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2010年山西省寒潮的气候特征与可能成因

2014-07-17 15:49褚红瑞王咏梅范艳琴魏海茹
科技与创新 2014年8期
关键词:环流形势寒潮

褚红瑞++王咏梅++范艳琴++魏海茹++杨腊富

摘要:利用山西71个台站逐日气温资料和NCEP 500 hPa高度场、海平面气压场、海温格点场再分析资料,采用Kendall-tau非参数方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相关分析法,研究山西1961—2010年寒潮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山西寒潮日数呈减少趋势,但存在区域差异,北部寒潮减少,中部寒潮增加,南部变化不明显。近50年来,山西寒潮强度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年代际差异显著。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西寒潮初次出现的日期在推迟,而寒潮结束的日期却在提前,这种特征在进入21世纪以后表现更为突出。气候变暖导致山西寒潮频次减少,寒潮开始迟、结束早,全省范围寒潮的极端天气在增加。环流形势相关分析表明,500 hPa高纬度的高度正异常配合乌拉尔山、贝加尔湖附近等的高度负异常与山西寒潮频次密切相关。冬季来自北冰洋、西西伯利亚和东西伯利亚的冷空气是寒潮的主要来源。北大西洋海温场北负南正的偶极子模态与山西寒潮频次有较密切的联系,可作为寒潮预测的信号场。

关键词:寒潮;气候变暖;环流形势;北大西洋海温

中图分类号:P458.1+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14)08-0136-04

寒潮是山西省冬半年经常出现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大规模的寒潮会使气温骤降,出现大风、大雪和霜冻等恶劣天气,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20世纪以来,我国对寒潮的研究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寒潮的冷空气源地、路径和环流形势;总结我国寒潮的典型过程;分析寒潮天气的物理过程,得出一些寒潮的短、中期预报方法。进入21世纪后,对寒潮的气候特征和地方性寒潮的研究较多。林爱兰(1998)分析了广东省近 44年寒潮活动的气候特征,研究表明,自1960年以后,广东寒潮的总次数和中等强度以上寒潮的次数均有逐年代递减的趋势。山义昌(2005)分析了潍坊地区寒潮天气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近40年寒潮天气在逐年减少,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的寒潮过程较强,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寒潮过程较弱。近年来,中国气温明显升高,尤其是在冬季。一些研究发现,在这种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中国寒潮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也出现了明显变化。魏凤英(2008)研究指出,气候变暖后,华北地区寒潮的频次减少和强度减弱。另外,一些气象学者对我国寒潮的成因也作了一些研究,得到了有意义的结论。例如,王遵娅(2006)对中国寒潮频次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可能导致中国寒潮频次减少的原因进行了讨论,并指出,西伯利亚高压和冬季风强度的减弱、西伯利亚上空低层冷堆温度和中国地表温度的显著升高是中国寒潮及其伴随的大风频次减少的原因。钱维宏(2007)分析了我国寒潮时空变化与冬季增暖的联系指出,AO指数升高表明了西风带上天气尺度斜压波动的减少和减弱,从而导致我国中高纬度寒潮事件减少。

相关的研究文献表明,对寒潮气候特征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国内不同地区进行的,其结论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对山西省的寒潮分析比较少见。周一鹤等曾在20世纪80年代对山西省的寒潮天气过程、气候概况和寒潮发生时的环流形势作过分析,但资料仅限于1971—1984年,资料样本较少,不能说明近些年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山西寒潮的活动情况。我们知道,寒潮不仅与气温有关,而且与气温的变化有关。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山西寒潮活动是否有显著的变化?山西寒潮活动与大气环流异常之间有怎样的联系?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对50年来山西省寒潮气候特征和变化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讨论造成寒潮的影响因子,为山西省寒潮的诊断分析和预测提供气候背景和环流背景。

