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感觉”走

2014-07-24 20:00朱元元赵久军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直觉答题试卷

朱元元 赵久军

每到中考结束,学生都会感觉到数学试题“难”,凭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难”的原因可能有这么几个:(1)时间不够用。知识准备不充分,答题不流畅,时间不够用,就说是试卷难。(2)策略失误。学生在答题时,没有做到先易后难,以至于后面有的题目没来得及做,于是说试卷难。(3)心理调整不到位。中考试卷本来就有难题,学生应该有心理准备,但平时训练不到位,缺失了自信心,影响了答题的质量,于是就说试卷难。(4)解题方法缺失。

细想下来,做试卷,时间消耗最多的就是在审题上。读题后,如何迅速找准思维点,是解题的关键,也是能否节省时间的关键。其实,有时在解题时,跟着感觉走一走,也能很快地找到问题解决的切入点。

数学中跟着感觉走,就是所谓的“凭直觉”,而实际生活中,直觉是经常用到的。布鲁纳认为直觉就是一种直接的、非渐进的、以视觉形象为思维媒介的、对问题的飞跃式的直接把握和解决。因而,这种思维方式在操作上是内隐的,表现上是顿悟的,常常能迸发出新异的思维成果,带有创新性,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重要思维方式。数学最初的概念都是基于直觉,在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些重大发现,如牛顿发明微积分,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高斯对代数学基本定理的证明,等等,无一不是直觉思维的杰作。数学问题的解决有时需要跟着感觉走。

从答案看,k1的求法自不必说,但k2的求法在新课标对演绎推理降低“难度”的前提下,出现通过添两条辅助线构造常见图形来求解的情况,对学生来讲,要求有点高了。下面,笔者从直觉思维的角度,就求解来谈一下与命题人不同的思路。

凭感觉:求k2的关键是求点D的横坐标n,这时,我们不妨依图2作y轴的垂线DN,则可知DN=n,ON=2。

于是,我们从图中可提取出两个相似的常见图形(图3和图4),作为教师和学生对于两个图形及其所蕴含的知识点应该是很熟悉的。

当然,从直觉思维的角度来看,我们还有另一种解法:由于AB与DB垂直,如果学生能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不难由y=2x+2直接得到直线BD的解析式,这对于求点E的坐标来得就更快了。从中考阅卷反馈的信息看,有学生是这样做的。

【分析第(2)问】

凭感觉:由提取出的图3,我们知道,∠OBE=∠ACE(如图6),理论上,点B和点C应该是对应顶点,但由题目中要说明△BDF∽△ACE,可知点B与点A对应,是不是题目错了呢?是不是只要给个“不存在”的结论就能得分呢?从阅卷情况看,还真有学生直接写了个“不存在”。当然,这时是我们的感觉错了。

经验丰富的学生也由这个“感觉”发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是否存在点F,要先证明∠OBD是否等于∠CAE。如果等于,自然就存在,再去求点F(这样就不走弯路了);如果不等,则自然不存在。有了上述思路的学生当然得到了理想的满分,不过从参加阅卷的教师反馈的信息来看,仍有许多学生忽视了证明“∠OBD=∠CAE”这一点,而直接用对应边成比例求解了。虽然结果也对了,但还是不能得到满分。

由这一问的分析可知,在看到直觉思维在解题方面的重要性的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直觉思维的两面性,即直觉思维的结论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还需要经过我们的论证。

直觉思维运用于一些诸如选择题、填空题等小分值问题时,也常会使分数来得易如反掌。

面对如此标准的图形,学生“凭直觉”也能猜出答案是多少,而无需怀疑自己。理由是:求角的度数,但题目中没有给出任一角的度数,这只能说明所求的这个角所在图形是特殊的,诸如正多边形、等腰直角三角形、长方形等,而此题中的∠DEC是△DEC的一个内角,那么,这个三角形要么是等边三角形,要么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因为规范的试卷的图形是标准的,所以学生自然想到∠DEC是等边△DEC的一个内角,即为60°。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通过对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的结构特征、数据特征、图形特征等方面观察和分析后,启动直觉思维,进行合情的推理,是可以快速而有效地解决问题的。

直觉思维不仅只存在于数学学科中,同样也存在于其他学科中。在物理学中,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摒弃了经典物理学的观点,靠直觉思维的帮助,大胆地提出了“量子论”的假说;1934年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完成了“介子学说”的论文,当时也没有进行系统的论证,而是靠直觉思维的导引而产生的一种“假想”。纵观近现代化学发展史,许多重要的发现都是建立在直觉思维的基础之上的,如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排出的元素周期表,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的原子模型,还有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等等。因此,爱因斯坦认为,在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中,“真正可贵的是直觉思维”。

当然,我们同时也要认识到,在没有经过严格的推理论证和计算之前,就能够对问题作出判断,得出结论或者预见解题途径,这并不是主观臆断,而是以对学科知识的深刻理解为基础,以对事物的敏锐观察为前提的。教师应在教学中多关注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它是创新型人才的必备素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朐山中学;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教育局教科室)

