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学行为的定位研究

2014-08-07 19:28尚德强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教学行为定位

尚德强

【摘 要】教学是学校最基本最主要的行为。关注高职院校的教学行为并加以定位,不仅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有效实现的保障,更关乎现代职教体系的规划与发展,以及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办学特色的创新与传承。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目标和目标人群的特征分析,高职院校教学行为定位可分为能力本位的教学行为定位、工学结合的教学行为定位、行动导向的教学行为定位。

【关键词】教学行为 定位 目标人群 定位模型

一、高职院校教学行为定位的含义

定位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身优势和品质的铸造与显现。通过定位的产品或者服务在对目标客户的判定上,表现出清晰性和积极性,并借此与其他产品(服务)加以区分。凭据经济学对定位的理解,我们可以引申出高职院校教学行为定位的含义。教学行为就是在自愿性、价值性和目的性的前提下,老师教与学生学的活动历程。[1]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的行为取决于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学校的教学行为更是如此,它不仅包括个体的需求,也有群体的需求,例如国家、社会的要求;不仅是个体行为,更表现为社会行为。基于社会行为的复杂性,教学行为除了传统教育研究中的“铁三角关系”(教师—学生—教材)之外,更加与办学环境,即教学和学习的平台紧密联系,形成一个“系统环境”,要求所有参与者“有序”协作。而教学行为追求的效能、效率和经济的协作过程需要科学定位,教学行为的定位决定着教学行为的成效与有序。也就是说,教学行为定位有利于教学经验的重组与创建,有利于教育目的的达成,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有利于学风校风的形成,最终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教学行为定位,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体现高职教育特点,凸显和创造学院优势,保障学习质量,有目的、有计划、前瞻性的科学判定和判定历程。

二、高职院校教学行为定位的因素

(一)教学行为目标的确立

美国教育学家泰勒(Ralph Tyler)在其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曾经说过,学校是一所具有目的的机构,教育是一种充满意图的活动。[2]因此,教学行为拥有目的性是不言而喻的,即教学目标的实现,使人成人。当然,不同的教育类型其教学行为的目的也会被细化,不尽相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尽管先后有过“技术应用型人才”“高技能人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等多种表述,但是,其“要求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良好职业道德,能够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和实用型专门人才”的教学行为目的是一致的。[3]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客观上要求职业教育要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

当然,除了人才培养目标这样宏大的目标之外,高职教育教学行为还包括中观和微观层面的目标,例如课程教学行为目标、课堂教学行为目标等。如图1所示,上一级目标的实现是在下一级目标的基础上达成的。各层目标的确定,对于各层教学行为的定位至关重要。

图1

(二)教学行为目标人群的明晰

与经济学中企业行为定位的目标人群界定不同,学校的目标人群不是以性别、年龄、家庭状况、购买能力等为界定依据,而是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学习专业、学习能力、学制安排来区分的。

1.学习者

就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而言,到高职院校学习的学习者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青年学生、企业员工和普通公民。这些学习者虽然都是来学习的,但是由于在学习动力、学习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造成教学行为定位的差别。我国高职院校的学习主体是学制三年的来自高中和中职的毕业生,这样的目标人群决定了其学习目的为就业或者继续深造;学习内容包括通识教育和专业课程;采取理论联系实践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高职院校目标人群的明晰为高职院校教学行为定位奠定了基础,找到了依据和定位方向。

2.教师

最新的学习理论证明,学习是一种双向的行为。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生的同时,也在被学生“教”,师生在不断“碰撞”中共同进步。这种双向的特点,正如所有社会行为一样,具有复杂性和相互作用力的特征。在信息时代,教学行为的这种可逆性在不断加深。因此,学校中的教学行为可以增加一种目标人群,即教师群体。教师行为的导向性、技能性直接影响着教学行为本身。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教学行为中“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变化不是削弱了教师在教学行为中的作用,相反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学行为定位一定不可忽视教师这个群体,他们的行为特征和行为条件必须加以重视和维护。

前面我们提到,人的行为除了内在需要外,也受到环境的影响。除了教学目标、目标人群之外,影响教学行为的因素还应当包括教学环境的营造。基于这三个方面的考量,我们可以制定出表1。目标人群在政、校、企合作办学的平台上进一步细化,并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能力的不同,定位相匹配的教学行为。

三、高职院校教学行为定位的原则

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和以青年学习者为主体的目标人群决定了高职院校特有的教学行为,那么如何对其定位呢?由于高职院校教学行为定位包含太多的方面,例如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定位、教学方式定位,还涉及专业、课程、校企合作等诸多方面。面对如此庞大的系统,定位需要确立一些原则,通过原则来解决教学行为与教学目标及目标人群之间的匹配问题。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目标和目标人群的特征分析,我们可以梳理出高职院校教学行为定位的原则,大致分为三个层次:教育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定位等。

