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

2014-07-28 09:05范晓华
吉林画报·教育百家 2014年5期
关键词:烈士陵园白求恩

范晓华

做好档案工作,是对历史负责、为未来着想的需要。“没有历史就没有现在,不知历史则不明未来”。档案工作正因为具有“存真求实、鉴往知来”的独特功能,才成为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档案作为党和政府、各行各业工作和生产活动的原始记录,不仅是历史的宝库、社会的回忆,而且也是经历的记载、经验的积累,对于我们回顾历史、总结历史,指导当前、指导未来,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下面,我将从史料档案角度诠释我们对白求恩的缅怀与祭奠。

诺尔曼·白求恩,这位享誉整个世界的伟大的国际主义、共产主义、革命人道主义战士,著名的胸外科专家,为了支援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在晋察冀抗日前线,他以精湛的医术、严谨的作风、满腔的热忱,救治了大批的八路军伤员和当地患病群众。后因在为伤员做手术时不慎划破手指,感染丹毒,以身殉职,长眠在华夏大地。60多年来,白求恩的动人事迹和伟大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之魂的一个组成部分,受到了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热情讴歌和广泛传诵。

为了永远纪念白求恩,中国人民为他修建了陵墓和相关的纪念设施,白求恩的遗骨现安葬于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一、白求恩墓迁建背景及经过

1、白求恩逝世前后

1939年10月28日,河北涞源摩天岭前线的战斗正在激烈地进行着。距前线只有3.5公里的孙家庄村边的一座破庙里,白求恩和医疗队员们正在为伤员紧张地施行手术。初冬的寒风夹杂着雪花不时扑进这个简陋的手术室,人们的额头上却渗出点点汗珠。此时,日军正在向这里包围,情况十分危急。“糟糕!”白求恩皱起眉头轻轻叫了一声。手术刀划破了他的左手中指,鲜血流了出来。他把手指放在消毒液里浸泡一会儿,又继续工作。正是这次手术,正是这个微不足道的伤口,给白求恩留下了致命的隐患。4天后,白求恩在为一名颈部感染了丹毒的伤员进行手术时,病毒侵入了他的伤口。在随后的几天里,繁重的工作使他的病情进一步恶化,体温高达40℃,终因体力不支而昏倒,但他还是坚持留在前线。11月10日,直到战地指挥员亲自命令他转移,白求恩才躺在担架上,撤离了前线。他恋恋不舍地说:“我十二分惦念的是前方流血的战士,假使我还有一点支撑的力量,我一定要留在前方!”当担架到达河北唐县黄石口村时,白求恩预感到死神快要降临,坚持在这里住下,他要把生命的最后时刻留在自己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1939年11月12日凌晨5时20分,是一个值得中国人民永远纪念的时刻。诺尔曼·白求恩这位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卓越贡献的加拿大人永远地闭上了双眼,无限眷恋地离开了同他并肩作战的战友们,离开了令他极度牵挂的伤员们,离开了与他亲如一家的乡亲们……

11月17日下午,晋察冀边区党政机关、部队和驻地群众,举行了隆重的向白求恩遗体告别仪式。会场上的气氛庄严肃穆。白求恩的遗体安放在两张并在一起的大方桌上,身穿一套崭新的八路军灰布军装,胸部以下盖着洁白的被单。著名摄影家沙飞用照相机拍摄下了这庄严肃穆的场面。

2、悼念白求恩

白求恩牺牲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延安。1939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和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分别致电白求恩的家属,对白求恩的不幸逝世表示深切地哀悼和亲切地慰问。毛泽东亲笔题写了挽词:“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精神,学习他的牺牲精神、责任心与工作热忱”。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撰写了著名的《纪念白求恩》一文,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1940年1月5日下午,晋察冀边区军民在唐县军城南关的古阅兵场上,举行了10000余人参加的白求恩追悼大会。追悼大会上奏挽歌、行祭礼、献花圈;聂荣臻司令员宣读了祭文并介绍了白求恩的生平,并宣布将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改名为白求恩卫生学校、晋察冀军区后方医院改名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3、修建白求恩陵墓

1940年2月,为永久纪念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晋察冀军区决定在唐县军城南关的古阅兵场为白求恩修建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墓。经过4个月紧张的施工,白求恩陵墓于1940年6月落成。这是一座外观为球形的3层建筑,沿着台阶拾级而上,脚下是鹅卵石拼成的各种图案的甬道;门柱上用弧形钢筋架起了舒同写的“白求恩之墓”5个中文大字和与之相对应的英文,门柱两旁所镌挽联为:“精神长留国际,功德永垂中华。”左侧石碑镌刻着中共中央悼词;右侧石碑上镌刻着祭文。二门立柱上是两副对联,正面为“功勋永垂不朽,荣誉百世流芳”;背面为“医伤员确是医国手,救人民恪存救世心”。一块迎门的卧碑上刻着白求恩大夫的传略,简洁的文字记述了他伟大的一生。卧碑后面的假山上巍然屹立着白求恩全身汉白玉雕像,像高约2米,通体素白,一手下垂,一手抄在裤兜内,神态自若,潇洒飘逸,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墓座四周是铁链围成的栏杆,再往外是砖砌的八角形围墙。整个陵墓结构協调、庄严肃穆、雄伟壮观,既体现了西方建筑特色,又具有中国传统建筑之美。

