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状况及策略研究

2014-07-11 09:48彭国强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经营项目苏南地区体育类

彭国强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江苏 常州 213164)

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状况及策略研究

彭国强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江苏 常州 213164)

通过对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状况调查研究,发现在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的方式上,适当的或优惠的收费是多数市民可以接受的方式;在管理模式上,多数场馆采用差额预算管理,采用自收自支管理模式的场馆最少。提出深化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体育场馆管理运营模式的转变,建立衡量体育场馆社会效益高低的考核指标,提高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的规范性,激发其积极性等建议。

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

0 引言

公共体育场馆是指由国家财政部门投资兴建,用于开展大众体育活动,培养国家体育后备力量,满足广大群众进行体育锻炼或观赏运动竞技,以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需求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场所。这类场馆是以满足大众群体日益增长的体育服务消费需求为目标,以实现社会公众的共同利益为定位。近年来,公共体育场馆在我国发展迅猛,苏南是江苏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中国长三角地带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情况对于该地区群众体育的开展意义重大。[1]本文通过调查研究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状况,对公共体育场馆的融资途径、开放和运营状况、运营项目范围等情况进行分析,以期找出公共体育场馆运营中的问题,对于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与管理有所裨益。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利用中国知网检索平台,搜集有关公共体育场馆方面的论文100余篇,仔细研读,对公共体育场馆资产性质、管理体制以及公益性体育服务等方面有了初步认识,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借鉴和理论支持。

1.2 专家访谈法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先后走访了常州市奥体中心、常州市中天钢铁体育馆、苏州体育中心、无锡新体育中心等苏南具有代表性的公共体育场馆,并对体育场馆经营者、管理者进行访谈,听取了有关领导、管理者、经营者对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的看法和意见。

1.3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针对苏南公共体育场馆运作管理模式与公共体育服务等问题设计了“苏南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现状”的调查问卷,调查过程中选取常州市奥体中心、常州武进体育馆、常州市中天钢铁体育馆、苏州体育中心、独墅湖体育馆、三香路体育中心、吴中现代文体中心、无锡新体育中心、锡山区体育馆、锡山东亭体育场等20家公共体育场馆为调查对象。通过现场发放问卷的形式,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4份,回收率97.0%,其中有效问卷189份,问卷有效率94.5%。

1.4 逻辑分析法

以经济学、管理学等理论为依据,以现有公共体育场馆提供体育服务的现状为起点,通过整理、归纳、演绎和推理等逻辑分析方法,对所研究的现象和统计数据进行深入探讨与分析。

2 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状况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群众体育的不断发展,公共体育场馆的数量在苏南地区不断增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苏、锡、常三市综合性大型公共体育场多达上百个,这些场馆通过举办大型文艺演出、体育赛事、体育运动技能培训,承办各类展销会、博览会以及各类会展和其他大型活动等方式,为市民提供体育健身、运动休闲、文化娱乐等服务。[2]

2.1 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收入状况

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总收入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体育类经营收入,包括承办运动竞赛、体育表演、运动队训练场地服务、各种体育运动技能培训等。另一部分是非体育类经营收入,主要包括承办各类展销会、博览会以及各类会展和其他大型活动等。[3]2012年公共体育场馆经营收入见表1。

表1 2012年公共体育场馆经营总收入

从表1可以看出,被调查的20家公共体育场馆在2012年经营总收入平均在600万元左右,其中,经营总收入在100万元以下的有1家,占被调查总数的5%;经营总收入在100万元~300万元的有2家,占被调查总数的10%;经营总收入在300万元~500万元之间的有5家,占被调查总数的25%。多数场馆的收入集中在500万元~800万元,经营总收入在1 000万元以上的只有3家,占被调查总数的15%。说明目前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总收入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这可能与目前多数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有关,现阶段江苏省根据经济和体育发展实际情况,将公共体育场馆分为全额预算管理单位、差额预算管理单位和自收自支预算管理单位。但是一些场馆的管理体制仍然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模式,无法脱离计划经济的模式,场馆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对外开放利用率低,经济效益较差,影响了公共体育场馆的开放与创收。

