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柔性衔接原则与路径的探索

2014-08-07 19:41彭才根张健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柔性技能人才

彭才根+张健

【摘 要】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探索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可以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和学习者的可持续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柔性衔接要坚持一体性、层次性、能力本位性、多元性、动态性和操作性原则,要重新规划人才培养目标,顶层设计课程结构体系,科学制定课程教学标准,优化构建教学内容体系,贯通架构课程评价体系。

【关键词】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柔性衔接原则路径

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核心是课程衔接,但目前中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与教学上的脱节、断层和疏离,制约着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为了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全面衔接、系统贯通,本文结合“3年中职+4年本科”实际,就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柔性衔接原则与路径做初步的探索。

一、本科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理解

当前,我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关键点。但是,我国目前对本科高等职业教育(简称本科高职)的定位、内涵不明确,影响本科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培养生产、服务一线具有明确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的人才,这是职业教育成为一类教育的标志,它应具备四个要素:一是面向生产、服务一线,二是明确工作岗位,三是明确工作任务,四是从事技术技能工作。

我国专业人才类型总体上可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四种,分别由学术教育、工程教育、技术教育、技能教育培养,技术教育由技术应用型本科负责,技能教育由专科高职和中等职业教育负责。

就生产企业而言,企业在将产品设计或图纸转变成实际产品的过程中,产品设计是工程型或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工作任务,这类人才一般由本科及以上层次工程教育培养;而将产品生产出来则是操作性技能人才的工作任务,这类人才由中等职业教育和专科高职培养;将设计图纸向生产转变还需要一类中间人才,这类人才负责产品生产的技术工艺和流程管理,是产品设计与产品生产之间的桥梁,被称为技术型人才,即生产或工作现场的技术工程师,这类人才由技术教育培养。随着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型人才培养已由过去的中等技术教育提升至本科层次技术教育。从上述技术工程师的职责可以看到,技术型人才在生产一线,有明确的工作岗位(设计与生产之间的技术工艺与生产流程管理岗位),明确的工作任务(技术工艺与生产流程管理),从事技术技能工作。可以看出,上述培养生产一线的技术工程师的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符合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可将这一类人才培养理解为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

二、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柔性衔接的要义

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关键是促进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衔接,而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核心又是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如果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采用刚性衔接,会造成课程重复、内容脱节、教学资源浪费等,为了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可持续性,必须采用柔性衔接。

衔接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含义是“连接”、“承接”。在本文中衔接是指中职和本科阶段,在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课程评价等方面相互融通不重复,是能发挥最大效益的最优组合。也就是说中职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兼顾职业性(独立与完整)、基础性(接续与发展)的特征,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脱节,在完成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为高等教育服务。本科高职阶段延续、深化中职的特点,体现学科性(高等性)、职业性(更高技术应用能力、更高技能水平、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特质)、衔接性(避免重复与脱节)的课程特征,实现本科高职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柔性衔接是将课程各相关要素进行相互协调和有机整合,促成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不断优化,富有弹性、开放性、灵活性及实行的动态可变性,提高教学效益,促使达成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下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柔性衔接的原则

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原则必须充分反映柔性衔接的要素、特征和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目标。

(一)一体性原则

中高等职业教育在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时,应明确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共通性和差异性,根据人才培养总体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1]中高等职业教育要避免人才培养目标中间断层、缺乏内在衔接的现象,实现人才培养方向的一致性和提升性,保证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工作的可持续性。

(二)层次性原则

从人才规格上看,职业教育有层次之分,中职培养初、中级人才,本科高职培养高级人才。从技能类型上看,中职强调单一技能,本科高职重视综合技能。要充分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两个层次之间相互沟通,科学地划分各自教学范围,明确哪些课程在中职开设,哪些课程在本科高职开设,哪些课程需要继续深入学习等等。也就是说中高等不同层次人才的职业能力有哪些差异,中职用哪些课程培养什么样的人,最难完成的任务是什么,本科高职要在中职的基础上用哪些课程培养更高层次的人才,更高层次的人才究竟高在何处,本科高职能否实现中职学校完成不了的任务,带着这些问题研究某一专业的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效果就会比较显现。

(三)能力本位原则

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最根本特点就是其“职业性”,职业教育应根据职业标准要求,为行业企业提供有用的人才。中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衔接时,要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衔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通常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是人的职业素质的外在表现,它比单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