1资料和方法

本文所用台站资料取自山西省气象信息中心整理的全省1961—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资料。考虑到建站年代不同、时间序列长度不一致和资料连续性等因素,最后选取71个站进行寒潮时空特征和变化趋势的分析。寒潮成因分析资料使用NCEP再分析资料,其中包括500 hPa高度场、海平面气压场和全球海温格点场资料。

本文使用Kendall-tau非参数方法进行寒潮频次趋势变化分析和显著性检验;利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对山西省寒潮频次进行突变检测;用相关分析寻找与寒潮有密切联系的大气

必须要及时清理垃圾文件。我们可以手动清理,也可以采用360安全卫士、鲁大师、Windows优化大师等软件来清理垃圾文件。

3结束语

正确的使用和良好的维护是保证计算机正常工作的基本条件,是延长计算机使用寿命的重要措施。使用者只需要花上一点时间就能完成计算机的维护、管理工作,保证计算机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刘春强.计算机在日常使用中的维护与保养[J].学周刊C版,2011(3):169.

[2]李龙有.浅谈计算机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维护[J].网友世界•;云教育,2012(10):3-6.

〔编辑:白洁〕

Daily Use and Maintenance of Computer

Huang Weixing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basic material resources, computers have been widely applied to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 and people do not regulate the use and resulting in a high scrap rate of the computer. From everyday use and the hardware and software aspects of a few points on the use and maintenance of the computer to the popularity of computer use, maintenance-related knowledge.

Key words: computer; maintenance; software; hardware

环流和海温的影响因子。

寒潮标准:按照2006-11-01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冷空气等级》的规定,日最低气温24 h下降8 ℃以上,或48 h下降10 ℃以上,且日最低气温≤4 ℃的冷空气活动确定为寒潮。寒潮强度用24 h、48 h降温表示。

本文选取大同、太原和运城站分别代表山西省的北部、中部和南部。

2气候特征分析

1961—2010年50年间,山西省共出现1 253次寒潮,其中,全省性寒潮(规定超过2/3以上站点出现,即为全省性寒潮过程)12次,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区域性寒潮(规定超过1/4以上站点出现,即为区域性寒潮过程)出现130次,单站寒潮出现435次。

表11961—2010年全省性寒潮过程

年 月 日 站数 年 月 日 站数

1966 2 21 62 1997 1 1 52

1968 11 8 50 1998 3 19 71

1977 3 23 59 2005 3 11 48

1987 11 27 65 2008 12 21 61

1990 11 30 67 2009 1 23 50

1991 3 7 61 2010 11 2 61

2.1寒潮频次分析

2.1.1寒潮年均频次空间分布

山西寒潮年均频次为3次/年,各站年均频次分布如图1所示。出现寒潮次数最多的地方是五台山,平均每年出现将近12次,其次出现寒潮频次较高的期房是西北部的五寨、神池、右玉、平鲁、朔州和岢岚,平均每年寒潮次数为6~8次。北部和中部的部分地区年均寒潮频次在2次以上,南部大部和中部部分地区年均寒潮频次为1~2次。山西寒潮频次分布呈由北向南递减的趋势。

2.1.2寒潮频次历年变化

图2为山西全省平均和代表站的寒潮频次逐年变化图,从图中可看到,全省平均寒潮次数(图2a)呈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0.1次/10年,趋势很弱;北部大同寒潮频次(图2b)也呈较弱的递减趋势,减少速率为0.2次/10年;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北部寒潮次数较多,之后减少,进入21世纪以来,寒潮次数明显减少;中部地区太原的寒潮次数(图2c)却在增加,增加速率为0.1次/10年,变化不显著。多项式显示,中部寒潮频次年代际变化较明显,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初、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和2006年以来寒潮频次偏多,其余时期寒潮偏少。南部运城地区寒潮频次(图2d)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年代际变化明显;20世纪60年代中期、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寒潮次数较多,而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后期出现寒潮的次数偏少。以上寒潮变化趋势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虽然山西寒潮频次总体减少,但这种减少不是全省范围内的,存在区域差异。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部寒潮频次在减少,中部却在增加,南部则变化不明显。

