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绣的发展历程分析与展望

2014-07-12 15:49窦瑜彬谢敏君华中师范大学430079
大众文艺 2014年16期
关键词:刺绣艺术发展

窦瑜彬 翟 戈 谢敏君 (华中师范大学 430079)

一、汉绣的发展历程呈现

提及汉绣的起源,其历史上限至今仍无定论,尚在探讨之中。考古学的发展揭开了历史的神秘面纱,随着出土文物的增多人们重新认识了汉绣的滥觞,研究人员依据楚绣与汉绣在文化内涵、技术特色及艺术风格等各方面的历史渊源,普遍认为汉绣的源流可以上溯到战国时的楚绣。楚绣,又称楚地刺绣,是在战国时期楚国境内的刺绣。湖北马山一号等楚墓中所发掘出的文物给楚秀研究提供了大量依据,文物中包括一些绣工精美、纹样华丽、构思设计大胆独特的绣品,这些都是荆楚地区汉绣遗留下来的宝贵实物材料。先秦时期是我国刺绣的发端时期,但我国丝织工业最高水平的代表非楚国丝织业莫属。屈原的《楚辞·招魂》:“翡翠珠被,烂齐光些”“被文服纤,丽而不奇些。”描绘的是一幅楚宫丝织品图。而汉绣的大胆多变、大雅若俗的风格更是继承了古楚人的基因特性。现今广为流传的楚文化艺术遗产均是造型清秀、韵致俊逸、色彩富丽、线条流畅的艺术珍品,汉绣纹样也不乏此类艺术特色的呈现。这便是楚文化在民年基因传承的重要体现:第一,艺术特色继承的内因是楚人性格豪迈、热情且浪漫;第二,艺术特色传承的外因和动力,则是由于楚艺术本身的艺术之美,深深影响着中国传统审美趣味。正因为这两点原因,使楚绣得以继承并演变成汉绣,这一趋势是很难动摇和改变的。

但汉绣的鼎盛期毫无疑问是清末民初。荆州江陵是湖北地区早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在。汉口镇作为军事重地在明清时期得到发展,商家云集是此地即江陵之后成为湖北新的政治经济为华中心。汉剧随着汉口镇的繁荣得以传播,此时,荆州刺绣便不仅仅用于民俗服饰和宗教祭祀,同时还被应用于地方戏剧配行头(剧装)。汉剧发展给汉绣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荆州传播到汉口,最终将武昌作为生产基地。

清末时期,绣铺多开于武昌的营坊口、塘角、白沙洲、积玉桥和汉口的黄陂街、大夹街等地,当时还成立了一个绣局,就是专门管理汉绣的一个机构,这些(汉绣)店铺都集中在汉口,就是万寿宫一带,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大兴楼这一带,据资料记载一共有32家,所以当时形成了武汉一个有名的绣花街,绣工大概有2000多人,将汉绣发展推动至鼎盛时期。当时大批的名重花稿画师,如童玲桥、张进前,除此之外还有擅长龙凤图案的杨新阶等等。随着浓厚的艺术氛围影响,武汉刺绣业将培养重点放在画工和设计人员身上,这便是汉绣技艺得以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

详细说来,清朝中叶嘉庆年间,当时刺绣、戏衣等民间艺人多聚集在江夏(武昌)和夏口(汉口),使两夏地区汉绣艺术初具规模。咸丰年间,汉口织绣局为绣制官府和装饰品集聚了大量的绣工,1851年,任选卿最早在武昌专营戏剧行头。吴文琇作为武昌青龙巷吴文源绣庄主人,因其能画善绣久负盛名,全套的汉绣制作技艺及其精湛,成为织绣局高级技师,“出入衙门有官轿迎送,收入俸银可观”。1860年,武昌汉绣业因批零兼营各类绣品,承接大量的订货业务,在武昌塘角(今新河街一带)建立了发外加工的第一个基地。

