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4-08-04 20:17向涛
职业·下旬 2014年5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向涛

摘 ;要:注重实践性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培养各种技能型人才,适应服务、管理、建设和生产的需要,是职业教育的宗旨。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职业院校应建立校企合作的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自己的办学条件进行优化,根据双赢的合作原则,将合作单位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真正培养出适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应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合理设置专业,将理论知识向实践应用转化,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真正学以致用,以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本文对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 ;高等职业院校 ;模式 ;探索

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教育部门也开始日渐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并极大地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教育规模。近年来,随着职业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在研究和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办学理念等方面,可谓是成就斐然。而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加深,一些教育的深层次发展问题开始凸显,亟待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既能将企业和学校各自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同时还能与市场需求相适应,是企业和高校谋求共同发展的最有利模式。既使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得到了节约,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因此,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培育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重要方式,也是高等教育实现发展和改革的必经之路。

一、高职院校推行校企合作模式的意义

1.实现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双赢

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可实现双赢,有利于企业和学校之间的优势互补。立足于学校的角度,校企合作模式既是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也符合了当前职业教育的实际需求。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提供了更多的校外实训基地,通过挂职锻炼和定岗实习,可使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进一步的提升,为将来顺利毕业夯实了基础。而立足于企业的角度,科研人员可充分利用学校的办学设施,如实验楼、图书馆等,进行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并可利用学校场地对员工进行岗位培训。同时,在人力资源方面,吸收优秀的实习生进入企业,解决了人才短缺的问题。因此校企双方应互相渗透、互相扶持,实现利益共享、资源互用、优势互补,既能培养优秀的人才,也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带动科技进步。

2.有助于学生就业

利用校企合作模式,高职院校可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在人才招聘上,用人单位都将自己的岗位要求作为招用人才的标准。但应届毕业生基本上都是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这样就造成毕业生求职受阻。目前有相当多的大学生被就业难题困扰着。如果建立相关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合作项目,工学结合,在校期间,学生就能获得工作实践和经验,并逐渐积累,毕业后,就容易达到用人单位的录取标准。同时,实施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还会使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提升,这样在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很快地实现角色的转变。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学生能尽早地了解企业,逐渐培养对职业、对岗位的感情,以及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能尽快地融入到企业中。同时,通过实习和锻炼,可促进高职院校对企业的实际需求有更全面的了解,有利于对教学方向进行及时的调整。另外,校企合作的方式,还可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使其职业适应能力增强。

因此,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及时了解相关专业的就业信息,规避企业招聘条件和就业能力脱节的问题,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最后,校企合作模式,能使高职院校及时把握本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更好掌握企业相关的用人需求,使毕业生的就业率得到大大的提升,有效改善了毕业生就业状况。

二、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实践来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还需要逐步研究解决。

1.校企合作开展不深入

培养高层次的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它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实施人才培养模式与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互利双赢,是校企深度合作的最终目标。而当前的合作模式,很多还是停留在学生就业阶段的合作上,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目标。这说明校企合作模式的理念还停留在表面和观念上,还有很大的缺陷。在培养目标的决策上,一些高校还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将其中的深意领悟,也没有真正地执行,这样对校企合作的质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而分析目前市场的发展现状,如果没有真正采取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则很难真正实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也会对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此外,一些高职院校的领导决策,还只是从表面上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而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参悟到其中的深意,并且不能从行为决策上去做决断,以致无法真正实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并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影响。还有一些高职院校,存在着侥幸心理,缺乏开展校企合作的热情和动力。

2.校企合作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

制定相应的政策,是高职院校企业合作稳定和长期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企业、高职院校和政府等组织,都应将建立和健全科学的校企合作制度体系和政策作为工作的重心,开展大范围的试验,共同组建校企合作协会;加大力度,制定精准的校企合作的指导手册和合作准则;加强政府对合作企业的奖励力度,充分保护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利益。目前,因为没有专门的校企合作机构对校企合作工作进行考核、监督和协调,导致一些项目不能真正取得教育主管部门和劳动部门的扶植。

通过调研发现,还有很多问题存在于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践中。譬如,缺少相关的法律和制度来约束双方的合作行为。企业消极应对、反应冷淡,而学校却主动参与,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双方的不协调,很难继续维持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在科研和教学领域,因为具体的监控制度和实施方案欠缺,所以不能真正地发挥企业实践经验,使企业的参与仅仅流于形式。而在具体的合作中,由于物质奖励的欠缺,使双方合作科研的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打击。针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政府、企业和高职院校应加强三方合作,通过对校企合作相关制度的共同制定,更好地解决问题,推动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

3.校企合作的质量不高

因为分属于不同的领域,所以企业和高职院校要想不断深入和继续校企合作,首先应具备的条件是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然而,目前双方还没有整体、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模式,也没有统筹运作、整体考虑所依据的观点,导致企业的生产经营和高职院校不能有机地结合,形成的系统功能并不完整,没有优化预期效果和办学目标。特别是目前还没有完善和成熟的校企合作运行制度,合作模式缺乏一定的深度,尤其是技术开发欠缺。同时,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差异较大,制约和影响了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

4.校企合作双方的利益难以协调

我国高职院校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所取得的成效也令世人瞩目。但目前高职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而在校企合作方面,首先是很难协调企业和学校之间的短期及长期效益。校企双方中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和课程改革方面,高职院校及在校学生是明显的受益方。而高职院校通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将大量的高科技应用型人才源源不断地输送给企业,而获得稳定的人力资源来源,是企业所得利益的体现。而事实上,一些企业盲目地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没有长远的眼光,只看到眼前的既得利益,不愿意长期地与学校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