a. 全省 b. 大同

c. 太原d. 运城

图2寒潮频次历年变化图

2.1.3寒潮频次各月分布

山西省寒潮主要出现在10月至次年4月这段时间内(图3),5月份会有为数不多的寒潮出现,主要在北部,北部个别地区9月份也会偶发寒潮。五台山由于海拔较高,除了寒潮季节(10月至次年5月),有时6月和9月也有寒潮发生,这是由于海拔高、最低气温较低、气温下降容易达到寒潮标准的缘故。1961—2010年山西省平均各月寒潮频次分布如图3a所示,多发月份是11月、12月和3月,分别为25次、22次和22次;其余月份均在20次以下;5月寒潮最少,平均仅有1次。大同11月和12月寒潮频次较多,将近50次;10月和1月较少,大约为20次;9月出现1次寒潮,在1982-09-26出现。太原发生寒潮较多的时间是3月和11月,分别出现15次和14次;其余月份在10次以下;10月和2月寒潮较少,分别出现2次和5次。运城寒潮主要出现在11月和2月、3月,分别为9次、6次和9次;其余月份在3次以下;10月和4月最少,各出现1次寒潮。

a. 全省b. 大同

c. 太原 d. 运城

图3寒潮频次月际分布图

2.1.4寒潮频次变化趋势空间分布

从这50年寒潮频次变化趋势空间分布图可知(图4),山西寒潮频次变化趋势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中、南部大部分地区寒潮频次在增加,其中,部分地区增加趋势在0.1次/10年以上,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余大部分地区增加趋势很弱,在0.1次/10年以下。北部的朔州和忻州交界地区寒潮次数也有增加的趋势,但范围较小。忻州、阳泉及其以北大部地区、吕梁南部、临汾西部及其晋城和运城南部寒潮次数呈减少趋势,其中大部分地区减少趋势较明显,在0.1次/10年以上,部分地区甚至在0.3次/10年以上。因此,山西寒潮频次总体虽然有减少的趋势,但并非全省都在减少,寒潮频次减少和增多的地区范围都比较大。

2.1.5寒潮频次的年代际变化

根据寒潮影响范围可知,寒潮可分为全省性寒潮、区域性寒潮和单站点寒潮。1961—2010年50年间,山西省出现全省性寒潮12次,其中,1961—1970年2次、1971—1980年1次、1981—1990年2次、1991—2000年3次、2001—2010年4次。从中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省性寒潮频次在增加,21世纪以来,是近50年间发生全省性寒潮最多的时期;区域性寒潮130次,其中1961—1970年31次、1971—1980年32次、1981—1990年25次、1991—2000年25次、2001—2010年17次,区域性寒潮次数逐年递减;单站寒潮435次,其中,1961—1970年89次、1971—1980年100次、1981—1990年110次、1991—2000年82次、2001—2010年54次,20世纪70—80年代较多,2000年以来明显减少。

表2为全省平均和南、北、中部各年代平均寒潮频次表。从表2中可以看到,全省平均寒潮年均频次为3.1次,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寒潮较多,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以来寒潮较少,即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寒潮出现的次数较少。北部寒潮较多,年均频次为4.7次,20世纪60—80年代寒潮次数偏多,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寒潮的次数偏少。中部地区寒潮次数比北部明显要少,年均频次为1.2次,与北部相反。20世纪60—80年代,寒潮次数接近平均值或略微偏少,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寒潮出现次数偏多。南部地区寒潮次数更少,平均每年不到1次,20世纪60—80年代,寒潮次数接近平均值,90年代寒潮偏多,进入21世纪以来,寒潮次数较少。因此,无论是全省区域还是分片分析都表明,寒潮频次均存在年代际不同,并且不同地区寒潮频次的年代际变化也是不一致的。