但是,汉绣在近代的发展中却屡遭打击。1943 年绣花街毁于战火,汉绣遭受首次重创。抗战获得胜利之后,多达12家汉绣铺重新开张。汉绣在解放之后实行合作化,直到建国十周年期间,汉绣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创新。但紧接其后,汉绣遭受“文革”期间的灭顶之灾,至此,人们彻底丢失了关于汉绣的最真实的感观印象。

二、汉绣的发展现状分析

上世纪80年代以后,汉绣的实体产业开始衰落,到目前为止已经很薄弱了。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如今的汉绣正遭遇着严峻的发展困境。由于尚未适应广大群众的新需要,汉绣在高速发展的工业化社会和日新月异的生活方式的冲击下已经知之者甚少,同时由于缺乏合适的传人,汉绣的发展也濒临着失传的危险。但另一方面汉绣事实上仍然存有一线生机,在我们的努力下,汉绣或许可以绝地重生。

在产业凋敝之后,汉绣界最明显的现状就是人才匮乏。首先,技艺精湛的汉绣大师们相继离世,只余任本荣老先生一人。其中作为汉绣“三大名绣”之一的洪湖汉绣,其第四代传人吴寿康、吴永芳兄妹分别于1997年和2006年逝世,到目前为止汉绣领域还很难找出能接替他们的人选。先进,只有吴琼女士一人誉为吴氏汉绣第六代传人,汉绣也只是作为她的业余爱好被传承着。其次,如今的汉绣极度缺乏专业人才“绣娘”。2002年6月,任本荣先生作为汉绣工艺大师呼吁,因当前缺乏合适的传人,汉绣已无法继续传承。事实上湖北传统汉绣都较为注重培养画师和设计人员,因此,普通绣工、绣女皆是既有精良的手工又懂设计。但如今从事这项事业的人已减至寥寥数十人,即使有市场需求,也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批量生产。资金的支持和大批优秀人才的培养,或许能助汉绣在刺绣市场上争得一片天地。

除去人们的感官认识的缺失,汉绣本身也存在着一些发展困境。随着现代审美观的改变以及效率更高的机器绣花的出现,传统手工刺绣遭受了极大的冲击,被迫退守工艺礼品市场。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给中国市场带来巨大商机的同时,传统工艺品的发展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汉绣由于做工精细,制作周期较长,难以满足消费商品时代批量生产的可能。不仅如此,由于对传统工艺的忠实坚守,一幅原汁原味的汉绣作品往往需要花上两三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市场价格却仅在2000元左右,除去用料、人工,所得不过千余元。汉绣的高投入和低产出,使投资商望而却步,也让有心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失去信心。

正如上文所说,尽管汉绣发展陷入了困境,但是只要大家一起努力,汉绣仍然存有一线生机。

首先,在民间仍有一批热爱着汉绣的人们。随着汉绣大师任本荣先生多年来的殷切呼吁,使社会各界人士加大了对汉绣的关注度。杨晓婷被誉为年轻的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深深喜爱着汉绣,因其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给汉绣带来了荣誉,并积极构建使汉绣得以发展的新思路。与此同时,武汉的多家高校都正在开展关于汉绣的研究,并开设了诸多汉绣相关专业,让我们从侧面看到了汉绣发展的希望。因不同的经历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各个时期汉绣艺人出现了显著区别,分为传统派和革新派,为汉绣的创作注入了新鲜的灵感和动力。从以上方面,我们大致可以窥出汉绣人才目前的情况。

其次,虚拟市场作为刺绣市场的高端领域,汉绣仍在继续。由于,汉绣包揽了近些年在各种比赛的奖项,可见,汉绣在专业领域仍然有较好的市场需求。各类新开发的汉绣作品,因具有较高的艺术性被争相抢购。

三、汉绣的发展方向展望

总体而言,汉绣今后的发展方向大致可以总结为保护与发展相结合,也就是传统工艺“以艺养艺”的优化发展之路,这是保护与传承汉绣的可行性策略。随着汉绣终于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首先由政府牵头予以扶持,步入正轨之后以汉绣自身的市场化发展来带动对汉绣的保护与传承,从而赋予汉绣内在的动力。