每到中考结束,学生都会感觉到数学试题“难”,凭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难”的原因可能有这么几个:(1)时间不够用。知识准备不充分,答题不流畅,时间不够用,就说是试卷难。(2)策略失误。学生在答题时,没有做到先易后难,以至于后面有的题目没来得及做,于是说试卷难。(3)心理调整不到位。中考试卷本来就有难题,学生应该有心理准备,但平时训练不到位,缺失了自信心,影响了答题的质量,于是就说试卷难。(4)解题方法缺失。

细想下来,做试卷,时间消耗最多的就是在审题上。读题后,如何迅速找准思维点,是解题的关键,也是能否节省时间的关键。其实,有时在解题时,跟着感觉走一走,也能很快地找到问题解决的切入点。

数学中跟着感觉走,就是所谓的“凭直觉”,而实际生活中,直觉是经常用到的。布鲁纳认为直觉就是一种直接的、非渐进的、以视觉形象为思维媒介的、对问题的飞跃式的直接把握和解决。因而,这种思维方式在操作上是内隐的,表现上是顿悟的,常常能迸发出新异的思维成果,带有创新性,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重要思维方式。数学最初的概念都是基于直觉,在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些重大发现,如牛顿发明微积分,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高斯对代数学基本定理的证明,等等,无一不是直觉思维的杰作。数学问题的解决有时需要跟着感觉走。

从答案看,k1的求法自不必说,但k2的求法在新课标对演绎推理降低“难度”的前提下,出现通过添两条辅助线构造常见图形来求解的情况,对学生来讲,要求有点高了。下面,笔者从直觉思维的角度,就求解来谈一下与命题人不同的思路。

凭感觉:求k2的关键是求点D的横坐标n,这时,我们不妨依图2作y轴的垂线DN,则可知DN=n,ON=2。

于是,我们从图中可提取出两个相似的常见图形(图3和图4),作为教师和学生对于两个图形及其所蕴含的知识点应该是很熟悉的。

当然,从直觉思维的角度来看,我们还有另一种解法:由于AB与DB垂直,如果学生能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不难由y=2x+2直接得到直线BD的解析式,这对于求点E的坐标来得就更快了。从中考阅卷反馈的信息看,有学生是这样做的。

【分析第(2)问】

凭感觉:由提取出的图3,我们知道,∠OBE=∠ACE(如图6),理论上,点B和点C应该是对应顶点,但由题目中要说明△BDF∽△ACE,可知点B与点A对应,是不是题目错了呢?是不是只要给个“不存在”的结论就能得分呢?从阅卷情况看,还真有学生直接写了个“不存在”。当然,这时是我们的感觉错了。

经验丰富的学生也由这个“感觉”发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是否存在点F,要先证明∠OBD是否等于∠CAE。如果等于,自然就存在,再去求点F(这样就不走弯路了);如果不等,则自然不存在。有了上述思路的学生当然得到了理想的满分,不过从参加阅卷的教师反馈的信息来看,仍有许多学生忽视了证明“∠OBD=∠CAE”这一点,而直接用对应边成比例求解了。虽然结果也对了,但还是不能得到满分。

由这一问的分析可知,在看到直觉思维在解题方面的重要性的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直觉思维的两面性,即直觉思维的结论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还需要经过我们的论证。

直觉思维运用于一些诸如选择题、填空题等小分值问题时,也常会使分数来得易如反掌。

面对如此标准的图形,学生“凭直觉”也能猜出答案是多少,而无需怀疑自己。理由是:求角的度数,但题目中没有给出任一角的度数,这只能说明所求的这个角所在图形是特殊的,诸如正多边形、等腰直角三角形、长方形等,而此题中的∠DEC是△DEC的一个内角,那么,这个三角形要么是等边三角形,要么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因为规范的试卷的图形是标准的,所以学生自然想到∠DEC是等边△DEC的一个内角,即为60°。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通过对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的结构特征、数据特征、图形特征等方面观察和分析后,启动直觉思维,进行合情的推理,是可以快速而有效地解决问题的。

直觉思维不仅只存在于数学学科中,同样也存在于其他学科中。在物理学中,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摒弃了经典物理学的观点,靠直觉思维的帮助,大胆地提出了“量子论”的假说;1934年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完成了“介子学说”的论文,当时也没有进行系统的论证,而是靠直觉思维的导引而产生的一种“假想”。纵观近现代化学发展史,许多重要的发现都是建立在直觉思维的基础之上的,如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排出的元素周期表,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的原子模型,还有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等等。因此,爱因斯坦认为,在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中,“真正可贵的是直觉思维”。

当然,我们同时也要认识到,在没有经过严格的推理论证和计算之前,就能够对问题作出判断,得出结论或者预见解题途径,这并不是主观臆断,而是以对学科知识的深刻理解为基础,以对事物的敏锐观察为前提的。教师应在教学中多关注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它是创新型人才的必备素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朐山中学;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教育局教科室)