表2各年代的年均寒潮频次

年代 全省平均 北部 中部 南部

1961—1970年 3.3(+) 5.3(+) 1.2(0) 0.6(0)

1971—1980年 3.1(0) 5.2(+) 1.0(-) 0.6(0)

1981—1990年 3.4(+) 4.8(+) 1.2(0) 0.6(0)

1991—2000年 2.8(-) 4.2(-) 1.5(+) 0.8(+)

2001—2010年 3.0(-) 4.2(-) 1.3(+) 0.5(-)

1961—2010年 3.1 4.7 1.2 0.6

2.2寒潮强度变化

将历次寒潮强度做年平均,为寒潮年平均强度,历年最强强度代表寒潮极端强度。寒潮强度历年变化曲线(图略) 表明,北部寒潮平均强度和极端强度的线性趋势与年代际变化基本一致。平均强度和极端强度均呈微弱的下降趋势,即近50年来山西北部寒潮平均强度和极端强度在变弱,但这种趋势不明显。多项式表明,平均强度和极端强度年代际变化较明显,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后期、2005年以来寒潮强度较强,其余年份寒潮强度较弱。中部寒潮极端强度和平均强度变化特征很接近,这是由于每年寒潮次数少的缘故。寒潮强度线性趋势不明显,年代际差异较大,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80年代末至90年代前期和最近几年寒潮强度较强,2000—2007年寒潮强度最弱。南部寒潮极端强度和平均强度变化特征更是接近,强度有很微弱的增强趋势。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前期,寒潮强度较强,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90年代后期的寒潮强度较弱,这主要是由于寒潮频次少的缘故。总的来说,近50年来,山西寒潮强度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年代际差异显著。

2.3寒潮初、终期变化

将山西省1961—2010年间所有的寒潮次数,包括全省性、区域性和单站点寒潮共1 253次按照出现月份逐年代列于表3中。由于山西省南北跨度较大,并且有些台站位于山区,海拔较高,因此,全年除了7,8月份以外,各月份都有寒潮出现,只是6月和9月份仅有个别台站出现为数很少的寒潮过程,不具有代表性,因此,分析寒潮初、终期时不考虑6月和9月。由表2可见,寒潮出现初期10月份的寒潮频次在90年代以后明显减少,进入21世纪进一步减少。同时,在寒潮出现终期,5月份的寒潮频次在20世纪70年代明显偏多,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年代减少,尤其是21世纪以来,5月份出现的寒潮更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西寒潮初次出现的日期在推迟,而寒潮结束的日期却在提前,即寒潮开始迟,结束早,这种特征在进入21世纪以后表现得更突出。

表3各年代寒潮频次逐月分布表

年代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1961—1970年 5 21 39 49 47 38 35 35 6 4

1971—1980年 5 25 30 51 45 38 35 19 17 2

1981—1990年 3 24 37 51 45 36 32 25 9 4

1991—2000年 4 19 46 38 40 34 28 22 7 2

2001—2010年 1 11 28 42 28 26 33 28 3 0

3成因分析

3.1气候变暖对寒潮的影响

图5寒潮期(10月—次年5月)气温距平与寒潮次数演变曲线

很多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来以来,山西气候明显变暖,尤其是暖冬频频出现,这种气候变化有日益加剧的趋势。寒潮初、终期分析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后山西寒潮开始迟,结束早,21世纪以后尤其如此,这是气候变暖造成的结果。

为了进一步分析气候变暖与寒潮的关系,制出山西寒潮出现期10月—次年5月气温距平和寒潮频次历年变化曲线图(如图5)。从图5中可以看出,线性趋势和多项式都表明二者有很好的反位相对应关系,两者间的相关系数为-0.3,即气温偏低时寒潮出现次数较多,这说明寒潮的出现与同期气温有密切的联系。利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对山西省寒潮频次和同期气温距平的50年序列进行突变检测(图略)表明,山西寒潮频次在2006年发生了突变,与此同时,气温也在2006年发生了突变。2006年以后,随着气温的升高,寒潮频次也在减少,这再次表明,气候变暖导致寒潮频次的减少。