1940年6月21日,晋察冀边区党政军民10000多人在此举行了白求恩墓落成典礼。聂荣臻司令员为白求恩汉白玉雕像揭幕,全场鞠躬致以最沉痛的哀悼。最后,全场高呼:“白求恩精神不死!”

4、白求恩墓迁墓经过

1941年秋,日军对晋察冀烈士陵园进行破坏,当地村民提前把白求恩汉白玉雕像转移到北侧城墙下,挖坑掩埋起来。敌人用枪对准地球模型进行扫射,留下斑斑弹迹,“白求恩之墓”5个大字被毁坏。1942年春,边区组织人力对陵园进行了修复。

1952年11月6日,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河北省民政厅通知将白求恩、柯棣华灵柩一同由唐县军城晋察冀烈士陵园迁葬到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1953年3月15日,唐县民政科负责人组织人力准备起出白求恩的棺木。次日清晨,唐县县政府在城南路口举行了送别仪式,几百名干部、群众肃穆地站在道路两旁,向白求恩、柯棣华等4位烈士默哀,三鞠躬。人们还按当地的风俗习惯,燃放了鞭炮,以告慰英灵路途平安。

5、白求恩墓迁至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及历次改建情况

1953年3月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内春光明媚,一派繁忙的景象。白求恩的灵柩被安葬在陵园喷水池西侧一大片圆形的空地上。空地中央建了一个灵台,上面竖立着一个十字架。灵台后面,靠南的是白求恩的墓,座西朝东,没有墓基,花岗岩的墓身,打破了前碑后墓的传统形式,墓后树汉白玉碑,碑上用中英文刻着他的名字和简要生平。白求恩墓的北边是柯棣华墓。在这个优美的陵园里,一片幽静之中,只能听见和风拂树的声音。在这片祥和、安宁的背后,却是生与死的抉择,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反抗与侵略的斗争。

1959年6月,周恩来总理来到石家庄视察。从井陉矿区返回后,周总理来到了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在参谒了白求恩墓和柯棣华墓之后,总理指出:白求恩墓体后的十字花砖墙图案与墓体风格不协调,应进行调整。经反复研究论证,受当时建筑材料所限,为力求风格一致、和谐统一,最终确定了改十字花砖墙为水刷石面砖墙的改造方案。是年9月,改造工程完毕。

1965年,为丰富白求恩墓的教育内涵,在墓体两侧修建了70.6米长的画廊,用图片的形式展示了白求恩的动人事迹。2004年6月,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建园50周年前夕,再次对白求恩画廊进行了改建,增加了新的图片资料,使其面貌焕然一新。

1970年7月,为丰富白求恩墓的纪念设施,在白求恩墓前广场中央,塑立了一尊白求恩全身雕像,材质为白水泥。塑像本体高3米,底座高1.73米,宽3.17米,用花岗岩砌成。底座正面铭刻:诺尔曼·白求恩。

1982年7月23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白求恩墓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9月,将原来砖砌的白求恩墓基和四周的混凝土护拦全部更换为花岗岩质地。

1988年9月,用汉白玉重塑白求恩雕像,底座正面增加了白求恩英文名字及生卒年月。

2004年6月,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建园50周年前夕,在原有基础上对白求恩墓进行了修缮,为墓底座上南北两侧的文字配上英文说明。

諾尔曼·白求恩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不仅在中、加两国家喻户晓,也越来越多的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敬仰。

档案已全面渗入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不仅以它的不可替代性在存真留迹,而且以它的独特作用在推动着事、影响着人。档案工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起着如此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所以我们档案工作者而应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满怀自豪地认真挑好这项重任。

猜你喜欢
烈士陵园白求恩
封二:English Corner·英语角
寻找爱国标志
抗战时期白求恩对中共统一战线的解读
遵义红军烈士陵园36年的守护者
语文阅读教学正方向:“教”“练”“考”统一——以《纪念白求恩》例
谒赵县六市庄烈士陵园
赵祖昌
白求恩:中国人熟悉的“陌生人”
英德革命烈士陵园
江苏公布首批56家国家级省级抗战纪念遗址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