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怀瓘对于“书道”的重新定位

2014-07-13 13:46庞晓菲暨南大学510632
大众文艺 2014年10期
关键词:盛事书法艺术书法

庞晓菲 (暨南大学 510632)

一、由技进道,“书道观”的提出

在古代书论中,书与道是紧密相连的,二者一体两用。傅京生在《古代书论所涉“道”“理”“法”三者关系考辩》一文中指出:“道”在古代书论中显、隐两种形态。所谓显性形态是指哲学概念中的道,书法艺术赖以生存的理论依据;所谓隐形形态是指书法实践过程中的一种原理、方法。1追其朔源,最早涉及论述书与道关系的是西晋索靖,其《草书势》云:“守道兼权,触类生变。离析八体,糜形不判。”2作者还没有形而上地阐发了书法艺术,只是停留在对书法体势的分析上,所以这里的“道”是隐形形态。把哲学范畴中“道”和书法联系起来的是东晋王羲之,他把“道”看成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如其所言“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书妙尽矣。”3这里的“道”是指囊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规律的“道”,已触及到老庄哲学层面,但还没有对书作出由技进道的的宏观思考。严格讲来,从哲学思想高度上统观书法现象的是虞世南,提出:“学者心悟至道,则书契于无为。”4通过自己学书的亲身体验来含糊地说出书法创作与道之间关系。而后张怀瓘又发展了虞氏观点,全面又深刻阐述书与道关系。他明确提出书道通于大道,把书之道合称为“书道”替代之前书的称谓。不再把书法当做只是一种追求形式美的技艺,精辟地提出“书之为征,期合乎道”的艺术主张,把书放在“道”的层面上看待,认为道是书法追求的终极目标。

张怀瓘重新定义“书道”这一称谓,在书法史上试图彻底改变书法为“小道”的历史地位。张怀瓘抬高书法的依据来源于刘勰《文心雕龙》的一段文字,“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自然之道也。”5张怀瓘借刘氏之语来抬升书与文的地位,也明确指出书法通乎自然大道。它们可以使自然界和人世间的一切事物有名目次序,便于区分,故他在《文字论》中说书法具有“宇宙范围,分别明阳”的作用,也正是这个价值所在,发出“其道焕焉”的感概,由此便提出了“书道”的观念。所以张怀瓘所言的“书道观”应该这样理解:书法不单是一门只追求形式美的技艺,它具有微妙难名的本质特征,既隐含自然之象,又能发挥文的作用,是可以通道的大艺术!下面对他在《书议》《文字论》等的相关论述作具体分析。

二、书道观视“书”为不朽之盛事

虽然在张怀瓘之前已有书学大家以“道”来认识书法,但多数是在阐述书为技巧的基础上偶尔涉及道。张氏凭借深厚的理论修养,突破前人“书写技巧”狭隘主张,由技进道,把书道上升为一种可以通圣哲之理的艺术,试图实现书法艺术由追求悦目之形的“小技”向天地万物之本体“道”的历史性转化。在书法史上首次提出书道的绝对历史地位——“不朽之盛事”。

有些书家对于书法艺术的地位和价值,没有充分的估量:认为学习书法是君子不耻的事情。如东汉赵壹的《非草书》说:“余惧其背经而趋俗,此非所以弘道兴世也。”6在唐初之际,以帝王至尊来弘扬书法艺术的唐太宗,却在《论书》中这样表达:“书学小道,除非务急,时或留心,犹胜弃日。”7他这样看轻书法,认为书法只是需要通过时间来锤炼的小小学问。他们虽然没有完全否定书法艺术的真正价值,但把书法仅仅当做一门技艺未免太过牵强。盛唐的张怀瓘从更高理论角度肯定了书法地位,他不苟同于书法前辈乃至帝王的主张,在《书议》中说:“昔仲尼修书,始自尧舜。尧舜王天下,焕乎有文章。文章发挥,书道尚矣……书道法此”他认为书法的创作行为乃是在行天下大道。这里阐明“书道”具有“不朽之盛事”的意义甚至超越了经、文。 “书道”中“道”的涵义是老庄哲学里的“天地”“自然”的大道,强调“与道冥同”,与“天理”相交融同一,达到道家所说的那种自然无为的自由至乐。张怀瓘在明确“书道”为固定概念来取代原有“书”的概念,同时又保留了老子天地宇宙“道”的涵义,显然是趋向道家理论的。“其道有贵而称圣,其迹有秘而莫传”可以看出他对书法“形”分析和“技”的领悟都是在“道”的祈向中,他正是以老庄哲学为依据,把书上升到精神层面上去肯定它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定位,重新审视它是“不朽之盛事”。

