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才是幸福——读蒂姆·温顿小说《呼吸》后感

2014-07-19 12:50
科技视界 2014年14期
关键词:伊娃派克呼吸

陈 璟

(三峡大学,湖北 宜昌 443002)

澳大利亚小说家蒂姆·温顿(Tim Winton)是目前澳大利亚最多产且知名的作家,他的每部作品都是一出版便倍受批评家们的注意,他的绝大多数小说作品都曾获奖。自1981年发表《露天泳者》(An Open Swimmer)开始,他已出版了21部作品。这些作品已被译成25种文字,多部作品被搬上舞台和荧屏。他的小说《浅滩》(Shallows,1984)、《烟云缭绕的街道》(Cloudstreet,1991)、《土乐》(Dirt Music,2001)和《呼吸》(Breath,2008)曾四次获得澳大利亚最高文学奖迈尔斯·富兰克林奖,也是第一位获得该奖项最多的澳大利亚作家。《骑手们》(The Riders,1994)和《土乐》(Dirt Music,2001)还分别获得了布克奖提名。2006 年,他被评为“100位最有影响力的澳大利亚人”。近几年,他还出现在了曾经是女王陛下专享的场合—澳大利亚在世国宝系列邮票上,并且是具有此殊荣的6名作家中最年轻的一位。温顿的作品往往关注的是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带有强烈的西澳地方特色,故事背景多发生在海边或水边,语言简单、口语化,却并不缺乏深度,平凡中常常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呼吸》正是这样一部作品,温顿在这部作品中依旧是以他擅长少年成长题材向读者娓娓道来。小说背景是西澳海边的一个伐木小镇索亚(Sawyer),位于温顿的小说《浅滩》(Shallows,1984)和《转向》(The Turning,2004)中多次出现的海边小镇安格鲁斯附近。

故事开始于作为主人公的中年急救人员布鲁斯·派克接到急救中心传来的一名少年自杀的救援消息,这位名叫亚伦的少年早逝将主人公布鲁斯成长记忆勾起,以倒叙的手法,展开了故事。布鲁斯回忆起他和鲁尼的少年友谊和冒险经历。在索亚,这个普普通通、枯燥乏味的西澳小镇上,刚刚步入青春期的布鲁斯和同伴鲁尼喜好冒险和刺激的行为。他们借此来排遣枯燥乏味的小镇生活的寂寞与无趣,并在对冒险生活的共同向往和体验过程中结识、建立并加深了友谊。他们相互挑战对方在水下屏住呼吸的时间长短,他们渴望在浩渺无尽的大海中冲浪。当两个狂野少年遇到对冲浪有着近乎宗教般虔诚的高手桑多(Sando)后,他们对极限冲浪的追求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在桑多的引领下,两个人的冲浪技术不断提升,胆子也越来越大。他们经历了巨浪、鲨鱼等一系列惊险的场面,甚至在相互竞争中为博得桑多的好感而互不相让、你追我赶。鲁尼在争斗中胜出,当时15岁的布鲁斯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充满了挫败感。他与经常被桑多冷落在家中的妻子美国人伊娃同病相怜,并与之发生了性关系。

伊娃曾经是滑雪运动员,一次意外受伤使她不得不离开心爱的滑雪场。她从美国来到西澳这个没有雪的地方,希望借此来忘掉过去。但是,曾经的极限运动经历让她难以自拔,她依旧对极限行为充满了渴望。她让派克和她玩自我窒息的性游戏,希望从中体验极限的刺激和快乐,满足自己的渴望。而陷入青春期,青涩的派克无奈地卷入到这危险尚未察觉的游戏中难以自拔。少年派克在刺激和冒险中逐渐成长,他在懊悔中努力使自己因竞争失败而留下的心灵伤口愈合。小说结尾时,一心追求冒险生活的鲁尼在异国死于非命,而沉溺于危险性游戏的伊娃则死于自我窒息。

这是一本关于冒险和成长的小说,却并非一本普通的冒险和成长小说。作者在书中探讨了冒险带来的极限快乐以及由此带来的危险后果。主人公通过挑战极限来获得至高的刺激和快乐,却从不考虑可能会失去什么。他们尽情地挑战极限:冲浪、滑雪、性和毒品交易,但同时却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置身于那种没有人可以全身而退的境地。派克是个天性孤独的男孩,当他结识好动而有冒险冲动的鲁尼之后,生活开始改变。而当他们遇到桑多,一个30岁左右的冲浪高手以及他受过伤害的、情绪多变的妻子伊娃之后,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满刺激,同时也更加险象环生。[1]

读罢小说,引人深思:追求极限,寻求刺激真的值得罔顾生命,不惜一切?结尾告诉读者,一味追求这种极限的,近乎疯狂的快乐是十分危险的,会让人迷失自我,甚至断送性命。

布鲁斯·派克的悬崖勒马,规避潜在的风险,活了下来,才有这倒叙的故事,也才引发笔者的思考。蔑视自然、冲破极限只为追求快乐,在温顿看来是极不平常的,人类应当有所畏惧。无所畏惧的人最终只会招致自身的灭亡。正如温顿在接受刘云秋访问[2]中提到的:“布鲁斯·派克通过有意识的自我管理,也可以说是种自律,来实现内外兼修。这一过程虽说枯燥乏味,但对于他时刻保持理智和实干却又必不可少。除了自律,他能从广袤的自然世界中获得乐趣,尤其当他去感受大海那无穷的自然魅力的时候。我想,正是这种感受使他忆起儿时的天真……在童年时代,他有惊奇。在青年时期,他为追求身体极限和冒险而紧张狂喜。到了中年,只剩下他自己考虑不同的极限和依靠那最初的惊奇来支撑自己的勇气。对他来说,没有简单的救赎可言。”布鲁斯·派克能够活着,在笔者看来,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幸福,使得他还能有机会反思自己所经历的一切。

温顿使用了“呼吸”这一意象来突出主题,派克和鲁尼的相识就是一场水下闭气竞争的结果。他们冲浪时被浪头打翻失去呼吸,派克和伊娃玩自我窒息的性游戏,以及派克为病人急救,做人工呼吸,上述一切都与“呼吸”有关,可以说,呼吸象征着生命。在经历和见证了友谊与死亡之后,派克在一位牧师的帮助下抚平了精神创伤,开始了新的生活。小说主人公布鲁斯·派克在成长和悔悟的过程中逐渐理解了爱,认识到活着,才是幸福。

值得一提的是,与历史较为悠久的英国文学不同,非英美国家英语文学的产生和崛起不过是最近几百年间的事情。澳大利亚正是如此,从1788年英国移民首次登上澳洲大陆之日算起,迄今不过二百多年,澳大利亚英语文学更是迟至“19世纪90年代才形成自己的特色”[3]。虽然非英美国家英语文学属于后起之秀,但从整体来看,这些新兴的英语文学却从20世纪后半期开始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并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重要的作家和作品。这些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创作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并在一系列重大的国际文学奖项中屡有斩获。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当下,随着全球化的进展,多了解非英美国家英语文学的情况,不仅利于开阔视野,更有利于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和促进人类共同发展。学习借鉴如何提高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1]徐在中.极限快乐与危险游戏[J].外国文学动态,2010,05.

[2]刘云秋.蒂姆·温顿访谈录[J].当代外语研究,2013,02.

[3]黄源深,彭青龙.澳大利亚文学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01.

猜你喜欢
伊娃派克呼吸
走来走去的树
自从有了赵肉肉
派克·企业家俱乐部暨新品品鉴会
丝绸去哪儿了
速写本里的记忆密码
速写本里的“记忆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