文中分析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西全省性寒潮频次在增加,21世纪以来为近50年全省性寒潮最多的时期。研究表明,随着气候变暖,不少地区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增加,这在山西寒潮活动中也有体现,即气候变暖会导致大范围寒潮这种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虽然寒潮频次总体在减少。

综上所述,气候变暖导致山西寒潮频次减少,寒潮开始迟,结束早,大范围寒潮的极端天气在增加。

3.2与大气环流、海温的相关分析

为了分析山西寒潮变化的成因,做好寒潮诊断和预测技术研究,寻找影响寒潮的关键区、关键时段, 将1961—2010年山西寒潮频次序列与同期、前期500 hPa,海平面气压场和海温场逐月计算相关等信息进行研究。由此可发现,在500 hPa相关图上,从前一年的6月至当年的12月期间不少月份都存在显著相关区。比如,前期7月份(图6a),俄罗斯中部为正显著相关区,中心相关系数为0.4以上,乌拉尔山、俄罗斯东部和朝鲜半岛以北则为负显著相关区,最大相关系数在-0.4以上,这种相关区的配置会在下一年引发异常的寒潮天气。前期12月份(图6b),呈现出范围最大、相关最显著的区域,北冰洋和北太平洋大范围为显著正相关区,中心在东西伯利亚,相关系数达0.5以上,而贝加尔湖东南向延伸至副热带太平洋则为显著负相关区,中心相关系数在-0.4以上,这表明来自北冰洋,尤其是来自东西伯利亚的冷空气,配合贝加尔湖及其以东南的高度负异常会使后期寒潮频繁发生,即来自东西伯利亚的冷空气是山西寒潮的主要源地之一。由此可知,500 hPa相关场特征更多的表现为,高纬度的高度正异常配合低纬度的高度负异常往往会导致下一年寒潮出现次数较多,这样的环流形势有利于来自高纬度的冷空气南下带来寒潮天气,而不同路径的冷空气从正负中心的配置则可以表明相关情况。

在海平面气压相关图上(图略),相关显著区主要出现在前一年的7月、12月,当年的1月、2月、6月、7月、8月、9月、12月。前一年的12月(图6c)、当年的1月和2月显著相关区范围很大,相关性较强,且各月的分布具有相似性,即在高纬度大约70°N以北为正相关,而在中纬度40°~50°N附近分布不同的负相关中心,中心位置随各月的变化而不同。值得一提的是,2月份的负显著相关区域较大,范围包括赤道中东太平洋—大西洋—北非。由此可见,冬季来自北冰洋和西西伯利亚的冷空气是寒潮的主要来源。

海温相关场(图略),无论从显著相关区的范围还是相关系数值看,都比500 hPa和海平面气压相关场要弱,这说明,寒潮与海温的关系不如与大气环流的关系密切。我们知道,大气环流对天气气候的影响是直接的,而海温对天气气候的影响是间接的,海温异常通过遥相关影响大气环流异常,导致寒潮天气发生。经过分析发现,寒潮次数与海温的相关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海区,分别为北太平洋的中部和北大西洋的美国波士顿至亚速尔群岛附近,这两个海区为负相关中心,即海表面温度偏低说明山西寒潮出现频繁。要引起关注的是,在春季3,4,5月的相关图上,在北大西洋维持着北负南正的偶极子模态,这在3月份尤其明显(图6d),不少研究发现大西洋海温的三极子模态会对东亚气候带来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山西寒潮的出现与北大西洋的北负南正的偶极子模态有着较密切的联系,这为寒潮预测提供了一个着眼点。

