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期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

2014-08-01 19:15王娜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1期
关键词:幼小衔接儿童

王娜

摘要:幼小衔接是指儿童从幼儿园生活向小学生活之间的过渡,该时期儿童的身心特殊性易引发适应障碍。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幼小衔接期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易引发的适应障碍以及怎样应对。

关键词:幼小衔接;儿童;适应障碍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170-02

一、幼小衔接期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幼小衔接期儿童的年龄在5~7岁之间,根据皮亚杰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的四个阶段,幼小衔接期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后期和具体运算阶段的前期,他们在认知、学习、社会性等方面有着与其他时期不同的特点。

1.幼小衔接期儿童的认知特点。(1)感觉能力在视觉上,4岁儿童区别色调细微差别的能力开始发展,能认识一些混合色,7岁前儿童对颜色的爱好几乎不受物体颜色的影响,7~8岁儿童发生变化,会受到物体颜色的影响。在听觉上,儿童在12~13岁之前听觉敏感性一直在增长,幼小衔接期儿童的听觉敏感性高于幼儿园儿童。(2)知觉能力知觉能力包括多个方面:形状知觉,不同年龄的儿童对于复杂程度不同的形状关注时间不同,年龄越大越倾向于关注复杂形状,3~4岁的儿童基本上能够根据提供的形状找出相应的图形,但正确率显著低于5~7岁的儿童。大小知觉,3~5岁的儿童在判断某个物体的大小时,需要用手去触摸物体,而6~7岁的儿童,仅以目光注视即可看出物体的大小。方位知觉,2~3岁的儿童可以辨别上下,4岁时能辨别前后,5岁时能根据自己来辨别左右,7岁以后能根据别人来分辨左右或两个物体的左右方位。时间知觉,幼儿园小班儿童对于时间、星期、四季都不太分得清,幼小衔接期儿童对于各种时间都比较清楚,如告诉他们今天是星期一,他们能推断明天是星期二。(3)注意能力在幼小衔接期,儿童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但注意广度变大,稳定性有所加强,对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可长时间保持注意;有意注意逐渐产生并发展,幼小衔接期儿童的有意注意能保持15~20分钟,高于幼儿园儿童的3~5分钟。(4)记忆能力3岁以前的儿童基本上只有无意记忆,幼儿园小班儿童的无意记忆比有意记忆好,幼小衔接期儿童的有意记忆容量几乎已经赶上无意记忆,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程度都比较高。(5)言语能力词汇量是儿童言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3~6岁是人一生中词汇量增加最快的阶段,6岁时的词汇量是3岁时的4倍;3岁以后,儿童言语表达的逻辑性、完整性发展迅速,幼小衔接期儿童说话完整且连贯。

2.幼小衔接期儿童的学习特点。(1)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由某种需要引起的对学习的向往,幼儿园小班儿童的学习动机是求知动机,对周围世界的好奇驱使他们进行学习,幼小衔接期儿童则在求知动机基础之上增加了学业成就动机和交往趋利动机。(2)学习兴趣。幼儿园儿童对学习的过程和外部活动感兴趣,更喜欢做游戏,喜欢阅读童话故事和有插图的书籍;幼小衔接期儿童对学习的内容更有兴趣,兴趣爱好开始分化,游戏时间比小班儿童少,阅读的书籍稍复杂。(3)学习态度。幼儿园儿童的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学习活动对于他们来说可有可无;幼小衔接期儿童的学习态度比较端正,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他们可以上一节20分钟的课,连续上四五节。

3.幼小衔接期儿童的社会性特点。(1)自我意识。幼儿从2岁开始产生自我形象,能把自己和别人分开,3~4岁儿童自我评价发展速度最快,幼小衔接期儿童的自我评价比幼儿园儿童更加准确和完善。(2)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自我评价中产生的对自己的一种情感体验,自尊心和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核心。儿童的自尊呈波浪式发展,4岁时自尊水平达到最高,5岁时降到最低,接着又继续发展;自信心主要表现为自我表现、独立性和主动性等,3岁儿童还不太会进行自我表现,只能转述他人的意愿,4岁时开始用动作来表现自己,幼小衔接期儿童能够运用完整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自己。(3)社会交往。幼儿园和幼小衔接期儿童的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教师、亲人和同龄儿童。幼小衔接期儿童的社会交往与幼儿园儿童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如从对父母长辈的完全的信服到开始表现出一些自己的想法,与同龄朋友的交往更多等。

二、幼小衔接期儿童易产生的适应障碍及原因

儿童在刚进入小学时,不能适应学习和生活,而且会感到紧张,医学上把这种心理上的“水土不服”称为“适应性障碍”。适应性障碍是一种心理障碍,表现为情绪、行为和生理等方面的问题。幼小衔接期儿童的适应性障碍大致可以分为三种:(1)情绪障碍。主要表现为学校恐怖症、癔症、抑郁等。(2)行为偏异。抽动障碍是其主要表现形式,即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身体的部分肌群发生不可控制的抽动。(3)学习障碍。学习障碍一般指在某特定方面表现出显著困难。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具有阶段性的连续过程,各阶段有不同的特征,而前后阶段之间有质的差异,也有一定的交叉。幼儿园儿童和小学生是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幼儿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心理活动以无意识为主,主导活动是游戏;而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心理活动的有意性逐渐增强,学习是其主导活动。幼小衔接期的儿童正处于两阶段发展的交替、转化过程中,他们的身心特征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很多孩子情绪不稳,缺乏毅力,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交能力差等。如果教师、父母等人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帮助,那么以上原因均可能导致小学生在入学初产生适应困难。

三、幼小衔接期儿童适应障碍的应对

幼小衔接的目的是解决儿童入小学后的适应困难,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儿童进行适当有效的衔接教育。幼小衔接教育一定要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要注重儿童智力、心理的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儿童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我们认为幼儿园和小学都要建立幼小衔接期儿童适应的教育环境,培养儿童的适应能力,使幼小衔接期儿童不必勉强适应小学生活,让儿童在轻松的气氛中完成幼小衔接的过渡。

2.家长方面。家长是负责养育孩子的重要关系人,应该对幼小衔接要有足够的重视,关注幼小衔接期儿童的发展变化,当儿童表现出适应不良或适应障碍时,要及时进行干预。家长也应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上课时要认真听讲和完成作业等;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为将来能更好地适应学校教育打下基础。

3.教师方面。幼师和小学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尤其是小学教师,要了解幼小衔接期儿童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在儿童刚进入小学时,更要制定儿童能适应的规章制度,随着儿童的适应情况,及时做出适当的修改,帮助儿童逐步适应小学生活。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课,也可以在学校或幼儿园设立心理咨询室,为儿童解决心理问题。

另外,幼小衔接必须要家长、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三方合作,及时追踪、监控与反馈,确保衔接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使儿童顺利渡过衔接期。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4-56.

[2]李敏谊,崔淑婧,刘颖.近十年国外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于幼小衔接问题看法的研究综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5),11-17.

[3]王声平,杨晓萍.近二十年我国幼小衔接研究述评[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1),148-153.endprint

猜你喜欢
幼小衔接儿童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1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8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