(一)能力本位的教学行为定位

第一个是最为宏观的原则,是为了明确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目的。众所周知,高等职业教育是就业导向的专门教育,故其教学行为也必然注重与培养工作岗位所需的各种能力。正如英国“三明治”模式中“核心能力”的提出,德国“双元制”模式下的“关键能力说”。显而易见,能力本位是各种各级职业教育的内在需求和基本定位。与以升学为目的的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与重在原理学习、态度改变的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更贴近专业教育,更强调知识和技能的特定迁移。这些由职业教育本质决定的特性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行为的方向性定位。虽然在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浪潮中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也应兼备升学功能和应用性科学研究,然而,针对大多数参加职业教育的学习者将直面劳动力市场的事实,高职教育能力本位的本质特性是不会动摇和改变的,这也是此类高校存在的价值所在。

(二)工学结合的教学行为定位

第二个原则是中观层面的原则,即关于教学行为在学院层面的表现形式。职业技术教育学是一门应用理论性质的学科,这主要是由其研究的三个对象:教育者、学习者、办学主体的基本特征决定的。[4]我国各级各类职业院校被要求建设一支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都很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虽然,由于学校层次和类型的不同,对“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定会有不同,但是这种追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工学兼备的教学模式从最早的师徒制到现代学徒制,再到政校企合作机制的历史演变中得以确立。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习者,通过高职院校的学习生涯,也被要求培养成具有相应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国际国内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也由单一向多元参与的方向发展,都极为重视构建和运用校企合作的教学与学习平台。教育者、学习者和办学主体的这些特征,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学行为只有定位在工学结合的教学原则,才可能实现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

(三)行动导向的教学行为定位

第三个原则是微观层面的,涉及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行为定位应当遵循的原则。众所周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相比普通高校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如果不能顺应人的发展规律因材施教,那么高职教育就会失去对青年的吸引力。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这样一种课堂教学的变化,即改变以知识为中心的授课范式为以行动为主导的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行动”不仅仅是技能传授的需要,更是学习者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尝试。

四、高职院校教学行为定位的模型

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将高职院校教学行为定位绘制成一个模型(图2)。通过处于中心位置的教学行为定位,将分散在四处的目标人群、教育目标、学校制度和校园形象有效地串联起来,向外释放出高职院校办学的特色信息,向内符合学习者和教师发展的需求,进而满足各级各层的教育目的。从中不难看出,教学行为定位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多么重要。目标人群的特点决定了教学理念,根据国家对学校的要求产生了高职院校的基本制度、办学平台、专业设置,再通过对目标人群的分析,学校更可以合理配置资源,安排教学的细节,实现教学目标。同样,国家授予高职院校的使命,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定位能够准确有效地得以实现,并向社会释放出学院自身的校园文化信息。当然,不能忽视的是教师队伍建设和学习者的特点也是影响学习风气的重要因素。换言之,校园中教与学的行为通过教学行为定位得以更好地实现。

总的来说,我国现行体制决定了高职院校是政府领导下的学习组织,其教育目标、教学目标早已通过行政手段得以明确并被要求执行。因而高职院校的教学行为定位,首先要符合国家人才战略的需要,不得与教育部的大政方针相抵触;其次,教师、学生、企业等作为高职教育教学的主要参与者,直接影响或者主要决定了一所院校的教学行为,那么,倾听、分析来自目标客户的“声音”,是体现学院“定位”的必由之路。如果说,国家的大政方针是高职院校生存的大环境的话,那么,定位“小环境”才是高职院校需要集中力量完成的事业。学院通过定位,尤其是对学院教学行为的定位——以“能力本位”为目标,通过“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实现“行动导向”的高职院校教学行为定位——决定了学院发展的未来,体现了学院的办学特色。

【注释】

[1][2]贾馥茗,等.教育名家论教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7-153.

[3][4]高权德.论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建设目标[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24-27.