因此,有个体和整体利益两个方面,决定了企业是否真正需要和接受校企合作的方案。整体利益方面,如果双方都能主动和积极地参与,则会对高技能、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对整体优化企业的利益和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意义都非常重大。但从个体利益出发,企业一方作为社会经济的主体,往往对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盲目的追求,造成企业不愿意与学校之间开展合作。

三、加强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1.为了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政府要进行统筹协调

目前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教育的均衡发展。而推动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开展校企合作。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校企合作涉及运行机制、办学机制和管理机制,同时,还会涉及评价模式、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等。这些都需要企业、高职院校和教育部门共同合作。而一些重大的问题,还涉及企业管理、税务和财政等综合部门。因此,政府的统筹协调,是加强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政府部门应与当前的现状相结合,通过相应政策的制定,加大投入,将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促进校企合作的制度化和规模化。可以将旧观念、旧政策和旧体制的制约打破,在小范围内,对试点的企业和院校进行选取,并由点及面,逐步实行范围扩大。

政府应统筹规划各种信息、资源和经费,通过全面协调,对双方的利益给予维护,并指导、评价和监督校企合作的具体方案;明确学校、企业和政府的责、权、利,对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完善;适当进行政策倾斜,为了实现学生的带薪实习,将合作企业的税收减免,由政府补偿校企共建基地的费用,出资提供教师去企业实践的机会,并创设良好的环境。另外,通过校企合作保障制度的建立,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进行完善,并帮助和指导企业举办职业学校,参与拟定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

2.为了促进高职学生的发展,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应具有一定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和知识结构,不仅要对本专业职业岗位的技能、技术和知识熟悉,同时还应对行业技能、技术和知识掌握,并将二者相互转化、融合和渗透。“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和良好的道德修养,要具有敬业精神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组织纪律性强。同时,教师还应具有科技创新能力、操作能力和教学能力。以上这些,都是“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让由行业和学校的专业带头人组成的“双师型”教师共同合作,建设和设置专业,对教学计划进行制定,确定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才能真正培养出行业所需的专业的职业技能人才。

“双师型”教师还应与具备如下素质:对行业的应用技术动态掌握和了解,通过专业的实习、实训、试验和授课,实现职业技能的教学目标;具备一定的实践修养和操作习惯,会动身、勤动手、肯动手;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能将理论付诸实践,并将理论能力从实践中提升;培养学生的基本品质,并使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以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持和研究相关的应用型科研项目,为在今后的工作中,学生技术革新意识的培养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夯实基础。

3.加强校企合作意识,促进区域经济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依据相关的教育精神,高职院校应积极为产业升级服务,立足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自身的作用,秉承“学校有特色才有生命”的宗旨,对“专业紧跟产业发展”的办学目标潜心钻研,通过校企合作加快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优秀教师。建立和发展校企双向互派互访机制,引进相关的专业人才对教师进行培训,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参与定岗实践和校外实训的机会,使教师具有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同时高职院校还可聘请技术骨干和专家,进行实践性教学,大力对接企业的产品、装备、培训、研发、技术、管理和企业文化,真正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局面。学校还应运用先进的理念,对教师的头脑进行武装,并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积极改革课程设置,为形成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真正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夯实基础。

4.在社会上大力倡导行业企业办学

现阶段实施的校企合作中,往往是企业反应平平,而学校却单方面地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形成了一种孤掌难鸣的局面。而为了将企业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双赢,就应该让企业充分地意识到合作所带来的利益,提倡行业企业办职业院校。企业要想实现长远的战略目标,就要实施转型改制,对企业自身的人才聘用机制进行调整,从原来的拿来主义,转变为通过办学加强对人才的培养。企业应主动加强和高职院校的联系,和所办高职院校一起,共同培养员工,使在实习阶段的学生,能够对企业的价值观念和企业文化更深入的了解,增加对企业的认同感,提高加入企业的概率,使企业员工的流失尽可能地减少,从而获得长远发展。

四、结论

实践证明,和传统培养模式所不同的是,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不仅能加快人才的培养速度,同时还能将人才培养的规模问题解决。校企合作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拥有牢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扎实的文化知识,同时,还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能更好地与岗位能力要求相对接。校企合作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令家长满意、企业满意、学校满意,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是企业和学校通过合作的方式,对社会的共同回报。校企合作模式是促进社会和谐、实施人才强国和科技兴国的重要举措,而高职院校通过和企业的合作,以产、学、研合作关系为纽带,实现了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双赢。

今后,我们还应继续探索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将理论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不仅仅停留在实习基地建设等初级层面的合作关系上,还应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逐步建立其他的合作形式,如建立教育资金、建设专业实验室等,促进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润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5).

[2]郭占苗.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3]李勤道.再论“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5).

[4]李云梅,孙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0(12).

[5]庄泽,程无畏.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5(6).

[6]刘桂敏.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1(12).

[7]刘有芳.德州市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7).

[8]阮彩霞,王向岭.高职做实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

[9]韩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校企合作[J].教育与职业,2010(2).

[10]王浩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探索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校级标准的研究与实践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浅谈高等职业院校“双能型”教师概念及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