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星意志

2014-08-06 14:42吴璇
足球周刊 2014年27期
关键词:马拉多纳半决赛控球

吴璇

“自二战之后,欧洲国家之间开始和平共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爱慕彼此,抑或杀戮已经绝迹,只是这些国家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继续憎恶仇家且不会将其剁碎的事物,这个奇迹般的东西就是足球。”

1999年4月18日,由美国著名作家保罗·奥斯特原创的这段话,出现在《纽约时报杂志》上,而统领这段话以及那篇文章的标题,名为《最好的比赛:那些年轻人都去哪儿了》。著有《纽约三部曲》、《机缘乐章》的奥斯特,其实是应邀完成一篇以“千禧年”为主题的文章,而他之所以选择足球作为载体,则是因为见证了1998年夏天全法国为夺取世界杯而掀起的狂欢——“几乎有百万民众聚集在香榭丽舍大街,自1944年法国摆脱德国重获自由后,这应该是发生在巴黎最大规模的庆祝。”

可以想象,相似的场景一定已经发生在勃兰登堡门、科隆大教堂以及莱茵河畔,即便与美国的政治纠纷(监听、间谍)余音绕梁,但加冕世界杯的喜悦足可以让默克尔尽情享受这个夜晚。有人欢喜有人愁,当梅西的背影透尽落寞与无奈,没有亲赴马拉卡纳的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一定背脊发凉。当大力神杯无法成为这个国家自21世纪以来经济不断衰落的遮羞布,阿根廷人民又要开始不断咒骂胡安·贝隆、伊娃·贝隆以及克里斯蒂娜这些毁掉本国经济的领导人了……

2014年世界杯,阿根廷负责坚韧,德国接管冠军。

老友记

如果世界杯是一部20季的剧集,那么德国与阿根廷就是最为人熟知的出演搭档。本场决赛,是两支球队在世界杯上的第7次交锋,这个数字也追平了巴西与瑞典的交战场数,这两组对决并列成为世界杯舞台上最“烂大街”的面孔。

从马尔默、伯明翰、墨西哥城,到罗马、柏林、开普敦、里约热内卢,德国以4胜2平1负进12球失5球的战绩压制着阿根廷。而对于当今世界足坛而言,1958年(西德3比1阿根廷)和1966年(阿根廷0比0西德)的小组赛对决过于久远,2006年和2010年的1/4决赛则欠缺含金量,决战里约之前,真正为世人铭记的还是两支球队此前的两次决赛对决。

1986年,当墨西哥城还在为前一年的地震侵袭而举步维艰时,第13届世界杯开始了。与墨西哥城一样等待拐点的,是时任阿根廷主帅比拉尔多,在其执掌国家队的前15场比赛中,阿根廷仅赢3场,甚至在尼赫鲁金杯赛输给了中国队。那时,比拉尔多因为一连串的错误决定饱受诟病,而其唯一的正确决定,就是在世界杯上推出一支完全围绕马拉多纳打造的球队。

1986年世界杯只属于马拉多纳,在信奉实用主义(“足球只关乎胜利,想看表演请去剧院”)的比拉尔多麾下,踢满当届赛事每一分钟的马拉多纳率领阿根廷闯进决赛,而对手就是西德。大战前夕,时任西德主帅贝肯鲍尔放出言论,“这支阿根廷接近完美,几乎没有弱点。”最终,整场比赛都成功盯防马拉多纳的马特乌斯,终究未能阻止天才的灵光一现,在那届世界杯从锋线后撤、拥有更多自由的马拉多纳,于第84分钟为布鲁查加送上助攻,后者一击致命,阿根廷就此夺冠。那届比赛,马拉多纳打进5球,助攻5次,平均每7分钟过人一次,平均每23分钟创造一次机会(总计27次),表现堪称完美。

4年后,当柏林墙的碎屑正在被抛售,一届沉闷乏味、进球稀缺的世界杯开始了,而最终的决赛对阵则复刻了墨西哥之夏。相较于阿根廷人首战告负(0比1负于喀麦隆)、在1/4决赛和半决赛接连遭遇点球大战,西德人的晋级之路则平坦一些,而贝肯鲍尔的运筹帷幄自然功不可没。与4年前一样,贝肯鲍尔继续排出352阵型,而西德人对于马拉多纳的限制依然成功,当然,后者的表现也受到伤势影响,他的一只脚肿得像个萝卜。这场拉锯战可谓当届世界杯的缩影,亲临现场的记者格兰维尔事后回忆道:“这可能是我经历过最糟糕、最无聊的一场世界杯决赛,还不如去参加兄弟的学校舞会。”

凭借布雷默的点杀,西德人成功复仇,不仅伊尔格纳成为世界杯决赛历史上首位零封对手的门将,主帅贝肯鲍尔也进阶为史上第一位在球员和主帅生涯都加冕世界杯桂冠的足球人。有意思的是,由于意大利北方人因为那不勒斯憎恶马拉多纳(他在意大利世界杯上的每一次拿球几乎都伴有嘘声),所以当德国1比0战胜阿根廷后,许多意大利人也是欢呼雀跃……

