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李泛拍专题

2014-07-16 20:45
大众摄影 2014年5期
关键词:画幅摄影家

(编者按)拍摄专题是摄影人学习路上的一堂必修课,但拍什么?需要多少数量?拍摄哪些画面?如何进行取舍?需要何种器材等都是我们要面临的实际问题,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著名摄影家李泛来梳理一下拍专题时都要做好哪些功课。

李泛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国摄影金像奖“摄影创作奖” 获得者,第24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评委,中华文化遗产抢救影像联盟副主席,出版有《凉山彝家》、《中国云南基督教》等专著。

相关链接

本文图片反映的是北梁棚户区改造的过程,北梁地区是包头历史文化发祥地,素有“包头文化、根在东河、魂在北梁”之说。该地区也有着极好历史文脉,极具保护价值,但北梁地区是中国现存最大城市棚户区,群众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恶劣。2004年以来,实施了大规模改造,3.06万人受益。而这些影像为老北梁留存了深刻的记忆。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

拍什么首先要看自己的定位,如果定位区域摄影师,那么就关注身边事,拍身边事;如果定位做中国摄影师,那么就关注中国拍摄中国;如果做国际摄影师,那么就要有国际化视野,关注全球。世界观决定我们的视野,视野决定关注点和选题。有了高视点,再去考虑拍什么、怎么拍、采用何种表现手法以及如此拍是否能够呈现个人的理念。

同时,要向大师学习,但不能盲从,更要有超越大师的想法。摄影虽然是舶来品,但如果永远跟着西方走,我们的摄影师怎能被世界认可?我们要勇于走出去,寻找民族化影像,进行方言式表达。

如何确定整个拍摄的结构?

具体地说就是景别的变化、叙事的连贯性、情节的完整性、事态的延展性、故事的转折把握,切莫虎头蛇尾,草草了事。同时每一节点事件都要有一幅硬图片支撑,除硬图还要有软图串联,好比写作文中“不但……而且”等关联词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常见的专题,拿出来一大堆,虽然都是一个地方拍摄的一类题材,但却是一些散落的拼凑,其结构缺少连贯性,没有语言表达层次,这样就会出现语言表达上的病句,一个完整影像结构的表达是摄影家的看家本领。

拍摄前的案头准备工作

对所拍专题进行调研

诸如地理、人文、宗教、民族等,要做到烂熟于心。如果拍摄是短期行为,那么就要按照电影分镜头、分层次、分情节、分事件拍摄,调动现场一切有利于拍摄的情节环境。如果拍摄活动是长期行为,那么就要对该区域民族发展变迁、生态变化、民居变化、人文繁衍变化等做详尽的影像文本,以大跨度对比方式记录这一民族发展。长期拍摄能够做到以史诗般宏大的叙事方式完成专题,但忌讳啰嗦重复。

大专题系列作品必须有一批乃至一大批能够独立成章的作品,作为这一组专题中的扛鼎之作,否则就会流于一般。如果花费数十年的拍摄成果只能是人文资料而不能成为独立影像表达,那就是不成功的创作。

对所拍专题进行价值评估

对所拍摄题材进行价值评估主要包括:社会意义评估,影像表达力评估(是否有影像语汇,表达是否充分),影像价值评估(拍摄题材是否有难度、特点,题材是否稀缺及社会关注度等)。

查阅资料看是否有人拍过

你所确定的题材如果有人拍过,就要考虑是否还有表达空间及不同手法的表达。也就是说,是否能够超越,换一种方式表达。总之,一定要与人不同。如果没有人拍是最好的,当你占有这个资源时,如何把资源挖掘得深、挖掘得透,成为这一专题拍摄中第一人,这是很重要的事情。

出行工具选择

在行走和驾车过程中也是练就你眼力的最好时候。观察和预判是摄影师的看家本领,如果失去了这种本领,可能你此行会无功而返。拍摄途中要随时掌握拍摄动向,有目标便可随时停车,切莫有比较的想法,想着下一个会更好,这样会失去很多拍摄机会。

携带相关证件

应随身携带好证件,如果是特殊场合必须通过记者证、摄影家协会会员证等表明身份。但是,拍摄人文题材时,尽可能减少亮明身份的做法,越隐蔽越好。

如何形成较为统一的语言风格?

