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和他的锤子手机会一鸣惊人吗

2014-08-07 23:23邓若虚袁帅
商道 2014年7期
关键词:苹果产品

邓若虚+袁帅

罗永浩,锤子科技创始人。高中辍学,曾经摆地摊、开羊肉串店、倒卖药材、做期货、走私汽车、销售电脑配件、从事文学创作。2001年至2006年在北京新东方学校任教,由于教学风格幽默诙谐并且具有高度理想主义气质的感染力,所以极受学生欢迎,以“老罗语录”的名义在互联网上风靡大江南北,其中,“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已经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座右铭。后创办过牛博网、老罗英语培训学校,并著有《我的奋斗》一书。罗永浩于2012年4月8日在新浪微博上宣布做智能手机,2013年3月27日发布基于安卓(android)的深度定制操作系统(Smartisan OS based on android),2013年5月以4.7亿人民币估值获得7000万风险投资。2014年5月20日,锤子科技CEO罗永浩正式发布了首款智能手机产品Smartisan T1。

2014年5月20日,优酷发布的锤子发布会的视频直播数据显示,共250万人登录观看,同时在线35万人,加外链播放,约1000千万人观看,是优酷春晚直播观看人数的4倍,也是爱奇艺《来自星星的你》大结局直播的7倍。罗永浩从发布会现场发出的微博“我爱这个世界。”60秒内,被转了12000次,而雷军在5月15日新品发布会上发布的微博总共不到2000人转。根据百度指数数据显示,锤子手机和罗永浩的搜索量较前一日增长十倍,是小米手机的13倍。

“ROM发布前,他们觉得我的方向全是错的”,罗永浩说他最艰难的时候是在ROM前后,“进度是一坨狗屎,后面的钱也全都没有到位。有一些工程师甚至隔三差五去问财务会计,我们账上还剩多少钱。大家都很悲观,整个公司都是悲观的情绪。我发布会当天也讲砸了,他们有一些人在小米那些公司有朋友,就被羞辱,就说你好端端一个人,奈何从贼呢?”

现在,我们就和这个“贼”一起回顾过去24个月里他觉得最重要的事,在5月20日的锤子手机发布会上,他的产品亮相,两天之内便获得超过5万台的预订量,我们看看他说了什么,他经历了哪些“憋屈”和艰难,他的悲观和乐观,他是否改变了对世界的看法,他如何看待生意、锤子、小米、苹果、Google……他对未来怎么看,偶尔还会有一点他对过去的评价。

我们这里讲述的是一个认真的人,一个有好奇心的人,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还能保持自己与这个世界的距离。

不要害怕做生意,做生意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1、选对创业模式,20岁和40岁的人不一样;

2、如果有拖延症,自制能力差,那就给别人做老板吧;

3、很多时候是未知造成的恐慌;

4、不能丢了你的价值观,不能因为做生意而丢掉看待世界的方法;

我原来做英语学校,做了两年,成绩还不错,从0做到1400多万,以后就不想干了。因为我由衷地不喜欢那个行业。2008年我拿钱做英语培训的时候,是唯一被我自己和我朋友认为可以赚钱的项目。我年轻的时候是一个文青加愤青,包括我的朋友和我自己都不觉得我能做企业。

我起初在新东方打工,然后做了一个牛博网,牛博网被关掉以后,当时是路金波找我,让我写书给他,他说一年卖个几十万册畅销书也是没问题的。后来冯唐和我过年吃饭的时候,他说靠书来赚钱生活在中国实在是太累。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真正靠卖书过得很从容的,全国连20个也数不出来。他说你如果是20、30岁的,一年卖一本畅销书也没有问题,但是你都快40了,上有老下有小会很困难。

