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

2014-08-01 08:40周多权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8期
关键词:新课程教材探究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解决教学问题的程序性方法和教学操作手段。新课程背景下,革新师生关系是每一位教师不可回避的课题,也是实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根据语文课程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研究和实施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是确立新型师生关系,构造融洽、和谐学习氛围的前提和保障。为此我们课题组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实施有效教学。

一.转变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实际兴趣和创造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为教育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鼓励学生在常见现象及熟知事物中发现新的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批判精神。

二.转变教师角色,做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评价者。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运用语言技巧和灵活的方式应对学生的质疑,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教师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授道解惑,还要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组织学生有序地参与活动,引导学生质疑和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灌输型”为“引导型”。教师还是学生行为的评价者。与学生交往中,教师要提高评价频率,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和赞赏,并在课堂上善于发现和总结,及时地做出有效评价。

三.熟悉课程标准,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堂,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个性的教学。教师要明白,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大于教材。教师要学会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

四.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学轻过程而重结果,新课程要求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从培养能力的角度来讲,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穿插学生的合作和探究活动,是可行的、必需的,也是有利的。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只有相信学生才会去组织和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教师设置的问题或主题难度要适中,只有适中才能调起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还要亲自参与到活动中去,只有教师亲自参与研讨过程,才能了解学生、掌握学生。

五.面向全体、关注每个学生。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全员”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在关注个性差异的基础上面向全体。这就要求教师课堂要有吸引力,氛围要活跃,保证全员参与;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更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积极思考、动手操作,对差生不能采取放弃的态度,应给予“弱势群体”格外的照顾和理解。

六.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氛围的营造,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教师进课堂,情绪要饱满,教学内容要丰富,教学语言要生动。生动的教学语言是营造课堂氛围的至宝。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做到:语言要连贯流畅,幽默风趣;语气和语调要灵活多变,抑扬顿挫,体现节奏感。

七.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培养创造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关键是学生的质疑、解疑。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精心设计疑问引导学生解疑。在课堂上教师要巧妙提出疑问,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疑问的兴趣。教师通过学生积极、能动的参与,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个体的创新能力。

总之,有效教学要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我们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的正确指导下,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使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机的互动过程,真正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教学活动的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周多权,教师,现居甘肃高台。

猜你喜欢
新课程教材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教材精读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教材精读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