a. 前一年7月500 hPab. 前一年12月500 hPa

c. 前一年12月海平面气压场 d. 3月份海温

说明:图中阴影区为相关系数超过|0.3|,通过0.05显著性水平检验的区域。

图6寒潮频次与500 hPa、海平面气压场、海温场相关分布图

4小结

1961年以来,山西寒潮日数呈减少趋势,但存在区域差异,北部寒潮减少,中部寒潮增加,南部变化不明显。近50年来,山西寒潮强度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年代际差异显著。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西寒潮初次出现的日期在推迟,而寒潮结束的日期却在提前,这种特征在进入21世纪以后表现得更突出。

山西寒潮频次与同期气温变化关系较密切,气温偏高对应寒潮次数偏少,二者同时在2006年出现突变。气候变暖导致寒潮频次减少;寒潮开始迟,结束早;全省范围寒潮的极端天气在增加。

寒潮频次与前期、同期的大气环流场、海温场有显著相关区。500 hPa高纬度的高度正异常配合乌拉尔山、贝加尔湖附近等的高度负异常与山西寒潮频次有显著相关,冬季来自北冰洋、西西伯利亚和东西伯利亚的冷空气是寒潮的主要来源。寒潮次数与海温的显著相关区为北太平洋的中部和北大西洋的美国波士顿至亚速尔群岛附近,当这两个海区温度偏低时,往往对应的山西寒潮频次较多。北大西洋海温场的北负南正的偶极子模态对山西寒潮有明显影响,其影响机制为海温异常通过遥相关影响大气环流异常,从而引发寒潮。

参考文献

[1]张培忠,陈光明.影响中国寒潮冷高压的统计研究[J].气象学报,1999,57(4):493-500.

[2]刘丽.低纬高原冬季寒潮天气个例分析[J].气象,2001,27(8):53-55.

[3]樊明,冯军,尚学军.“2001-04-09”寒潮天气形成过程分析[J].气象,2002,28(3):54-55.

[4]陈豫英,陈楠,马金仁.近48 a宁夏寒潮的变化特征及可能影响的成因初步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6):939-948.

[5]姚永明,姚雷,邓伟涛.长江中下游地区类寒潮发生频次的变化特征分析[J].气象,2011,37(3):339-344.

[6]赵铭,樊清华,詹立刚.秦皇岛寒潮过程的时空特征及成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9):11771-11774.

[7]林爱兰,吴尚森.近40多年广东省的寒潮活动[J].热带气象学报,1998,14(4):337-342.

[8]山义昌,崔建云,宋爱红.潍坊近40年寒潮特征与变化趋势[J].山东气象,2005,25(1):12-13.

[9]魏凤英.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寒潮灾害的变化特征[J].自然科学进展,2008,18(3):289-295.

[10]王遵娅,丁一汇.近53年中国寒潮的变化特征及其可能原因[J].大气科学,2006,30(6):1068-1075.

[11]钱维宏,张玮玮.我国近46年来的寒潮时空变化与冬季增暖[J].大气科学,2007,31(6):1266-1277.

〔编辑:白洁〕

Climatology of the Cold Wave Events of Shanxi Province in 1961-2010 and the Possible Reasons

Chu Hongrui, Wang Yongmei, Fan Yanqin, Wei Hairu, Yang Lafu

Abstract: In this paper,the cold wave events in Shanxi Province were analyzed using Kendall-tau analysis、Mann-Kendall test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based on the daily temperature data observed by 71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nd NCEP reanalysis data.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ays of cold wave were decreased in recent 50 years,but the change display regional differences: reduced in Northern, increased in central region and southern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The intensity of cold wave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in Shanxi Province . The date of first appeared of cold wave was postpone,meanwhile,the date of final was postpone,and the feature is more prominent in the 21st century. Warming leads to decrease of the frequency of cold wave, and cold wave start late, end early. Moreover, the frequency of province-wide cold wave, such extreme weather was increased. There wa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requency of cold wave in Shanxi Province and the positive anomaly of height at high latitudes coordinate the negative anomalies of height at Ural Mountains, Lake Baikal etc. in 500hPa height field. The cold air come from the Arctic Ocean, West Siberia and the East Siberian in winter is major source of cold wave. The dipole mode in North Atlant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field contact closely with the cold wave in Shanxi Province, it may act as predicted signal field.