他知道我自制力比较差,要是做一个团队的工作,你会被迫按部就班地走下去,要是你是一个自由职业者呢,就比较容易拖稿。他说我应该去做点儿买卖,做点儿生意。我说我这个性格做不了生意,他说怎么不能,都是逼出来的。就经常在一起吃饭聊,他说没做过你可以拿一个试一试。譬如说英语培训,再差也不会赔钱的。然后我就有点儿动心了,后来冯唐和我的一个发小帮我找了钱,筹了几百万就开张了。开张以后因为没做过公司所以确实很恐慌,刚开始都是在公司,天天熬夜,各种掉头发,紧张,其实4、5个月就基本理顺了,就发现其实做生意就是那么回事,跟我这辈子学过的大多数东西一样,最开始的时候是未知造成的恐慌,一旦理顺了,就发现也就那么回事。

走到今天,让我能坚持下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跟我的价值观有关系。早期的很多工程师,他们是冲着我来,在产品理念上跟我是死去活来的冲突,在我们开发进度完不成的程度下,让他去调15秒动画,他觉得我疯了。他们自己内部讨论过,说这个老板虽然傻B,但好歹是个好人嘛,就算他错了,既然我们是冲着他来的,黄了我们就走人。当时他们已经在找下一份工作了。他们的想法是,我们陪他走完这一段,等关门那天吃完了散伙饭再走。所以这个完全是靠我的价值观,要不然他怎么会陪我扛?所以他们没走,一个都没走,靠的就是这个东西。所以对我来讲,价值观始终都是特别重要的。

选对行业很重要。如果有能力影响更多的人,那就做大众项目

5、你喜欢的东西会成为你日后创业时的积累;

6、挑好自己的标杆,宜家无从下手,苹果,恰好,最聪明的乔布斯死了;

7、发现一个行业中核心人才最需要的是什么,比如缺的是懂设计的老板;

做英语学校的那两年,我们在网站做过两次大型的演讲,我的朋友就告诉我,你看起来是能够影响大众的,因为我最高的一个视频点击是1000多万。可惜做的是小众项目,衣食住行才是大众项目。

我和冯唐聊天时,我就想到我比较喜欢的两个企业,一个是苹果,一个是宜家。这两个公司都以设计著称,然后我小时候想做过木匠,所以我是有一些工匠情节在的,我希望我能够做一个宜家或者苹果这样的企业。

第一是我最喜欢手机;第二是手机市场份额是最大的,手机对于绝大多数人是必需品。我感觉不到做宜家有任何的优势,只是我想做。但是苹果的话我有比较大的优势:一是乔布斯死了,这是很重要的,我不是盼他死,而是他凑巧已经死了,这促发我去想这个事儿。第二个是我的朋友羽良,他是网易的,我们聊起来的时候,他就很鼓励,他说这个圈子里就一个聪明人,他还死了,剩下的又很笨,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完全可以做。然后我自己做这个的自信来自于工业设计,我自己研究了很多年,人类历史上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只有三个企业以设计著称:早期的博朗,中期的索尼和后期的苹果,就这三个企业能持续地设计出好的产品,其他企业偶尔能做一个惊艳的东西,但是长远地看它们的设计所在成功的比重是非常小的。

这三个企业能做好,可不是乔布斯、盛田昭夫或者博朗兄弟自己会做设计,他们懂设计,请对了人去做设计,这是很重要的。其实设计人才一直不缺,缺的是懂设计的老板。你去跟设计师聊,他们都会有感慨,这个行业是一个职业满足感最差的行业,他们一生中都没有机会给懂设计的老板做产品,这是这个产品的悲哀。

为什么是苹果?进入一个领域之后,你到底能做什么

8、Google是科技狂人,别人做火车,它做飞机,那种公司我绝对做不了;

9、像苹果一样,懂心理学、懂体验,懂优美,懂用户感受;

10、苹果做得那么好,与乔布斯每天跟产品经理在一块儿抠产品是有关系的;

11、很多傻B企业老板认为谈合作谈战略布大局才是重要的,这其实是非常可笑的;

12、产品本身是最重要的,凑巧如果你会营销,你就赚了;

