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的艺术瑰宝

2014-07-31 12:30李克亮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叶脉技艺叶片

李克亮

树叶画距今已有千年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演变、兴衰。它作为一种独特的绘画艺术,是以天然树叶为绘画载体,巧妙地利用树叶形态各异的外形和灵活多变的自然肌理进行构图,采用绘画技法,或将大自然的山水花鸟走兽,或将风土人情,或将内心情感书写绘画于叶面上,使人的情感和创作与多彩的画面和谐地呈现。自然美融会一体,营造出别具韵味、灵秀自然的艺术境地,给人们以艺术美和自然美的享受。

佛源传载千年经络

古代印度的僧人用柠榈科植物贝叶棕的叶子制成梵夹,来书写佛经,这就是今天大家熟知最早的经文——贝叶经。但贝叶因其叶面狭长而不便于记载有关佛教题材的画像,因此,僧人们便尝试用叶面更宽大的叶子来绘画。但是叶子表皮的腊质层及干后易脆的叶肉层使得自然界叶面宽大又能直接进行绘画或书写的叶子非常稀少。通过不断的摸索,僧人们找到了两种方法来制作能进行绘画和书写经文的叶子。一种方法使得叶子仍保持原貌,另一种方法则去除叶肉,留其经络。

中国关于树叶画最早的记载是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僧人智药三藏大师从天竺国(印度)带回菩提树,种植于广州王国寺(现光孝寺)。其叶似柔桑而大圆,“寺僧采之,浣濯去渣,除去叶肉,留有叶脉,用以画佛,持赠宾客”。这里记载的树叶画就是智药三藏大师采用的后一种方法制得。

作为传承千年的民间艺术,至今在中国和世界其它国家博物馆都馆藏有古代树叶画珍品。如中国民族文化宫图书馆存有少量“菩提叶脉经笺”和“佛像画页”;故宫博物院存有明清时代的菩提叶画珍品,其中有明代菩提叶画《庄严三宝图》22幅和乾隆皇帝手笔《御笔菩提叶笺心经并提句》(1768年);珍藏于五台山的菩提叶作《菩提十八罗汉叶画》为善绘道释人物的明代画家丁云鹏所绘,其所绘罗汉线条流畅,“丝发之间,而眉目间态毕现”,为佛教艺术珍品;中国佛教协会收藏的菩提叶画《苇渡江图》,画作笔墨生动,色泽古雅,其年代久远,版本珍贵,是中外现存最完整、艺术价值极高的宝贵遗产。

写译作画流芳百世

随着佛教在古代中国各地的传入兴起,树叶画这种只限于寺院的绘画艺术也随之在民间流传开来。人们认为树叶本身就具有灵性,常用诗或画在树叶中抒写胸怀、寄托情感,如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的《落叶送陈羽》:“落叶不更息,断蓬无复归”;隋朝孔绍安的《落叶》:“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因此,当树叶画流传开来之后,古代中国的书画家们包括普通民间百姓便开始利用植物叶来作书作画。据记载,唐代书法家怀素“学书贫无纸,曾种芭蕉万余株,取叶练字,名其居为‘绿天庵”。唐代诗人柳宗元也有“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的诗句。唐代《红叶题诗》的典故更是流传千古。清末风俗画家吴友如曾绘有《怀素书蕉图》。现代著名书画篆刻家吴昌硕1927年避乱于浙江塘栖时在一菩提树叶上用篆体写下一“佛”字,并具“老缶”款,赠予弟子王个簃留作纪念。

作为民间艺术,树叶画在流传的过程中,随着人们的喜爱,其内容已从最初单一的佛教题材逐渐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并且随着人们对植物叶特性的认识,树叶画的取材也变得丰富起来,从单一的菩提树叶发展到多种植物叶的利用。去掉厚实叶肉,只留下附着叶脉的薄瓤的树叶,因成品后叶片薄而半透明,经脉突出,人们为了把它和保持叶子原貌的树叶画区别开来,就称之为“叶脉画”,其实质仍是树叶画的一种。但因那层薄瓤很不容易制作,所以现代人就用化学物质代替那层薄瓤,虽制作难度大大降低,但用传统方法制作才有的自然韵味已荡然无存。而那种保持叶子原貌的树叶画因叶子本身的不易着色、易脆、不易保存等自然特性更不易制作,保存至今的也更少。

树叶画续写巴渝情

重庆万州地区的树叶画始于光绪三十二年,吴氏宗人吴寅朋随族人从外地迁入万县(今为重庆市万州区),其所学民间技艺树叶画绘画技法及树叶画原料树叶加工技艺也随之带入万县,成为了今天万州树叶画的第一代传承人。在融当地的生活后,吴寅朋及其传承人在树叶画绘画内容上除继承传统绘画的佛像及仕女图外,逐渐地将更多的当地风土人情绘于其上,特别是建筑风格别具一格的吊脚楼和多姿多彩的三峡风光,形成了具有当地风土人情特色的树叶画,受到当时达官贵人和文人骚客的喜爱。

但正如前面所述,树叶如不进行加工制作,直接利用的话不仅不易绘画或书写,而且不能长久保存;而进行加工制作的话,则工序繁琐,既考手法技巧又考体力耐心。如前所说,制作仅留一层薄瓤突出经脉的叶片,叶肉去得要恰到好处,稍有不慎就会破坏薄瓤,前功尽弃,往往十之而不得一二。因此,当时很少有人愿意将树叶画作为专门的技艺来学习,很长一段时间树叶画仅在吴氏族人中传承,未在万州得到广泛流传。