Key words: cold wave; climate warming;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SSTV in North Atlantic Ocean

[11]钱维宏,张玮玮.我国近46年来的寒潮时空变化与冬季增暖[J].大气科学,2007,31(6):1266-1277.

〔编辑:白洁〕

Climatology of the Cold Wave Events of Shanxi Province in 1961-2010 and the Possible Reasons

Chu Hongrui, Wang Yongmei, Fan Yanqin, Wei Hairu, Yang Lafu

Abstract: In this paper,the cold wave events in Shanxi Province were analyzed using Kendall-tau analysis、Mann-Kendall test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based on the daily temperature data observed by 71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nd NCEP reanalysis data.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ays of cold wave were decreased in recent 50 years,but the change display regional differences: reduced in Northern, increased in central region and southern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The intensity of cold wave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in Shanxi Province . The date of first appeared of cold wave was postpone,meanwhile,the date of final was postpone,and the feature is more prominent in the 21st century. Warming leads to decrease of the frequency of cold wave, and cold wave start late, end early. Moreover, the frequency of province-wide cold wave, such extreme weather was increased. There wa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requency of cold wave in Shanxi Province and the positive anomaly of height at high latitudes coordinate the negative anomalies of height at Ural Mountains, Lake Baikal etc. in 500hPa height field. The cold air come from the Arctic Ocean, West Siberia and the East Siberian in winter is major source of cold wave. The dipole mode in North Atlant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field contact closely with the cold wave in Shanxi Province, it may act as predicted signal field.

Key words: cold wave; climate warming;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SSTV in North Atlantic Ocean

[11]钱维宏,张玮玮.我国近46年来的寒潮时空变化与冬季增暖[J].大气科学,2007,31(6):1266-1277.

〔编辑:白洁〕

Climatology of the Cold Wave Events of Shanxi Province in 1961-2010 and the Possible Reasons

Chu Hongrui, Wang Yongmei, Fan Yanqin, Wei Hairu, Yang Lafu

Abstract: In this paper,the cold wave events in Shanxi Province were analyzed using Kendall-tau analysis、Mann-Kendall test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based on the daily temperature data observed by 71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nd NCEP reanalysis data.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ays of cold wave were decreased in recent 50 years,but the change display regional differences: reduced in Northern, increased in central region and southern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The intensity of cold wave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in Shanxi Province . The date of first appeared of cold wave was postpone,meanwhile,the date of final was postpone,and the feature is more prominent in the 21st century. Warming leads to decrease of the frequency of cold wave, and cold wave start late, end early. Moreover, the frequency of province-wide cold wave, such extreme weather was increased. There wa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requency of cold wave in Shanxi Province and the positive anomaly of height at high latitudes coordinate the negative anomalies of height at Ural Mountains, Lake Baikal etc. in 500hPa height field. The cold air come from the Arctic Ocean, West Siberia and the East Siberian in winter is major source of cold wave. The dipole mode in North Atlant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field contact closely with the cold wave in Shanxi Province, it may act as predicted signal field.

Key words: cold wave; climate warming;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SSTV in North Atlantic Ocean

猜你喜欢
环流形势寒潮
简述寒潮
简述寒潮
超级秀场 寒潮来袭
盼 归
海东地区一次冰雹天气分析
咸阳市冰雹分布及环流特征分析
鸡西暴雪分析
华北地区冷暖年的不同环流形势特征
2016年寒潮来袭,湿冻模式开启
寒潮的功与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