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课程现状分析

2014-07-23 19:34李婧车帅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4年6期
关键词: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模式

李婧 车帅

【摘要】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开辟了与传统教育技术截然不同的新局面。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仅是技术方面的突破,更是对教育观念的深层次冲击。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意义重大。

【关键词】网络课程 教学模式 教学设计

一、对网络课程概念的深入认识

网络课程是教师、学习者、媒体教材和网络学习环境四方持续地相互作用的过程与内容的总和。它包括三个有机组成部分:既定教学目标、运用娴熟的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教学互动和自主学习过程所需要的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它应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课程定位、课程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环境设计、教学评价设计。

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课程实践的不断总结和完善,网络课程教学形式不断丰富,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归纳起来,被广泛采用的网络课程教学模式主要有:

1.文字+图片+表格模式;

2.文字+图片+表格+多媒体动画(多以Flash为主)模式;

3.文字+图片+表格+视频(流媒体、其他格式)模式;

4.文字+图片+表格+多媒体动画+教师的电子讲稿(PPT)模式。

网络课程使学习活动更加自主化、个性化,使教育的适应性得以大大加强。它充分体现了“网络”的特点,构建多媒体化的自主、协作学习情境,能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开放性。

二、网络课程教育中需要面对的问题

网络课程并不是百分百的完美,在高校所运用网络课程进行教学活动时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从应用层面讲主要有:学生对网络课程的资源认识少;学生不能较好地运用网络课程;把开设“网络课堂”作为目的,而不是辅助传统教学的工具和手段;学生不能理解运用网络课程教学的目的,不积极主动地运用网络课程平台进行学习等。这些都是阻碍网络课程推广、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问题。但是网络课程的核心不仅仅是应用,教学设计尤其是教学内容才是网络课程的重中之重。只有内容上的完善才能确保应用上的效果,否则就是先天不足。在这个层面上,部分高校仍然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缺乏教学、学习环境设计;自主学习资源不足;缺少指导学习的系统;缺乏教学活动设计;缺少评价与反馈。

三、网络课程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网络课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概念模糊、认识简单是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网络课程不是课堂课程的移植与克隆。课堂课程和网络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它们是不同层面的事情;网络课程教学相比传统教学方式的最明显的特点是创新教学方式,能够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思想,有效改变传统教学以老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记和背的教学模式;网络课件不是网络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全部。网络课件是应用于网络环境的课件。而网络课程首先要体现课程的属性,它应包含课程的一切特征。它一定要体现“网络”的属性。网络课程是以互联网或局域网为载体,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实现课堂的所有功能,并能使传统课堂教学课程延伸到课堂之外,扩大课堂教学影响的时空界限与范围。网络课程比一般单一的多媒体课件更具有教学资源的开放性、共享性,知识和信息传输的及时性、灵活性,教学过程中的多元交互性优势。如果这些优势不能得到较好的体现,其应有的功能没有得到正常发挥,课程改革就没有完成其历史使命;网络课程需要更多地利用多媒体和流媒体等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表现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活动,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综合,从而节省教学资源。它与课件一样需要对课程内容、媒体和表现形式进行设计,但不同的是它包含稳定的静态内容和可变换的动态教学内容,并利用网络平台功能创设教学活动环境,保障学习者能够借助网络的便利性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性能力,学习相关课程。

四、如何完善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为改善网络课程的质量、提高教学效率,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总的原则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在保证网络课程的教育性、符合教育规律、方便学习者学习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网络的特点,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发挥网络技术的教育潜能。在分析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基础上,对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进行整体设计,为网络课程的脚本设计和制作打好基础。

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课件和网络课程开发制作要系统化,规划设计开发工作环节以及网络课程各个模块的功能定位;设计制作完成的网络课程要有验收、反馈、试用环节,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并进行及时修改完善。设计制作的课件和网络课程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才能成为对学生适用、好用和爱用的学习资源,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准确定位课件或课程,依托课程大纲或设定的教学要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明确。注重运用教学策略与技巧,通过静态内容的构成,如设问、实例、案例等动态教学活动来启发学习者思考,激发学习动机;提高网络课程的可视性和接触率。设置有明确的导航和查询检索系统,使学习者能简便地调整所学内容。这就不仅要求栏目设置清晰、醒目,增强菜单功能,注意运用下拉菜单节省页面空间以突出教学内容等,还要求提高链接的准确性,简化操作程序,使页面切换、栏目跳转自如、内容进入、退出可控性强,以便于提高学习效果;将网络课程资源动态化。大多数高校在网络课程建设中过分强调以学科教学为中心,许多资源就是简单的“电子教科书”,将教科书的内容简单地直接加以扫描或录入,缺乏知识的组织和再组织,不利于学习者的知识建构。也有以单元或知识点编制的网络课件。这种网络教学资源的组织方式,虽然有利于知识点或单元的学习,不一定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从知识管理的视角看,应建立动态的、有生命力的知识流动系统,以注意力流引导信息流、知识流,从而带动资源动态化,让每一个资源应用者成为信息、知识和教育资源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李艳,Kim E.Dooley,James R. Lindner.美国优质网络课程的案例介绍 [J].远程教育,2001,1(202):91.

[2]周红春,熊玉珍.精品网络课程的教学策略设计 [J].高等理科教育,2005,(3).

[3]纪永毅,黄建军.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实践探索 [J].电化教育研究,2004,(5).

本文系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项目。

猜你喜欢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虚拟化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课程设计中学习动力培养策略研究
高校思政课网络教育阵地开辟的探索与研究
浅析混合学习模式下的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