同时,从理论上讲,要牢记并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六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汉绣不仅得以传承,同时还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具体实践可按照以下思路:

第一,对现状进行调查,对民间散落的绣品及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对汉绣的发展现状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目前,武汉汉绣文化博物馆已经在汉阳区武汉高龙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开馆,这无疑会吸引更多对传统汉绣艺术有浓厚兴趣的人,也必将使从事汉绣艺术研究、传承、发展的队伍不断壮大。

第二,深度寻访民间艺人,将他们的口头叙述整理成书面材料,了解他们的工作状态、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等,这些将成为汉绣文化的传承最珍贵的文本资料。同时,还应将现代高科技手段运用到保存传统汉绣技艺方面,例如,汉绣艺人真实的创作情境用DV录制下来。此外,还应整理一些独特的汉绣独特的针法,绘图成册,也是抢救资料的重要途径。

第三,改变传统思路对其进行创新。汉绣艺术想要得到发展,必须对新的工艺进行研究,一方面要使传统技术得以继承,可设计一些古典精品汉绣将其视为艺术欣赏品;另一方面,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提高,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融入设计之中,设计出应用于日常生活的作品,从而不断地出新品、出精品,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顺应市场需求。湘绣的发展便是一个较好的例子。湘绣初始坚持“与日常用品结合,注重实用”的传统,将主要目标消费群体定位为普通百姓,后来湘绣工艺不断发展,已由日用品转为工艺品,使品味和档次都得以提高。而与苏绣相比,汉绣在技法上更多的是在固守传统,而且工艺过于复杂。任本荣坚持汉绣的精髓在于每幅作品都要有自己独特的设计,忌走别人的老路,忌照搬老旧的设计图,所以入门难、精通更难是汉绣后继乏人的原因之一。

第四,提高汉绣作品的市场竞争力。要充分了解汉绣的现状,这样才能对其进行挖掘,使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最大化,这样才能建立具有地域特色品牌文化,将绣品与大众生活紧紧相连,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尽管任本荣先生说,苏绣能绣的,汉绣也能绣,但在他的作品中,大多数还是以浓墨重彩的龙、佛、花卉为主,这些题材虽然迎合了一些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却错失了更为广阔的市场。

不过具体操作起来,贯穿汉绣发展始终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以培养汉绣人才为重任,这才是汉绣保持“活性”的关键所在。目前已知的是,武汉汉绣艺术研究院已经培养了50-60名绣娘,算是解决汉绣人才短期需要的第一步,他们已经可以独立制作汉绣作品了。而针对汉绣长期人才的培养,武汉第二轻工业学校曾在2007年作出了尝试,他们在当年招收汉绣学生15人,2008年招收学生24人,但到后来学生慢慢减少,直至不再招生,这不得不让人为重振汉绣捏把汗。目前,汉绣艺术研究院与武汉商业服务学院艺术系中的服装专业建立联系,将传统汉绣文化与服装结合,使新人才既具备设计理念又有传统汉绣工艺,这边可以更好的顺应未来的发展,将汉绣传统文化与现代美术以及设计理论相结合,以便将市场发展到最佳状态,使汉绣产业得以发展。

总而言之,汉绣艺术想要发展必须保证经济与文化的双赢,“以艺养艺”是汉绣可行的发展方向。

四、结语

汉绣作为湖北地区的刺绣种类,覆盖了湖北省长江两岸和江汉平原广大地区,在历史上汉绣居于其他明秀之首,但现今汉绣危机重重,必须对其进行研究、保护与传承已经迫在眉睫,我们不仅要传承传统工艺,将汉绣文化继承下去,我们更要想办法让汉绣产品深入民众的生活,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内在生机,这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1]叶依子.汉绣流考[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7(08).

[2]武汉市第二轻工业局,手工业合作联社,武汉手工业精英集:(第1册)[M].编志办公室编,1984.

[3]叶云.汉绣的娩出与发展变化[J].湖北社会科学,2009(06).

猜你喜欢
刺绣艺术发展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刺绣织成的日本传统美食
纸的艺术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刺绣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