2.2 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开展体育类经营活动的情况

公共体育场馆是指由国家财政部门投资兴建,其目的在于开展大众体育活动,培养国家体育后备力量,为运动竞赛、运动训练和群众健身娱乐的需要而设立的专门场所。因此,开展体育类经营活动是公共体育场馆的重要职能。公共体育场馆开展的体育类经营项目如表2。

表2 公共体育场馆开展的体育类经营项目

从表2可以看出,被调查的20家公共体育场馆在开展体育类经营项目方面,占第一位的是承办运动竞赛和体育表演,20家体育馆都提供这一体育服务,其原因可能是承办运动竞赛与体育表演不仅可以获得相应的经营收入,而且更重要的是借助比赛和表演可以很好地宣传体育馆,有效提高体育馆的声誉。排在第二位的是提供运动队训练场地服务,只有2家体育馆没有涉及该项目。居于第三位的是举办各种体育运动技能培训班。总体而言,在提供体育类公共服务方面,苏南地区的公共体育场馆已经走向市场,场馆从原来只向专业队训练、比赛提供场地服务为主,转变成为社会大众的体育健身、休闲娱乐服务和承办运动竞赛、体育表演的场所,表明公共体育场馆的职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过去只注重训练与竞赛,发展到以提供服务为主,充分体现了国家建设公共体育场馆的目的和宗旨。

2.3 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开展非体育类经营活动的情况

开展非体育类经营活动是公共体育场馆创收的一大来源,据了解,目前绝大多数公共体育场馆在提供体育类经营服务的基础上,正逐步扩大非体育类经营项目收入,通过商标冠名、房屋出租以及开办餐饮等非体育类服务增加收入(如表3)。[4]

从表3可以看出,公共体育场馆开展最多的非体育类经营项目是主办或承办各类展销会、博览会,有16家场馆涉及此类经营,其原因在于承办展销会和博览会不仅可以创收,而且可以很好地宣传体育场馆的形象,提高场馆的社会知名度。自办宾馆、招待所和自办餐饮等方面涉及的体育馆最少,这与一些场馆规模较小,没有充足的可利用空间有关。可见,目前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在多种非体育类经营中仍然是以低层次的出租房屋和承办各类展销会、博览会为主,而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主动开发市场的并不多。这也反映了目前苏南地区一些公共体育场馆的选址与布局不合理,场馆设计功能单一,存在建设空间与资源浪费的现象,使一些场馆的经营管理存在困难,限制了非体育类经营项目的开展,影响了场馆的后期利用。

表3 公共体育场馆开展的非体育类经营项目

2.4 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的方式

开发体育场馆的公益性体育服务是目前发展我国群众体育的大势所趋,公共体育场馆是国有资产性质,该性质决定了其公益性。所以,公共体育场馆应该以满足社会需要为主要目标,而不应单纯追求经济利益。

通过调查可知,市民认为公共体育场馆应无偿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的占被调查者总数的43%,认为可以象征性收费的占被调查者总数的31%,认为应该优惠收费的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4%,其他为2%。这一研究结果表明,虽然部分市民认为公共体育场馆应无偿提供体育服务,但多数市民并没有一味强调公共体育场馆应无偿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适当的或优惠的收费方式市民还是能够接受。笔者认为,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是场馆的一个基本特征,但是公益性的实现要根据情况具体分析,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措施、多种实施手段。场馆经营要从实际出发,对于基本不用消耗物质资产和专门服务的场馆设施,可以免费向社会开放;但对于需要消耗水、电、气,或对器材有损耗,并付出人力的体育设施,大众应付出部分场馆维护费用。

2.5 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应提供的公益性体育服务项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健身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对体育锻炼不再单纯出于强身健体和预防疾病的目的,而倾向于在运动中愉悦身心,这使他们对体育场馆的公益性体育需求越来越高。他们渴望体育场馆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体育服务,从而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要。图1是市民认为公共体育场馆应提供的公益性体育服务项目。

图1 公共体育场馆应该提供的公益性体育服务项目

从图1可以看出,市民认为公共体育场馆应提供的公益性体育服务项目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健身咨询、健身辅导和健身培训,而对运动处方、陪练陪打等方面的服务要求较低,这表明,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广大市民对公益性体育服务的需求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提供场地服务。随着健身理念的发展与更新,越来越多的市民渴望能够科学健身,这必然会增加对健身咨询、辅导、培训等公益性体育服务的需求。

