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类专业“校企深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2014-07-18 07:50许孔联舒大松胡素云谭赞武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工学顶岗订单

许孔联,舒大松,胡素云,谭赞武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4)

高等职业教育的灵魂在于为企业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其实训教学离不开企业真实环境,教学内容也必须和企业技术改革及产品更新实时联系在一起。“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校企之间建立深度融合的长效合作机制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基本保障,更是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1]。

按照湖南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经济强省、教育强省、文化强省的总体要求,根据“对接产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推动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方针,立足职业教育现有基础,以推动校企深度合作为重点,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构建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依托三一集团订单培养项目,实现人才共育校企双赢

学生就业是学校教育的一大主要目标,而招揽适合技术要求的新员工则是企业新陈代谢的基本保障,订单培养就是将二者目标统一起来的一个有效途径。

2011年8月学院机电系与三一集团签订校企联合办学协议,自2011年起,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专业中开办三一订单班,每届招生150人,面向三一集团各事业部机加工、装配、检测、调试、维修、售后服务、技术管理等岗位,培养售后服务工程师、维修工程师、工程机械营销师、制造工程师、装配工程师、检测员、调试员及各岗位班组长、车间主任,具体岗位定位如下图:

机电系通过与三一集团路基事业部沟通和联系,根据企业技术需求,共同制定订单培养教学计划,实施“闲学忙工,工学交替”的模式,将企业标准、职业资格证书内容融入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实行“教学做合一”,以实现完成培养的学生尽快融入企业实现就业。

二、实施柔性顶岗实习,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工学交替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实用技能人才的基本需求,而顶岗实习是实现工学交替的重要举措。企业生产受经济的直接影响让企业生产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并存在淡旺季之分,因而人才需求具有明显的时段性[2]。这种用人需求的不稳定性与学校固化的人才培养计划存在矛盾。很多情况下企业需要学生顶岗实习时,学校的教学计划却安排学生进行理论课学习,等到学生理论课学习结束需要进入企业一线实习时,企业却已经过了生产旺季,不再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这和传统的集中顶岗实习存在矛盾。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学校要适应企业生产,提前了解合作企业的用人需求状况,并且按照企业需求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实行“分段轮换、交替穿插、半工半读”的柔性顶岗实习。柔性顶岗实习中,学校按照企业实际用人需求把学生进行分组,实现企业顶岗实习和学校理论教学轮换进行,最终达到“企业用人不间断,学校教育不中断,实习教学不冲突”。同时,柔性分段顶岗实习措施还可以有效解决传统集中顶岗实习工种过于单一问题,能够实现学生多工种分期轮换,增强实践技能综合锻炼的实效性,最终达到校企互动、工学交替[3]。

我院机电系根据三一集团各事业部对深化订单班学生能力及素质培养要求及生产用人需求现状(每年年初至年中为用人高峰期),制定出“1.5+0.5+0.5+0.5”的“闲学忙工,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学生将顶岗实训前移一学期,提前接触生产过程,有利于订单班学生融入企业、有利于学生针对生产岗位需要进一步深化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弥补企业生产高峰期用工缺口,真正实现校企双赢。

表一 三一订单班“工学交替、闲学忙工”进程表

三、依托校外实习基地,在企业建立“厂中校”

为弥补校内实训基地的不足,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尽快融入企业,需大力建设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依托订单企业建立的顶岗实习型实训基地是在真实的生产组织环境下,对学生实践技能进行培养,实训的结果是生产出符合企业的质量标准的产品,学校和企业全程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

“厂中校”为企业直接构筑人才平台。学生在实习阶段进驻公司进行专业理论学习和顶岗实习,教室则设在公司。公司委派技术骨干指导学生实训,其余时间由学校安排专业教师到公司进行专业理论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平行推进、交替进行[4]。

