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科学尝试”中主动发展

2014-07-24 20:02王俊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尝试区域结构

王俊

我校创办于2000年8月,学校创办之初,就确立了“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原点,深化课程改革、推进教育创新、打造实验品牌”的发展思路。那么,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出发点在哪里呢?

我们认为,传统陈旧的课堂教学,其弊端主要在于:课堂教学目标含糊不清;教学内容肤浅零散,没有关注学科知识本质,学生的学科思想、思维方式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课堂教学的价值被严重窄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点拨指导作用、价值导向功能被弱化;学生的主体学习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教学的品质和效益低下,耗时多、能效差、获益少,学生学得沉重,教师教得痛苦。

针对这样的教学现状,我们提出了以“科学”和“尝试”为两翼、让课堂腾飞的课改思路。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系统科学原理、现代认知心理学原理、课堂教学基本原理指导下,审视课堂教学“教(学)什么”“教(学)到何种程度”“怎么教(学)”“教(学)得怎样”等基本问题,研究“教材”“学生”“教师”等课堂教学基本要素。体现教材的“案例”功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结构尝试”教学法体系。

“结构尝试”教学的核心内容分为两个方面。

⒈以“结构”为载体,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工具。

“结构”指“知识内容结构”和“方法程序结构”两类结构。

(1)知识内容结构指学科基本概念、原理、法则等概念性知识及其内在逻辑联系。学习掌握概念性知识,就是要抓住概念性知识的本质属性或关键特征,即对概念性知识的学习上升到概括化水平,在此基础上,揭示概念性知识内在的逻辑联系,即对概念性知识的学习上升到结构化的水平。学生对概念性知识的学习上升到概括化和结构化水平,就实现了深度学习,就能有效地掌握某一类知识,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现以初中区域地理知识结构《认识区域》(如下图所示)为例,作一简要说明。

《认识区域》知识树,是对初中区域地理知识内容的抽象概括,并以树形的纲要信号进行直观呈现。该知识树揭示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概念、思想方法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从图中可看出,学习区域地理应该研究该区域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区域发展”和“地理思维”(思想方法)。而要掌握每一要素又必须揭示出每一要素的关键特征,如学习“区域位置”应该从该区域所处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邻位置”四个方面去把握其关键特征。因此,学习掌握区域地理的知识内容结构,应尽可能抓住每一知识概念的关键特征,并揭示各概念的相互联系,使知识概念在纵向上不断分化、横向上综合贯通。要有效把握区域地理的基本结构,还必须理解掌握好学习研究区域地理的思想方法,即在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人地关系为线索,以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运用“一分为二”“因地制宜”“系统方法”等辩证思想和系统思想,以及区域分析与综合法、地理比较法,并充分利用地图,对区域地理要素、区域地理特征、区域发展方向等内容进行分析,使学生在学习区域地理基本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研究区域地理的思想方法,从而真正掌握区域地理的基本结构。学生掌握了区域地理的基本结构,就能有效地、自主地学习区域地理。

(2)方法程序结构指以知识内容结构为基础的渗透学科思想方法的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操作步骤。学习掌握方法程序结构,就是要在掌握知识内容结构的基础上,抓住学科思想方法的本质属性或关键特征,揭示概括出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操作步骤。

如在阅读初中地理《世界等温线水平分布图》这一内容时,在明确“等温线”和“等温线分布图”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阅读等温线水平分布图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可概括为“抓要点、找规律、析原因”这样三个关键步骤。“抓要点”就是要抓住等温线水平分布“趋势”、等温线“弯曲”“疏密”状况、气温分布“极值”等要点,“找规律”就是从抓住的要点出发,归纳出气温水平分布的规律,“析原因”就是从影响气候的因素出发,分析气温水平分布规律形成的主要原因。学生掌握了学科的知识内容结构和方法程序结构,就掌握了学习某一类知识、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也就掌握了主动学习的工具。

2.以尝试为主线,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学生尝试学习的过程,可用如下简图示意,其特点可概括为“三段五环节、四步一核心”。

“三段”就是指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内学习和课后复习这三个不同的学习阶段。课前,学生用绘制“知识树”或纲要信号等形式整体感知教材内容,运用“自学自检”反馈检测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课内学习,教师认真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学生展示、师生共同点评,努力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某一类知识、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并及时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测反馈。课后复习,要求学生课后对学习内容作进一步的整理,重点是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回归知识结构。

“五环节”是指课内学习中,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转化过程的主要环节:(1)感情调节,明确目标(简称“定目标”)。(2)知识为例,探寻方法(简称“找方法”),就是以典型知识为例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寻归纳出“某一类知识的关键特征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操作步骤”。(3)变式训练,感悟验证(简称“悟方法”),就是利用变化的概念例证或规则例证进行练习,使学生在不断变化的例子中进一步感悟、学习某一类知识的本质属性或关键特征,通过量的变化实现质的飞跃。(4)当堂训练,独立应用(简称“用方法”),就是以适量习题为试题,当堂检测,独立应用。(5)整合提高,布置作业(简称“连方法”)。引导学生做好课堂小结。一方面,进一步小结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即学习某一类知识和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或方法;另一方面,将本节学习内容嫁接到上位系统——更大的学科“知识树”上,回归系统,进行内容联网,进行整合、拓展、提高。

“四步”是指在“找、悟、用”三个基本环节中,通过“自学自检、互帮互学、展示点评、归纳小结”四个步骤来实现教学目标。

“一核心”是指四个基本步骤中体现出的“尝试学习”这一核心思想。

课改的关键在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结构尝试”教学法体系是如何得到教师认同、理解并自觉实践的呢?又是怎样演变成一种教学文化的呢?概括起来,就是“文化引领”“理论学习”“活动推进”“机制激励”。

文化引领:我校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精心一志,努力上进”“追求卓越,精进不止”的教育信念,引领着学校的课改一路向前,从不懈怠。理论学习:围绕“结构尝试”教学法的实践,学校建立了教育理论学习与研修制度,先后下发了30余本教育教学理论著作,为教师征订多种教育教学类期刊,并举办多种形式的读书报告会,努力提升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活动推进:一是健全教研组、年级组常规教研活动制度,在听课、评课、专题研究等教研活动中推广应用“结构尝试”教学;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竞赛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理解力和实践智慧。现在我校的课改推进有四项常规活动,一是每周一下午3、4两节课的年级组教学观摩,打破学科界限,不同学科教师共研一课;二是每学期一次的校级会课制度;三是每学期一次的“课改推进月”活动,开展教案设计、说课、说教材、上课等各项专业技能评比,全方位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四是每学期一次的教育共同体(教研联盟)会课制度。机制激励:健全各类激励制度,用学术管理、文化管理逐步替代日常事务管理,把学校的课改工作放到中心位置上来。

“结构尝试”教学法的实施,经历了从实践探索到普遍应用,从骨干引领到全员跟进,从模式建构到文化浸润的发展阶段。现在,“结构尝试”教学已经成为宜兴实验中学最日常的课堂教学生态,成为促进师生发展、推动教育创新、打造实验品牌的一股最强动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尝试区域结构
分割区域
再试试看
擦桌子
再试试看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区域发展篇
物质结构规律归纳
尝试
半包围结构
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