(四)多元性原则

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研究,要邀请行业企业专家、职业教育专家、课程专家、职业教育教师等共同参与,分析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原因,解决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重点、难点,使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符合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使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更加优化、有弹性、开放、灵活。

(五)动态性原则

课程衔接,不单是中高等职业教育两个教育阶段课程内容的简单过渡。由于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行业企业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念的不断变化会在职业教育课程中随时反映出来,所以在课程衔接时,中高等职业教育要跟上行业企业进步的需要,适时动态调整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使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六)操作性原则

课程衔接涉及的范围很广,在衔接过程中必须符合操作性原则。课程设置既要便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管理,也要有利于学校微观管理的实施;既要体现学校教育的规范性,又要呈现较强的灵活性。

四、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柔性衔接的路径

在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路径设计时,既要体现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的整体性,还要体现柔性衔接使课程优化、弹性、开放、灵活、动态可变的相互协调。

(一)重新规划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的衔接是研究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起点,只有目标明确,才能科学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工作,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职业能力为目标,在此基础上,明确中职和高职本科相同或相近专业在培养目标上的递进、延展和衔接的关系,保证学生在两个学习阶段都能获得相应的职业发展能力,为终身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重要目标之一是通过长学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兼具扎实专业理论知识与娴熟技术技能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所以,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设计,不能只是对现有培养目标的简单重组,必须以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后的长学制为基础,根据人才培养总体年限,重新规划人才培养目标,[2]体现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与差别性。中职的核心是强调培养实用性、操作型人才,本科高职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具备与相应高职本科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处理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中职,特别要有更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二)顶层设计课程结构体系

为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现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性,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有效衔接,需要各中高等院校联合起来,站在一定的高度,邀请教育专家、课程专家、行业企业专家等共同研发符合人才培养规律,体现各自优势、各自特点,又不重复交错或遗漏,并能增值的课程体系。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依据,从简单知识、能力到复杂知识、能力的顺序编排,[3]确定前导课程和后继课程,使知识的提高、技能的掌握、素质的养成都能随着教学进程向上拓展和升华。具体来说,公共基础课程重在保证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并为持续学习和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专业基础课重在使学生掌握岗位或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适当考虑职业岗位拓展与跨专业学习的需求,在立足“点”的同时兼顾到“面”。中职侧重基本知识和技能课程的研发,本科高职侧重体现理论提升和更深层次解决问题的课程的研发。中职侧重于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尤其是职业规范和职业意识的养成,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本科高职侧重于使学生掌握更复杂、更精深的操作技能,使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体现“能力梯次递进”的特点。[4]

(三)科学制定课程教学标准

课程教学标准是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关键,因此必须从实际工作业务出发,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构建职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门化方向能力的有机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标准制定,要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主持下,成立由行业企业的一线操作员、业务管理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所构成的多元化项目组。项目组应对实际工作岗位的职责和不同要求进行研讨,按照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哪些专业知识与技能是中职学生必须掌握的,哪些专业知识与技能是本科高职学生应该具备的,而二者的共性与通道又如何衔接,作为制定中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标准的依据。

(四)优化构建教学内容体系

准确定位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从课程教学标准入手,研究课程内容与课程教学标准的对应性,明确中高等职业教育各学段界域和逻辑梯度,根据层级认真分拣、细化、定位各自应该学习的知识内容和掌握的能力层级,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来编排,体现课程内容纵向深化和横向拓展,实现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具体来说,中职学生懂得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即可,即达到“知其然”的水平;而本科高职需要掌握更有深度的理论知识和更加复杂的操作技能,即达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程度。

(五)贯通架构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考核评价是课程衔接连续性的保障,没有统一的考核评价,课程衔接就不可能顺利实施。中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依据,对知识、技能进行评价,不能搞一刀切。学校既有刚性的学分规定,如按照职业技能考核要求,结合职业教育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能力层次进行考核评价,又要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课程模块,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选修更深厚的知识,更高级别的职业资格课程或更多的其他知识和职业资格选修课程,[5]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保证课程衔接目标的实现。

【注释】

[1]安阳.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35.

[2][3]徐国庆.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设计[J].江苏高教,2013(3):139-141.

[4]张健.对中高职课程有机衔接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1):16-18.

[5]周大农.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设计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3(3):12-15.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柔性衔接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2013/03/046,课题主持人:彭才根。

猜你喜欢
柔性技能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中小企业柔性体系的协同与共治机理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智动柔性充电弓亮相上海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拼技能,享丰收
毛遂自荐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
首款柔性智能手机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