一幅完整优秀的树叶画作品首先要进行选叶,即挑选外形优美、色泽好看、厚实适中、叶面宽广平坦的树叶;然后对树叶表面进行清洗,去除叶面尘垢及杂质;随后根据是制作保持原貌的叶子,还是制作去掉叶肉的叶子,来进行不同的技艺加工,总的来说可概述为打磨、定色、压制、干燥等工序;若是保持原貌的叶子,还要多几道工序,如再根据叶片形状、色泽及纹理,甚至叶片上的虫洞、残缺及斑点,进行画面构图,力求将叶片的天然图案色彩与所要绘制的图案相互融入,做到叶中有画,画显叶韵。叶子制作好后,就采用传统绘画技法进行绘画;最后再进行相应的装裱。历经十余日,十余道工序方能制得一幅树叶画。

技法独到特色鲜明

不可复制性。树叶画的载体不仅为自然界的灵物——树叶,而且在绘画构图时将树叶的外形、经脉、纹理及色泽都融入到画面中,形成一个欣赏整体,而世间无一相同树叶的特性决定了每一幅树叶画都是孤品,具有不可复制性。

自然与人文相融。树叶画最大的特点在于绘画时充分利用树叶的外形、肌理、色泽、经脉,甚至自然瑕疵进行构图,形成画面内容不可缺的一部分,自然艺术和人文艺术相融合的境地,使人们在欣赏国画艺术的同时又能品味大自然在叶片上那鬼斧神工的天然艺术。

独特的绘画技法。在叶片上绘画书写跟传统的纸张上有很大的区别,叶片的有机质地、经脉的凹凸性、纹理纵横的不规则性等特点对颜料的吸附性有着很大的影响,对绘画书写时的用笔也就有着不同的要求,这就形成了一门特独的绘画技法。

传承发展路漫漫

树叶画不仅需要静心书写绘画,还需要耐心制作叶片,这是一种平淡而又日复一日的手工活,在网络、动漫、影视等快餐文化的影响下,现代年轻人更为崇拜物质和时尚、更为急功近利,愿意学习枯燥的手工制作技艺和静心进行传统文化艺术创作的人越来越少。甚至一些艺人为了功利,也抛弃传统技术,采用现代工艺的手法,将传承千年的艺术品沦为了一种现代工艺品,对于制作去除叶肉的树叶画采用化学方式将树叶简单地去掉全部的叶肉及薄瓤,只剩叶脉,然后将叶脉贴在印有图案的画纸上;或在叶脉上附着化学物质,然后在其上印制图案制得成品,并将其称为“叶脉画”。而制作保持原貌的树叶画,则直接在压干的叶面上用工业设备印制图像,也将其称为树叶画在市场上进行谋利。这些工业树叶画,造成了人们对树叶画认识、理解的混乱,对千年树叶画的传承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性。

目前,在万州,乃至重庆能够同时懂得树叶画叶片全套传统制作技艺和绘画技法的人已寥寥无几,所以,重庆树叶画传承问题迫在眉睫。

作为万州树叶画的第四代传承人吴洺合和申小华面对芨芨可危的重庆树叶画现状,一直致力于对先辈传承的这一宝贵遗产的抢救、挖掘和传承工作。吴洺合的一大贡献在于对传统的树叶画叶片制作技艺进行了深度挖掘和创新,使叶片更加柔软,能够自然弯曲,不易干脆破裂,不易腐变,色泽自然,颜料吸附性更强,更加易于保存,拓宽了叶片选取范围、提高了利用率。他的另一大贡献就是创办了工厂,对树叶画进行公司化运作,采用传统卷轴、装饰画框、艺术欣赏册、水晶镶嵌等四大类几十多种表现形式让树叶画作为艺术收藏品、艺术装饰品走入了市场。申小华的一大贡献是在传统的树叶画绘画技艺中引入了油画和粉画技法,使画面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并多年来一直开设培训班,培训树叶画绘画人才。

树叶画未来如何发展如何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得到蓬勃生机焕发新生机,这是摆在这项传统技艺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河南省民权县画虎村的成功无疑为树叶画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中国画虎第一村——王公庄,全村一千多人中,就有几百人从事以画虎为主的绘画工作,年售绘画作品几万余幅,画虎村辐射带动周边数千名农民从事农民画创作。他们的作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远销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同样,树叶画作为一项特殊的传统美术技艺,可由传承人和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联合互动,共同推动发展,由传承人进行公司化运作,牵头培养和聚集绘画人才,对树叶画进行深度开发,采用多种表现形式,形成不同层次的艺术品,进入不同消费水平的市场;同时,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要进行大力扶持和引导,并对树叶画市场进行规范,加大宣传力度,使得树叶画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不断创新,不断赋予更丰富的人文精神,将树叶画作为独特的文化产业品牌进行打造,让从事树叶画创作、创业的人不断增多,并形成一个产业链,如原料植物的种植、叶片的加工、绘画、装裱包装配套等。使树叶画传承地区成为重庆乃至全国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树叶画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目前,树叶画已成为重庆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该技艺,让世人重新认识树叶画,让人们通过一片树叶认识重庆的山山水水、人文风情,让这一古老技艺焕发出新的青春,愿得一片叶,画遍天下情。

猜你喜欢
叶脉技艺叶片
最美叶脉
把“照片”印在叶脉上
我的植物朋友
叶片雨水痕迹大不同
传授技艺
传统技艺:匠心传承 技精艺湛
我是一片叶子
玩转自然 圣诞特辑
黄杨木雕的传统技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