防出冠军

进攻赢人气,防守夺冠军。无论是1986年和1990年两场世界杯决赛,还是21世纪以来三支世界杯冠军队(巴西失4球,意大利和西班牙失2球)的封王历程,无不验证着这句风靡职业体坛的警句。纵观本届世界杯,德国与阿根廷相会于决赛,同样是依靠坚固且具有韧性的防守。

决赛之前,德国和阿根廷在平均控球率排行榜上都名列前茅——分别为59.4%(第2名)和58.5%(第4名),同时,两队的传球成功率也是位列前4(德国86.4%,第3;阿根廷85.9%,第4)。如此看来,在这两项数据上表现突出的阿根廷和德国,应该是重攻轻守的球队。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就像4年前的西班牙一样,这两支球队依仗高控球,搭建了非常成熟的防守体系——其实控球和传球流派的起源,也因为这是一种防守举措:1872年第一场国际比赛,苏格兰就是依靠控球令强调身体对抗的英格兰无计可施。

虽然同样拥有稳固的防守,但是德国与阿根廷的防守原则和宗旨完全不同,前者的防守更有建设性,而“潘帕斯雄鹰”则更多为破坏性。本届世界杯,德国在7场比赛只有3场被破门,总计失4球,然而与这个不错数据不太匹配的是,德国在场均抢断榜和拦截榜上都只位列32强中下游:场均18.8次抢断,排名第 18,而场均7次拦截,更是位列倒数第一!你知道,数据也是会骗人的,德国的防守远比这两个数据反映得出色——更多时候,是他们的防守逼迫对方出现失误,而这些是数据无法体现的。

德国在本届世界杯将防守体现最淋漓尽致的一场比赛,莫过于埋葬巴西的半决赛。自比赛开始后,德国就采取了前场高压的战术,在戴维·路易斯或丹特在后场控球时,都会有5名德国球员在中线之前实施压迫:赫迪拉对古斯塔沃、克罗斯对费尔南迪尼奥,厄齐尔对麦孔……同时,施魏因斯泰格在后场也切断了输送给奥斯卡的来球。正因如此,你既看到了克罗斯抢断费尔南迪尼奥后轻松得分的场面,又目睹了巴西后卫被迫大脚长传的无奈。

至于阿根廷的防守佳作同样出自半决赛,与德国相比,阿根廷的防守更趋于后场布阵,场均抢断(21.7次,第5位)和拦截次数(14.5次,第9名)也更多。半决赛伊始,马斯切拉诺干净铲断罗本的镜头就为比赛定了基调——整届赛事,这名巴萨中场既在后腰位置组织队员布防,又能适时回撤协助中卫补防,阿根廷的防守体系因他而在。

除了依靠马斯切拉诺、恩索·佩雷斯和比利亚的奔跑也锁死了荷兰和德国人的反击,而在面对对手的长传时,加雷与德米凯利斯的配合也恰到好处,前者更是以66次解围排在本届世界杯该榜单第一位。

恰逢其时

7月9日,柏林,《南德意志报》记者奥特尔曼和数千名德国球迷一起关注着广场上的大屏幕。当托马斯·穆勒和克洛泽将比分锁定为2比0后,许多球迷开始燃放焰火,但是待到克罗斯打进第4球时,很多球迷却安静了下来,许多人的脸上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终于,站在奥特尔曼身旁的一位球迷忍不住问了一句:“这是又一个进球,还是上一球的回放?”

7比1巴西、4比0葡萄牙、4比0阿根廷、4比1英格兰……之于这支德国队,德国球迷对世界杯上的大比分应该见怪不怪了,只是在巴西家门口让东道主净吞7球这种事,实在是过于刺激。而要追溯这批德国球员制造大比分的源头,则是2009年欧青赛决赛——那场4比0横扫英格兰的比赛,有6名参与“7比1之战”的球员置身其中:诺伊尔、赫韦德斯、博阿滕、赫迪拉、厄齐尔和胡梅尔斯。

类似的现象也发生在阿根廷身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决赛,“潘帕斯雄鹰”1比0战胜尼日利亚,有8名参加过那场比赛的球员,也于对阵荷兰的世界杯半决赛中登场。这两批当年的冠军球员,都在随后又经历了世界杯、美洲杯或欧洲杯等等赛事的考验,待到本届巴西世界杯,无论是他们的技术或心志都已经成熟,迸发出强大的能量也就不足为奇。可以说,德国与阿根廷正处于人员储备的黄金时代,与其他正处于转型期的强队相比,这两支球队依然有能力延续化学反应——在2014和2018复制1986和1990的背靠背决赛?为什么不?

09 骨干

注:在2009年U21欧青赛德国冠军阵中,共有6人入选了本届世界杯德国队大名单,且都是绝对主力。《踢球者》评分1分最高,6分最低。数据截至2014年7月14日。

猜你喜欢
马拉多纳半决赛控球
马拉多纳的护理人员将受审
提升控球能力五则
迭戈·马拉多纳
我不是马拉多纳
控球大师 凯里·欧文 KYRIE IRVING
我不是马拉多纳
比德尔曼200自亮剑
控球次数、控球质量和命中率对水球决赛胜负的影响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