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补课热潮看我国尚未完善的教育改革

2014-07-23 15:41牟红代伟王琦谢春茂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4年6期
关键词:教育改革

牟红+代伟+王琦+谢春茂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名目繁多的各类课外辅导应运而生,补课热潮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有其积极意义。但我们也应看到补课热潮背后存在的隐忧,对他保持足够的冷静,进而思索如何逐步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升学制度,推进新课改,实现学校教育和课外辅导双赢,毕竟教育是“百年大计”。

【关键词】补课热潮 隐忧 教育改革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的社会,人才的发展对于国家的发展尤为重要。对于人才的培养,社会、学校、家庭都起着显著的作用。父母为孩子倾尽心血,希望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于是想尽办法开发孩子的智力、拓宽他们的眼界、增长他们的见识,家长所做的一切都是以孩子的发展为中心,让他们参加培训班,给他们请家教。家长的这些举动,使得各种补习班应运而生,成为“补习”的主要来源。由于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成为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都能理解。为了让孩子进入重点学校接受优质的教育,家长绞尽脑汁,“补课”成为了家长的首选。在这背后,则是分数决定一切,分数仍是进入高层次教育的决定性指标。只要“一考定乾坤”的前提不变,学生和家长就不可能轻松起来,只要他们有压力在,补课班就会永远继续下去。

一、补课盛行的一般原因

补课现象在我们大多家长看来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如今它已经成为一种风靡的时尚。在城镇学习的学生几乎都参加过补习班或者请过家教,当今社会补课热潮盛行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家庭因素

(1)很多家长在学生时期没有好好学习,工作后感到力不从心,于是把这问题的原因归结于没有受到良好教育,因此盘算着,孩子不能再吃没文化的亏,应该给孩子报个补习班,请个家教,使他们学更多知识。

(2)家长之间或多或少都存在攀比心理。但凡事业小有成就的家长,除了聊事业,更多的是聊孩子的学习,聊孩子有多优秀、成绩有多好,周而复始,这种聊天就更具有炫耀的成分。因此,一些家长为了达到吹嘘的目的,就会给孩子施加压力,让他们去补习。

(3)家长的跟风心理。很多家长不会教或者怕教不好孩子,又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当看到别的小孩去补习,就会产生跟风的心理,于是让自己的孩子也去补习。

(4)家长忙于工作,没时间管孩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家长对家教产生了依赖心理,他们认为,如果把孩子托付给培训班,培训班的老师既能督促孩子的学习,又能帮孩子查漏补缺,完全就是一举两得的事。因此,家长的这种懒惰心理又进一步推动了培训班的发展。

(5)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很多孩子已经非常优秀了,但是家长却不满足现状,他们希望孩子能有更好的发展,能去更好的学校,毕业之后能找更好的工作。于是,让孩子在掌握书本内容的基础上,还要让他们学习更深,更超前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不是靠学生自己就能完成,必须借助外部力量,因此培训机构、家教又成为了家长的首选。

2.社会因素

(1)学生受教育的不均衡。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的教育资源不能满足所有学生这一现实问题,导致受教育者进入不同的学校后,受到的教育存在极大差异,有好有坏。为了改善或者缩小这种差异,大多数家长为了能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就让学生参加补习班。

(2)升学压力。应试教育的旧习还未除去,高等院校选择学生的标准还是一纸成绩单,这给众多重点初高中造成了极大的升学压力,学校不得抓紧休息时间给学生查漏补缺,让学生在周末或者寒暑假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班。

(3)新课标的宗旨没有很好贯穿下去,没有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落实。很多老师是想秉承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希望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独立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解决问题。但初试新课改,总觉得没有以前的教学方式见效快。于是,一段时间后,表面看进行了课改,实际上换汤不换药,还是一味地继续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对于学生这种不伦不类的课改,学习起来更为吃力,不得不让他们另辟蹊径。

总之,众多因素导致了家教、培训机构的迅速蔓延,这一现象不可否认的是人们对追求高分高能的热衷,但与此同时,它也反应了另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中国的教育改革还没能很好落实,旧的应试教育没有完全根除。

二、补课盛行的实质原因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说到底,新课改是为了彻底改变应试教育对人的全面性发展的不良影响,实现素质教育。国家考虑到当前中小学课业过重的现状而下达了“减负”的文件。然而,学校减负了,课外补习又加上了。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教育改革没有完全落实。