每到中考结束,学生都会感觉到数学试题“难”,凭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难”的原因可能有这么几个:(1)时间不够用。知识准备不充分,答题不流畅,时间不够用,就说是试卷难。(2)策略失误。学生在答题时,没有做到先易后难,以至于后面有的题目没来得及做,于是说试卷难。(3)心理调整不到位。中考试卷本来就有难题,学生应该有心理准备,但平时训练不到位,缺失了自信心,影响了答题的质量,于是就说试卷难。(4)解题方法缺失。

细想下来,做试卷,时间消耗最多的就是在审题上。读题后,如何迅速找准思维点,是解题的关键,也是能否节省时间的关键。其实,有时在解题时,跟着感觉走一走,也能很快地找到问题解决的切入点。

数学中跟着感觉走,就是所谓的“凭直觉”,而实际生活中,直觉是经常用到的。布鲁纳认为直觉就是一种直接的、非渐进的、以视觉形象为思维媒介的、对问题的飞跃式的直接把握和解决。因而,这种思维方式在操作上是内隐的,表现上是顿悟的,常常能迸发出新异的思维成果,带有创新性,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重要思维方式。数学最初的概念都是基于直觉,在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些重大发现,如牛顿发明微积分,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高斯对代数学基本定理的证明,等等,无一不是直觉思维的杰作。数学问题的解决有时需要跟着感觉走。

从答案看,k1的求法自不必说,但k2的求法在新课标对演绎推理降低“难度”的前提下,出现通过添两条辅助线构造常见图形来求解的情况,对学生来讲,要求有点高了。下面,笔者从直觉思维的角度,就求解来谈一下与命题人不同的思路。

凭感觉:求k2的关键是求点D的横坐标n,这时,我们不妨依图2作y轴的垂线DN,则可知DN=n,ON=2。

于是,我们从图中可提取出两个相似的常见图形(图3和图4),作为教师和学生对于两个图形及其所蕴含的知识点应该是很熟悉的。

当然,从直觉思维的角度来看,我们还有另一种解法:由于AB与DB垂直,如果学生能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不难由y=2x+2直接得到直线BD的解析式,这对于求点E的坐标来得就更快了。从中考阅卷反馈的信息看,有学生是这样做的。

【分析第(2)问】

凭感觉:由提取出的图3,我们知道,∠OBE=∠ACE(如图6),理论上,点B和点C应该是对应顶点,但由题目中要说明△BDF∽△ACE,可知点B与点A对应,是不是题目错了呢?是不是只要给个“不存在”的结论就能得分呢?从阅卷情况看,还真有学生直接写了个“不存在”。当然,这时是我们的感觉错了。

经验丰富的学生也由这个“感觉”发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是否存在点F,要先证明∠OBD是否等于∠CAE。如果等于,自然就存在,再去求点F(这样就不走弯路了);如果不等,则自然不存在。有了上述思路的学生当然得到了理想的满分,不过从参加阅卷的教师反馈的信息来看,仍有许多学生忽视了证明“∠OBD=∠CAE”这一点,而直接用对应边成比例求解了。虽然结果也对了,但还是不能得到满分。

由这一问的分析可知,在看到直觉思维在解题方面的重要性的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直觉思维的两面性,即直觉思维的结论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还需要经过我们的论证。

直觉思维运用于一些诸如选择题、填空题等小分值问题时,也常会使分数来得易如反掌。

面对如此标准的图形,学生“凭直觉”也能猜出答案是多少,而无需怀疑自己。理由是:求角的度数,但题目中没有给出任一角的度数,这只能说明所求的这个角所在图形是特殊的,诸如正多边形、等腰直角三角形、长方形等,而此题中的∠DEC是△DEC的一个内角,那么,这个三角形要么是等边三角形,要么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因为规范的试卷的图形是标准的,所以学生自然想到∠DEC是等边△DEC的一个内角,即为60°。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通过对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的结构特征、数据特征、图形特征等方面观察和分析后,启动直觉思维,进行合情的推理,是可以快速而有效地解决问题的。

直觉思维不仅只存在于数学学科中,同样也存在于其他学科中。在物理学中,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摒弃了经典物理学的观点,靠直觉思维的帮助,大胆地提出了“量子论”的假说;1934年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完成了“介子学说”的论文,当时也没有进行系统的论证,而是靠直觉思维的导引而产生的一种“假想”。纵观近现代化学发展史,许多重要的发现都是建立在直觉思维的基础之上的,如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排出的元素周期表,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的原子模型,还有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等等。因此,爱因斯坦认为,在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中,“真正可贵的是直觉思维”。

当然,我们同时也要认识到,在没有经过严格的推理论证和计算之前,就能够对问题作出判断,得出结论或者预见解题途径,这并不是主观臆断,而是以对学科知识的深刻理解为基础,以对事物的敏锐观察为前提的。教师应在教学中多关注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它是创新型人才的必备素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朐山中学;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教育局教科室)

猜你喜欢
直觉答题试卷
巧用“直觉”解数学题
你的直觉靠谱么?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Module 1 Europe
昆虫料理,你敢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