三、书道不朽之因素:合于自然之道和人伦纲常

第一,张怀瓘认为书法是通自然之道的。如《书议》中云:“夫草木各务生气,不自埋没,况禽兽乎?况人伦乎?书道法此。猛兽鸷鸟,神采各异”通过描写自然万物各自的风采来说明书道从自然万物中抽取了最本质的内容,又强调书道是对自然进行的一种创作性地模仿。从书体演变来看,各种书体会产生弃用和创新,这样的流变规律也遵循自然变化规律,正如他说的“其古文、篆籀,时罕行用者,皆阙不议。”(《书议》)因为文字的发展总是与大社会环境不谋而合,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文化,自然书体也会随其变化而变化。从书道创作来看,通过“是以无为而用,同自然之功;物类其形,得造化之理。”(《书议》)可看出他把自然造化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一位善书者应该“学之于造化”“注于自然”。自然会千变万化,天地间斗转星移都是艺术创作灵感的来源。学书之人在自然世界中发现了美好的事物,应该为之激动为之陶醉,进而从中悟出与书法相通的部分。在张氏的书论中,“书道法自然”的观点贯穿始终,并指出只有具备“独闻之挺,独见之明”的天赋才能感悟自然的奥妙,才能使书法创作从自然中汲取足够的养分。

第二,他肯定了书法的社会功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8张氏移文于书,把书法与纲纪人伦联系起来分析它的社会价值。如《文字论》中说:“纪纲人伦,显明君父,尊严分别而爱敬尽礼……成国家之盛业者,莫近乎书。”9这段文字足以说明他对书法教化作用的重视,其论书观点明显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从儒家的立场上肯定书道的不朽作用,明确指出书法有传承着记录历史、传达信息的重要功能,同时也起着维护统治者统治观念和社会秩序的楷模教化作用。他不仅对文字的书写在社会中的重要性把握是全面的、深刻的,同时他还肯定了书法的传播作用。认为书法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贯通古今亦可联系四方,可以使上古圣贤的思想保留于世,又可以使相隔千里的人们相互传达信息。既然书法艺术具有如此伟大的功效和影响力,它应理无所屈地给予崇高的历史地位——“不朽盛事”!

三、“书道观”对当代的影响和意义

张氏提出“书道,为不朽之盛事”的观点对当代影响颇大,如林语堂先生曾在《吾国与吾民》一书中这样写到:“在书法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艺术精神的最精美之点”10当代人熊秉明也有类似之论:“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中国灵魂特有的园地。”11这样类似的言论不胜枚举。

书法在今天所发挥的作用不仅仅是社会教化和传播的作用,它更能代表代表东方艺术的独特魅力,中国文化的精髓以及我们追求“天人合一”的艺术精神。书法把我们还原成历史、传统、文化的倾听者和追问者,使我们沉浸到深层文化中去对话和问答。正如张怀瓘说的那样,每一卷书法珍品都是一个丰富思想的载体,都向我们诉说着一个人性的深度,让我们与圣人先哲进行心灵沟通。更为重要的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道,人可以通过书法艺术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在书法创作和书法欣赏的双向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文化素质和人品道德,也可提升对于书法艺术的理解和品味。在感受书法艺术的同时,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直接领略中华民族的审美传统和美妙绝伦的文化底蕴。我想也正是这诸多因素的原因,许多有识之士面对韩、日等国对汉字书法的热情,反思自己国民对书法的冷漠,大声疾呼“要认识到重视书法是在守护和延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12所以,张怀瓘肯定书法的艺术价值并把它尊称为“书道”的主张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于书法地位应该做出客观冷静分析,从而能够积极地发展国民文化和书法艺术。

注释:

1.傅京生.《古代书论所涉“道”“理”“法”三者关系考辩》.《书法研究》第48辑(1992年第2期),第45页.

2.(西晋)索靖.《草书状》.载于(宋)朱长文《墨池编》卷四,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02页.

3.(东晋)王羲之.《记白云先生书诀》.转引华东师范古籍整理研室点校《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37页。

4.(唐)虞世南.《笔髓论》.载于(宋)朱长文《墨池编》卷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0页.

5.(南朝)刘勰著,黄叔琳等合补.《增订文心雕龙校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页.

6.(东汉)索靖.《飞草书》转引自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黄山书社,第14页.

7.(唐)李太宗.《论书》.载于(宋)朱长文《墨池编》卷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8页.

8.郑晓华.《第三条道路——张怀瓘书学理论初探》一文,载于《当代中国书法论文选》.荣宝斋出版社,2010:618.

10.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三联出版社,2008:265.

11.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封面.

12.彭懿,彭酉滨.《看重书法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载于《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7.

猜你喜欢
盛事书法艺术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为港队加油
浅谈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书法欣赏
复刻《女武神》:一场值得记忆的音乐盛事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探微
气酣势畅 沉雄洒脱
一球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