实际上,只要学校选择学生的标准还是一纸成绩单,应聘单位选择员工的方式就是看文凭,中国应试教育的现状就没法改变,因为学校不会通过其他方式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好中差,他们只看中最终的成绩,他们要的不是过程而是结果。对于用人单位,他们挑选员工时,首先就是筛简历,一轮下来,学历低的应聘者就被淘汰出局,剩下来的,才是有机会接受考核的人。对于这些不公平对待,我们能做的,就只有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历。

三、推进我国教育改革的举措

纵观我国教育领域的改革历史,可以追溯到1949年,经过60多年的推陈出新,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较为完善和快速的发展。如今,我国正处于教育改革的持续发展时期,国家颁布的教育改革纲要也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教育改革之事刻不容缓,它关系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对此,就继续推进教育改革有几点看法。endprint

1.平衡各地区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

优秀的教学者、丰富的教学资源,不能只集中在某些发达地区或者某几所重点院校,这会造成学习者受教育的严重不平衡性,就像各地区的贫富差距一样,只会越拉越大。为此,国家应该继续大力发展落后地区的教育,鼓励更多的优秀教育志愿者去落后地区支教。当今社会,是知识的社会,也是网络的社会,学习的方式不单单局限于学校学习,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在网络上进行学习,但前提是,优质的教学资源能够在网上得到共享,所以应积极推进优质课程资源网络共享。

2.逐步改变评价学生的标准,改变高等院校招收学生的方式

评价学生的标准,不能仅仅局限于他们的成绩,更应该看中他们各方面的能力,素质教育不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吗?因此,综合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才是合理的判断方式。为此,高等院校招收学生时,也应该全方位考虑学生的能力,这样择优选择学生,一方面,便于老师因材施教;另一方面,也更利于学生们自身的发展。

3.减少对学校的综合评价,降低对文凭的重视度

大家或许会有这种心理,认为对某所学校热衷的人越多,说明这个学校越好。因此,好的学校每年都是僧多粥少,差一点的学校又总是招不够学生,学生的分布很不均匀,周而复始,这种恶性循环也就愈演愈烈。

社会对学校的关注度、对学生文凭的认可度,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学校的选择,很多学生削尖脑袋想挤身“好的学校”,其实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名牌学校、热门专业就业就更好,仅此而已。这一现象,带来了众多负面影响。比如,某些学校人满为患,而另一些学校又招不够学生;有些人会因为自己是重点院校毕业的,总是表现得很有优越感,又看不起其他学校的学生,做起事来手高眼低,总感觉自己是名校毕业的,就应该找一个稳定高收入的工作,殊不知,他们就是高分低能的典范。

4.给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开阔他们的眼界

如果孩子能从小就对社会生活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那么他们会更加清楚地明白他们为什么要学习,他们需要学习什么。因为,如果学校能够多开展一些课外实践课,如带学生参观科技馆、植物园、加工厂,让学生体验保洁人员的工作,让学生接触真实的社会、了解社会,或许他们会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也能找到自习想要学习的方向,这就好比是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去自主学习。而这样做的结果,比给他们灌输学习的目的、方法要容易的多。

四、结束语

通过补课热潮,我们回过头来冷静思考我国尚未完善的教育改革,我们发现在这个急剧变化的社会中,学习应该是“基于每个个人自身的意愿而进行的活动”,是“由自己根据需要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手段和方法开展的,是持续一生的”。21世纪的生存概念是终身学习。因此,教育改革,应本着清除有碍恢复教育“本真”的污浊,剪掉有扰回归教育“本然”的羁绊,让教育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冯云霞.关于家教盛行与影响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11).

[2]王建军.家教和学校教育:走不出的恶性循环[J].基础教育研究,2005,(10).

[3]联合国教课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发展委员会.学生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28.

基金项目:四川省南充市社科规划项目;项目编号:471159。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改革
浅谈高中生物的教育教学改革
国内移动语言学习与大学英语教学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PBL教学法在血液内科教学中的应用
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省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
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省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试论初中语文课堂改革
针对市场需求高校动漫专业教育该如何变革
浅谈“EEPO有效教育方式”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