本文为2013年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骨干建设专项课题“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发展的历史研究(2002—2012)”,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立项课题(2013JSJG071主持人:朱平、蒋庆斌)研究成果。

(三)行动导向的教学行为定位

第三个原则是微观层面的,涉及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行为定位应当遵循的原则。众所周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相比普通高校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如果不能顺应人的发展规律因材施教,那么高职教育就会失去对青年的吸引力。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这样一种课堂教学的变化,即改变以知识为中心的授课范式为以行动为主导的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行动”不仅仅是技能传授的需要,更是学习者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尝试。

四、高职院校教学行为定位的模型

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将高职院校教学行为定位绘制成一个模型(图2)。通过处于中心位置的教学行为定位,将分散在四处的目标人群、教育目标、学校制度和校园形象有效地串联起来,向外释放出高职院校办学的特色信息,向内符合学习者和教师发展的需求,进而满足各级各层的教育目的。从中不难看出,教学行为定位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多么重要。目标人群的特点决定了教学理念,根据国家对学校的要求产生了高职院校的基本制度、办学平台、专业设置,再通过对目标人群的分析,学校更可以合理配置资源,安排教学的细节,实现教学目标。同样,国家授予高职院校的使命,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定位能够准确有效地得以实现,并向社会释放出学院自身的校园文化信息。当然,不能忽视的是教师队伍建设和学习者的特点也是影响学习风气的重要因素。换言之,校园中教与学的行为通过教学行为定位得以更好地实现。

总的来说,我国现行体制决定了高职院校是政府领导下的学习组织,其教育目标、教学目标早已通过行政手段得以明确并被要求执行。因而高职院校的教学行为定位,首先要符合国家人才战略的需要,不得与教育部的大政方针相抵触;其次,教师、学生、企业等作为高职教育教学的主要参与者,直接影响或者主要决定了一所院校的教学行为,那么,倾听、分析来自目标客户的“声音”,是体现学院“定位”的必由之路。如果说,国家的大政方针是高职院校生存的大环境的话,那么,定位“小环境”才是高职院校需要集中力量完成的事业。学院通过定位,尤其是对学院教学行为的定位——以“能力本位”为目标,通过“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实现“行动导向”的高职院校教学行为定位——决定了学院发展的未来,体现了学院的办学特色。

【注释】

[1][2]贾馥茗,等.教育名家论教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7-153.

[3][4]高权德.论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建设目标[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24-27.

本文为2013年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骨干建设专项课题“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发展的历史研究(2002—2012)”,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立项课题(2013JSJG071主持人:朱平、蒋庆斌)研究成果。

(三)行动导向的教学行为定位

第三个原则是微观层面的,涉及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行为定位应当遵循的原则。众所周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相比普通高校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如果不能顺应人的发展规律因材施教,那么高职教育就会失去对青年的吸引力。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这样一种课堂教学的变化,即改变以知识为中心的授课范式为以行动为主导的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行动”不仅仅是技能传授的需要,更是学习者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尝试。

四、高职院校教学行为定位的模型

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将高职院校教学行为定位绘制成一个模型(图2)。通过处于中心位置的教学行为定位,将分散在四处的目标人群、教育目标、学校制度和校园形象有效地串联起来,向外释放出高职院校办学的特色信息,向内符合学习者和教师发展的需求,进而满足各级各层的教育目的。从中不难看出,教学行为定位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多么重要。目标人群的特点决定了教学理念,根据国家对学校的要求产生了高职院校的基本制度、办学平台、专业设置,再通过对目标人群的分析,学校更可以合理配置资源,安排教学的细节,实现教学目标。同样,国家授予高职院校的使命,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定位能够准确有效地得以实现,并向社会释放出学院自身的校园文化信息。当然,不能忽视的是教师队伍建设和学习者的特点也是影响学习风气的重要因素。换言之,校园中教与学的行为通过教学行为定位得以更好地实现。

总的来说,我国现行体制决定了高职院校是政府领导下的学习组织,其教育目标、教学目标早已通过行政手段得以明确并被要求执行。因而高职院校的教学行为定位,首先要符合国家人才战略的需要,不得与教育部的大政方针相抵触;其次,教师、学生、企业等作为高职教育教学的主要参与者,直接影响或者主要决定了一所院校的教学行为,那么,倾听、分析来自目标客户的“声音”,是体现学院“定位”的必由之路。如果说,国家的大政方针是高职院校生存的大环境的话,那么,定位“小环境”才是高职院校需要集中力量完成的事业。学院通过定位,尤其是对学院教学行为的定位——以“能力本位”为目标,通过“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实现“行动导向”的高职院校教学行为定位——决定了学院发展的未来,体现了学院的办学特色。

【注释】

[1][2]贾馥茗,等.教育名家论教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7-153.

[3][4]高权德.论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建设目标[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24-27.

本文为2013年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骨干建设专项课题“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发展的历史研究(2002—2012)”,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立项课题(2013JSJG071主持人:朱平、蒋庆斌)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教学行为定位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难与易
巧用“余数定位”,突破周期函数的计算问题
基于情境教学的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
理想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