画面语言更多的是摄影家形成拍摄风格的语言,没有什么例子可循,越独到越好。如果有例可循,能找到出处的话,就有模仿之嫌。当然,对于初学者而言,必须要寻求一个典范,去临摹,再逐渐摆脱临摹,最终形成自己的个人语汇。

在画幅上尽可能采用一种画幅,即画幅统一,切莫有方有长等混搭画幅。对于成熟摄影师来说一次构图见功底,切莫缝缝补补,更不可添油加醋。当然提倡视觉陌生化及方言式表达,但不是求怪求异。

对图片数量有哪些要求?

对参赛来说,6-12幅,要表达你的主题、思想、完整事件的发生发展及结束。 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组合,需要张张都是硬图,而非拼凑。

对于系列或专题来说,一般四五十幅足以表达一个族群、一个事件。如果是史诗般的跨越数十年的专题,怎么说都需要百幅以上,包括时代发展的对比,这种拍摄功力非一般摄影师所能够驾驭。一个好的专题组织起来,多一张嫌多,少一张嫌少,要形成一气呵成、气贯长虹之势。

完整的专题需要什么样的画面?

全景表现:对主题有介绍性的照片,通常用全景及大场面进行环境交代。

中景表现:对所要拍摄题材活动及人物的描写。

近景表现:将镜头集中到专题的某个主要细节上。

特写肖像:在特定环境下对典型人物的面部刻画。

事件照片:表现专题中的主要事件的发展高潮的过程。

典型瞬间:事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关键要素。

过程表现:通过故事的发展过程,做前后比较,使要表述的故事连贯流畅。

结尾照片:将事件引向结果,并首尾呼应。

如果是专题拍摄,在拍摄过程中必须记住拍摄对象及事件,这样有利于后期整理,便于信息一一对应,延伸和补充图片故事。

常常有摄影师在前期拍摄中没有缜密的计划及专题思路,回来只是将同类题材的作品放在了一起称为专题,这样的“专题”,让人看起来不赏心不悦目不流畅,故事没有情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堆砌。所以,后期的编辑至关重要,如果没有编辑,只能自拍自编时,那就要遵循以上拍摄画面谈及的原则。

有句话说得好,“名牌机子满身挂,解决问题靠傻瓜”,所以决定胜败的不是武器,是人。常见一些摄影师前面挂着、两边背着各种画幅、各种焦距的镜头,最终顾此失彼,哪个都没有拍好。因此建议摄影师,适合你的相机只有一个,将它发挥到淋漓尽致,不要因为焦距的问题而懊恼。

专题拍摄,往往是以叙事性手法完成,所以在选择器材过程中,就要遵循前人所走过的路,拍摄专题时用135相机的35mm及50mm镜头较为合适(特殊的表达方式例外),因为上述镜头所记录的影像真实而不夸张。

我们杜绝用超出人视觉以外的镜头进行拍摄,特殊镜头比如广角(28mm以下)、超广角、鱼眼等所记录的影像缺少真实,对拍摄对象造成侵略,这是我们在拍摄过程中所要杜绝的。也就是说影像的震撼力并不是来自镜头的没有道理的随意夸张变形,其视觉冲击力也不是来自于外在视觉形式的变化,而是来自于影像自身能量的扩散。

我用的是哈苏500CM+80mm镜头,哈苏SWC903+38mm镜头。我在拍摄中使用标头的频率在70%左右,因为标头最符合人的生理观察视角。

因为我更多的是拍摄人文,偶尔会用一些渐变镜、浅黄镜、三脚架、反光板等附件。大家在拍摄过程中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增减器材。

猜你喜欢
画幅摄影家
1000人数据大调查
1000 人数据大调查
小画幅已死?小画幅摄影器材的生存现状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全画幅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