2.6 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模式

目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部分体育场馆均尝试从行政管理方式转为企业经营方式。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部分省区大型体育场馆中,盈利的只占1/2,场馆功能不够多元、体育项目单一、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落后、管理水平低下,造成了大型体育场馆利用率低。[5]

从表4可以看出,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运作模式一般有差额预算管理、全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管理模式。其中采用差额预算管理的场馆最多,有10家,占50%,采用自收自支管理模式的场馆最少,只有3家。这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已开始走向市场,政府职能在体育场馆管理中进行了重新定位,由直接管理改为宏观调控,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体制开始从行政型管理向经营型管理过渡。这种管理体制就是要求公共体育场馆在走向市场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应该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规则发展,实际就是承认公共体育场馆是一个独立的或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应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生存,自我发展。所以场馆只有通过向社会提供体育服务商品,通过体育市场的交换活动获得的价值补偿,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表4 公共体育场馆场馆运作管理模式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目前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总收入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公共体育场馆在开展体育类经营项目方面,主要是承办运动竞赛、体育表演和提供运动队训练场地服务,公共体育场馆开展最多的非体育类经营项目是主办或承办各类展销会、博览会。

2)对于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的方式,多数市民没有一味强调公共体育场馆应无偿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适当的或优惠的收费是多数市民可以接受的方式。

3)市民认为公共体育场馆应该提供的公益性体育服务项目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健身咨询、健身辅导和健身培训,而对运动处方、陪练陪打等方面的服务要求较低。

4)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运作模式一般有差额预算管理、全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管理等模式。其中采用差额预算管理的场馆最多,采用自收自支管理模式的场馆最少。

3.2 建议

1)根据苏南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和大型体育场馆的发展现状,采用灵活高效的管理机制,提倡多种经营管理模式并存,在保证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的前提下,将体育场馆逐步推向市场,采用市场运行机制,按现代企业制度经营运作,提高大型体育场馆的“自身造血”功能。

2)依据苏南地区不同体育场馆的特征,积极策划、承办各种规模的体育活动,引进并承办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真正把体育场馆作为产业来经营,发挥大型体育场馆的多功能作用,提高体育场馆的使用率。

3)紧紧围绕苏南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情况,进一步促进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管理运营模式的转变,在全民健身的背景下,进一步提高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的规范性,激发其积极性。

[1]谭刚.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公益与经营效益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6):12-13.

[2]马沛军.昌吉回族自治州体育场地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05(2):15-17.

[3]张岩.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性质辨析[J].体育与科学,2004(6):13-16.

[4]陈明.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模式[J].体育学刊,2004(3):31-34.

[5]张大超.彭金洲,张瑞江,等.中外现代大型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比较[J].体育学刊,2004(3):13-15.

Study on the Management Situation and Strategy of the Public Stadiums in the South of Jiangsu Province

PENG Guoqiang

(Dept.of Physical Education,Chang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Changzhou 213164)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management situation of public stadium and gymnasium in the south of Jiangsu Province,it is found that for the public sports service mode,appropriate or preferential fees are acceptable by the majority of the public.For the management model,imbalanced budget is adopted by most stadiums,while management of self-controlled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is less used.The paper proposes deepening the reform on stadium management system,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anagement mode of sports venues,establishing evaluation indexes to measure the stadium social benefit and standardizing the services of public sports venues.

south of Jiangsu area;public venues;management

G818.2

A

1671-0436(2014)03-0064-05

2014-04-13

2013年度江苏省体育局体育科技项目局管课题(ST13402225)

彭国强(1983— ),男,硕士,讲师。

责任编辑:唐海燕

猜你喜欢
经营项目苏南地区体育类
浅析体育类短视频的传播策略——以抖音为例
国土空间治理视角下苏南地区农用地生态修复分区
2020年在晋招生高校体育类专业录取统计表
体育类高校学生党支部优化建设研究
2018年部分院校体育类专业在晋招录信息
湖北省高校健身俱乐部现状调查与研究
苏南地区商业插画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家庭农场发展模式探析
我国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特许经营项目的定价机制探讨
苏南地区上古气井低产低效主控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