机制,实现高教资源优化配置

高校扩招及生源减少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种机遇。政府部门应该利用生源带来的机遇,进一步调整高等教育的层次和完善高等教育的结构,保持合理的规模数量,从而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首先,在三本院校及普通专科高校间及其教师之间引入竞争机制。根据不同省份的高校数量和规模,通过高校之间的竞争关闭一些教育质量低下和办学成本高的学校,使高校规模数量保持合理。对于那些因学校倒闭而被解聘的教师,政府应给予帮助妥善安排。例如,通过培训选拔一部分优秀的教师重新进入高校任职,另一部分可以转入中小学校来充实其教师队伍。其次,在现存的所有普通高校中,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例如,取消或合并一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需求低的院系及专业,大力发展优势学科。

通过高等教育内部的竞争实现高校之间、高校教师之间的优胜劣汰,从而调整高校专业结构,提高高校师资力量、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办学效率,优化完善高等教育系统结构,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使高校生源危机的现象得到缓解。

(二)大力推动高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

各高校作为竞争的主体,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依靠特色树校,提高核心竞争力。特色型大学主要表现在其富有特色的学科专业设置、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教学、学生有明确的就业去向、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行业对应、相对稳定的科研领域以及善于经营的学校管理等方面。[10]打造特色型大学,高校首先要正确定位自己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在分析学校所在地优势、社会需求及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办学风格和特色,建设品牌专业,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生源减少对不同类型高校的影响不同,对于国家重点高校和各省内知名大学的影响较小,而对社会认可度和声誉不高的一般院校则存在严重威胁。“985”和“211”等重点高校之间进行的是生源质量的竞争,而对于一般高校来说则在进行生源数量的竞争。因此,不同的高校应该选择不同的战略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国家重点建设高校。这类高校政府拨款、科研经费比较充裕,教育质量较高,生源危机对其影响不大,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提高国际竞争力。这些高校最大的问题就是优势学科比较分散,学科之间专业壁垒森严,学科渗透困难,聚合效应难以形成。因此,对于它们来说需要必要的收缩,把一些非优势学科、离优势学科比较远的学科放弃或分离,集中资源,依托原有优势学科建立学科集群,形成聚合效应,提高国际竞争力[11],努力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之列,吸引国内外优秀生源。

其次,一般高校。这类高校的资源和国家投入经费相对较少,而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声誉对其生源数量影响较大。这些学校可以通过打造某一个强势专业或学科来树立学校特色,并集中精力办好此学科及临近学科,然后再带动其他专业或学科快速发展,从而提高其知名度和竞争力。除此之外,一些高校还可以根据地方特色打造品牌专业。例如,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民族学院;旅游发达地区的旅游学院;经济发达地区的商学院等等。

(三)积极推进教育公平,挖掘国内潜在生源

经济落后、教育资源相对稀缺地区的农村学生,仍然是高等教育中的弱势群体,有媒体称之为“高考盛宴旁的看客”。这些地区的许多初中或高中毕业生选择直接工作,而不是进入高校学习,这种现象导致了大量生源流失,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教育公平问题。据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2010级的几位本科生在清华大学2010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而该年度全国高考考场里,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12]这些地区的学生是高等教育重要潜在生源之一,他们梦想进入高等学府学习,然而由于环境的限制而没有机会进入高校。因此,应该采取措施努力保持住这批生源。而积极推进教育公平,使更多孩子接受教育,正是挖掘国内潜在生源的重要手段。

首先,大力发展偏远地区的中学教育。扩大初高中学校的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平;改善教育环境、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增加中学教师的培训及进修机会,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农村学生的教育水平,增加他们进入高校学习的机会。其次,录取指标分配应该合理公平。以北京大学为例,2013年北京大学在京一批次实际录取205人,提前批次录取28人,共计233人。而该校在宁夏、陕西、新疆三地录取共计222人。[13]由此,重点大学应该改善所属地招生指标投放倾斜,在招录中适当向西部偏远农村地区或缺少重点大学的省份倾斜,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的机会,同时也为重点大学注入新的优秀生源。

除此之外,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大量随迁子女进入城镇生活,这也是一大批潜在生源,他们在异地就学和参加高考的问题亟待解决。

(四)加快推动高校国际化进程,吸引国外优秀学生

推动高校国际化进程,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是增加我国高校生源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促进下,高等教育国际化逐渐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和主要趋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北美、西欧、澳洲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率先起步,拉美、亚洲及非洲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世界性高等教育国际化潮流。美国的高等教育比较发达,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世界著名大学吸引着世界各地留学生。据统计,2008年世界留学生总数的18.7%流向了美国,而流向中国的世界留学生只占总数的1.5%。因此,我国高校应该借鉴美国成功的经验来提高国际化进程。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形式包括人员流动国际化、课程国际化和国际交流合作。首先,政府要加大投资,给来华留学事业以支持,通过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向成绩优秀、生活困难的自费留学生提供资助,以吸引国外优秀学生和高级人才。其次,促进课程国际化建设。建立一批以英语为授课语言的专业课程体系和特有品牌专业,例如,中医专业、汉语专业等等。此外,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增加与国外著名高校交流的机会,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提高我国高校的国际知名度,从而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华学习。

高校生源危机对中国高等教育来说是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如果各高校利用好这种机遇,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不断进行改革,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那么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将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将会更趋完善;同时也会扩大教育公平,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2]2013“高招”凸显四大变化[EB/OL].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3-07/31/ nbs.D110000gmrb_01.htm.

[3]《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edu.cn.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1-2011) [EB/OL].http://news.xinhuanet.com/ politics/.

[5]全国历年参加高考人数和录取人数统计[EB/OL].http://edu.people.com.cn/ GB/116076 /10996530.html.

[6]2011高招调查:生源下降,高教资源总量和高招计划增长[EB/OL].http://career.eol.cn.

[7][8]高招调查报告——高考的“三放弃”现象[EB/OL].http://gaokao.eol.cn/.

[9][10]王文龙,赵妍.后扩招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危机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1(10).

[11]齐美东,蒋化邦.基于人口出生率波动的中国高校生源问题探讨[J].高教探索,2012(1).

[12][13]2013高招观察:高考之结如何解[EB/OL].http://epaper.Gmw.cn/gmrb/ html/2013-08/15/nbs.D110000gmrb_01.htm.

(责任编辑 于小艳)

猜你喜欢
高校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