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2014-07-29 06:22张璐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4年5期
关键词:英语教学语言文化

张璐

【摘要】文化教育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长期得不到重视,而课堂教学只局限于词汇、语法、听力等内容。通过学习西方文化,不仅可以更好地学习语言知识,符合新课程的需要,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需要制定相关的教育目标,配合适当的教学措施,并且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关键词】文化差异文化教育内容学生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04-01

一、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中学英语教育在不断地探索和改进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有一些弊端需要破除。其中,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加强相关的文化教育便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郭鸣凤《中小学英语教育的文化审视》一文将我国从1978年至2008年基础英语教育目的的制定和完善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1978—1990年)、第二阶段(1988—2000年)、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通过对上述三阶段英语教学的分析得出结论:“在文化全球化影响下,虽然基础英语教育目标根据时代和社会需要不断作出调整和提升,在实际的教学中,为着各级应试的需要,‘学生或教师只关注语言技能的训練,而淡化了包括汉语在内的中外文化教学,忽视了深层次的中外文化的熏陶,失去了语言与文化为特征的传统特色。”

由此可见,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中,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仍然有待加强。现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既强调了英语课程的工具特点,也明确了教育过程中的人文性,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往往只是偏重前者。另外,由于当前升学考试英语试卷也多侧重对学生词汇、语法、阅读、听力的测试,并无相关文化知识的考核,也导致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对文化知识的舍弃,片面强调词汇和语法。在这种双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目前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并不如人意。

然而无论是从理论上说,还是从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看,语言教育和文化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语言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和反映,同时承担着文化建设的任务。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征,不仅包含着自身民族的文化背景,同时也蕴藏着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从另一角度看,文化的发展也促进着语言的变化,一种新兴文化的诞生,必然有一定的语言与之配合。这种关系反映到目前的英语教学上,也就需要特定的文化教育。

二、文化教育的内容

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育,其中重要的一项便是具体文化知识的普及和传授。文化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ylor,1832—1917)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定义说:“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由此可知,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长期积累的各种知识的总称。我们在面对如此众多的陌生知识时,要想快速地掌握,一个重要的办法便是认清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之间的异同。相同方面如摇头表示否定,点头表示赞同,这种较为容易理解。重点是与本民族文化相异之处,应当深入辨析。笔者拟以下面几个方面为例,对这种不同予以说明。

1.问候语。路上偶遇熟人,按照中国人的日常习惯,通常会问:你吃过了吗?你去哪?这些问候语在中国人看来是很亲切的,表示对朋友的关心。但在西方国家,这些问候语却被理解为一种不够礼貌的言语,西方人常会以Good morning,Good evening或者Nice to meet you! 问候,或者以谈论天气来与对方交流。如It is a beautiful day,isnt it?

2.称谓语。中国人称自己的家人,一般严格按照辈分,显示对其尊重,而在西方国家,则可直呼其名。一些西方的习惯在中国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却是值得注意的地方,如小孩一般很少称呼自己的爷爷、奶奶为grandpa或 grandma,而是径直称名,这在他们看来是得体而亲切的。

3.客套语。 由于受到传统“满招损,谦受益”思想的影响,中国人与别人交往时,较为注意避免给人留下骄傲自大的印象。所以当别人对自己赞美时,通常会表现地很谦虚,如“我做得还不够”、“还是有待进一步提高”之类的话语。但是与中国人相反,西方人在听到别人的赞美时,往往会说Thank you!表示感谢。如果在西方使用中国的这些话语,在他们看来则是一种不诚实或虚伪的表现。

以上三点只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案例,事实上,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如宗教信仰、政治制度、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从关系上看,这些都是英语语言的内容,而英语则是这些文化的载体。学习相关文化,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英语语言的学习。

三、文化教育的方针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到,文化教育也是英语课堂教育的重要内容,那么在未来的中学英语教育过程中,应该实施什么样的方针和措施?我认为,主要有以下方面:

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传统的英语教育目标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在文化教育方面重视不够。所以新的教育目标,应当把文化教育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在另一文化环境中进行英语教学,注重在基础的语言学习中贯彻文化因素,以语言学习文化,在文化学习中促进语言的提高。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得学生不再单纯地注重词汇和语法,而是系统地提高对西方文化的全面认识。比如说,在考试中适量增加文化教育方面的内容,就能提高教师和学生在这方面的重视,达到提高交际能力的目的。

然后,文化教育还应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课堂学习的时候,教师适度增加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化知识的教学一定会激起青少年的学习热情。比如在《牛津初中英语》7B中,学生要了解有关动物的知识的时候,我就适时引入了一些和动物有关系的中英文又有差异的习语,像goose 本身是“鹅”,但是goose bumps是“鸡皮疙瘩”的意思。“It rains dogs and cats.”是倾盆大雨的意思。 还有些中西方文化中的类似的习语,如“live a dogs life”是指生活过的不如意,“as busy as a bee”意思是像蜜蜂一样忙碌。学生很感兴趣,学习效果显而易见。同时教师还能依托多媒体手段,比如播放与课文有关的视频歌曲电影片段,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异国文化,以此达到教学目的。

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个引导者,而学习的主体则是学生自己。因此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时间毕竟短暂,而文化的学习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足够时间的学习。故而除了上述课堂教学手段外,还要鼓励引导学生还应利用课后时间,阅读相关书籍,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以此配合课堂教育。比如,《牛津初中英语》7A中有介绍 “Halloween”(万圣节)的文章,学习本文后,我会让学生自己去搜集其他重要西方节日的信息,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还可以在课堂学习后提示相关知识的来源,如一些西方文学名著和经典电影等,为学生课余学习提供指引,让他们有意识地留心有关的文化习俗、文学艺术等知识。比如,《牛津初中英语》7A中有一篇文章“Alice in Wonderland”,节选自在西方耳熟能详的儿童读物《爱丽丝漫游仙境》。学过这篇文章后,我鼓励学生去课后阅读这篇英文故事的完整版,对于以后再遇到与此经典故事有关的信息的时候也能侃侃而谈。通过很多这样的方法,我们都能很好地进行英语文化教育。

总之,文化教育手段应是多种多样,具体的知识总是与特定的教学手段和情景相配合,教师在课堂上所采用的方法,也应灵活多样,从而更好地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小学英语教育的文化审视[J],郭凤明,《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第9期。

[2]原始文化[M],泰勒著,蔡江浓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梁志华、张丽君,《新课程研究》,2008年总第114期。

[4]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M],李信主编,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年第2版。

[5]中西文化比较概论[M],叶胜年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教育研究方法[M],杨小微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猜你喜欢
英语教学语言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英语教学中对任务的几点思考
Cultivation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in English teaching英语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谁远谁近?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