我院机电系在与三一集团事业部交流沟通过程中,企业非常认同“厂中校”这种方式,并要求一定要有学院老师参与全过程。我系计划三一订单班学生在校学习3个学期,在掌握好基本的理论与操作技能后,在第4个学期进驻企业进行半年的技术应用性顶岗实习。实习期间系部派驻1名辅导老师全程随同学生,进行思想与生活方面的辅导,系部定期派驻专业教师进行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指导,并通过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完成相关课业的学习。

四、引进机电制造企业,在校内建立“校中厂”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我们要主动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在校内建立生产性实习工厂(“校中厂”),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建校内实训基地,并开展实训教学及顶岗实习。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产品及运作由企业完成,实训项目按照企业生产实际进行设计。“校中厂”既作为企业产品生产和新产品研发的基地,又同时作为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还作为双方产品研发中心,“校中厂”由企业为主全权管理,学校协助管理,企业按协议落实学校学生的实训教学及顶岗实习,其余时间全部按照企业运行方式进行产品生产和新产品研发,学校的主要受益应体现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

五、校企人才双向兼职,提升教师双师素质

岗位技术能力出众、行业发展把握准确是企业固有的优势。学校可聘请企业领军人物和技术能手共同参与教育,校企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企业兼职教师工作重点是参与专业建设、制定职业岗位标准、开发实践训练课程、主持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及指导学生实践性训练,同时还要为专职教师开办系列专题技术讲座,介绍行业技术发展方向、提供人才需求信息等。企业兼职教师为学校带来的技术发展动态和人才需求信息,也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向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5]。

学校教师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部分教师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这是企业产品开发、技术攻关等所需求的智力支持。基于这一契机,学校教师可以实质性地参与企业兼职,不间断地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为企业创造直接价值。同时,教师参与企业工作可以加快“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进,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技术零对接,从而从根本上改变纸上谈兵的教学状态,培养出企业真正需求的人才。同时教师企业兼职,可以有效把握行业技术发展方向和劳动力市场实时需求信息,为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新专业开发、教学目标调整等提供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六、总结

(1)实行订单培养拉近校企之间的距离。学校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根据企业提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要求来组织和实施教学。学生学完相应的知识,达到相应的技能水平后,输送到企业就业。

(2)对接企业需求,构建“理实一体,闲学忙做,工学交替”课程体系。教学学期与工作学期交替进行,体现“工”、“学”双方既相互交替,又相互渗透、 相互融合。具体表现为:从宏观上,教学学期与工作学期相互交替、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其知识和技能在工学交替过程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从微观上,体现在课程内容上的工学融合,表现为“工”中有“学”,“学”中有“工”的工学结合课程。

(3)依托校外实习基地在企业建立“厂中校”;引进机电制造企业,在校内建立“校中厂”的运行机制与模式。“厂中校”即学生在实习阶段进驻公司进行专业理论学习和顶岗实习,教室则设在公司,公司委派技术骨干指导学生实训,其余时间由学校安排专业教师到公司进行专业理论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平行推进、交替进行。“校中厂”即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建校内实训基地,并开展实训教学及顶岗实习。

(4)共建共享实现校企互利双赢。

企业向学校数控专业无偿或优惠提供部分专业实训设备用于专业实践教学,并提供相应的设备使用教师培训,使教师能更快、更好地接受和掌握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和新工艺。同时企业也将学校的部分教师纳入其“人才库”,为推广企业的先进技术和装备积累丰富的无形资产。

[1]章凌燕.基于职教集团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新举措[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2]候会喜.数控技术专业人才“订单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职业教育,2011,(10).

[3]牛艳莉.高职院校“多学期、分阶段”顶岗实习模式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3).

[4]李涤非,王生雨.高职院校产学合作中“校中厂、厂中校”模式建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9).

[5]李柏林.高职院校“系企一体”教师双师素质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09,(23).

猜你喜欢
工学顶岗订单
春节期间“订单蔬菜”走俏
盐工学人
新产品订单纷至沓来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最确切”的幸福观感——我们的致富订单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安排与策划
工学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怎样做到日订单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