在消费电子领域,科技只是基础,科技公司分两种,一种是技术驱动型,就像Google,Google在用户体验,产品的感受和心理学上的考量都是很粗糙的,但是它在某些技术领域里是走在世界最前沿的。当别人做不出来只有你能做的时候,它的细腻、它的优美、它的体贴都不重要,因为它是有和无的问题。航空业都在比餐饮、服务,是因为它已经很成熟了,但是第一家航空公司,它只要能飞起来就已经是牛B得冒烟了,就完全不用考虑服务。所以你如果是技术驱动型的公司,体贴、细腻、优美这些完全不重要,就是人无我有。那这种公司我绝对做不了,创始人本身就是科技狂人。

在纯技术领域里,苹果对人类是没有贡献的公司,但它把别人做的成熟技术非常合理地组合起来,实现一个完整优美符合人类需求的体验,从而显著地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在这个方面苹果是一家非常伟大的公司。推动苹果往前走的核心不是技术,而是它懂心理学、它懂体验、懂产品的优美和用户的感受,这些东西是很难由科学家和理工男来完成的。

产品分两块,一个是技术实现,一个是设计。我们在招软件产品经理团队的时候都不要有专业背景,就是看有没有感觉,品味好不好,人机交互是高度依赖天赋的。苹果做得那么好,是与乔布斯本人每天跟产品经理坐在一块儿抠产品是有关系的。其实这是唯一重要的,或者说是最重要的,结果很多傻B企业老板认为自己出去跟别的企业谈合作谈战略布大局才是重要的,这是非常可笑的。你做这个产品,产品本身是最重要的。凑巧如果你会营销,你就赚了。

关于团队,有很多值得说的事

13、做企业,不是说每一个事情都要亲力亲为,就怕不知道自己的短板;

14、招对人很重要;

15、你做一个大项目,就不能找管理几个人经验的人来做主管;

16、做对事很重要;

17、要敢于否定自己,6个人做ROM是件错误;

18、老板在核心业务上要有感觉,心里要有数;

19、团队要稳定,这还是一个老生长谈的问题;

反正自己做企业的话,不是说每一个事情都要亲力亲为,就怕不知道自己的短板。比如说这块你明明不灵,非要做这块儿,你擅长的又找个不靠谱的来做。一开始我们没有招到对的人,招人很困难。最后招到Jeff(钱晨)以后才解决了问题。

硬件起步大概是从2013年的六七月份开始,我们定义这个硬件产品是从春天开始的,三四月份的时候。启动开始,买了设备、仪器,硬件工程师进来开始用螺丝刀捣鼓。做我们这样一个精细复杂的东西,如果是八到十个月完成,在业内会被认为是非常快的。

但是外界不懂,他们整天看贴牌机厂商,说周鸿祎为什么这个月说做手机,下个月就上市了。我要做贴牌机也是这样。而且很有意思的是,深圳那些厂商几乎全找过我们,他们都以为我们要做贴牌机,我说我们打算自己做手机。他们特别震惊,他们说,啊,你们还真做手机啊?我说,这叫什么话,我们就是手机厂商,我们就做手机。他说哦,这我们倒是没想到,以为你就是讲个品牌故事,做个宣传推广,然后就卖了,卖明星机一样。我说我们不是,我们自己团队做。他说,那你们会做吗?后来我们说我们找的是钱晨,那圈里面都知道嘛,他们就说,误会了。

在前期技术方面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到处去找人,也找错过人,过程中受了很多的罪。但万幸的是,软件的操作系统分两种,一种是大型平台的开发,一种是基于安卓来修改的,它底层的架构都是由Google替你做完,你只是做一些表现型的东西,我们中间有过很艰难的试错过程。因为前期没有靠谱的主管,我们总共加起来,前期冤枉的时间至少有半年以上。ROM那个时候最大的问题是你不能用6个人去完成那个工作,那时候至少也需要二三十人,我们因为当时找的技术主管认为6个人够,我们就用6个人往前走,所以导致时间浪费了。那个时候我们已经招了专门的人力资源过来,开始高速的扩张。大概用10个月的时间,现在已经是270人的样子了。

钱晨主要管的是硬件。软件部分是去年7月份我们从台湾招了一个主管,他带队做开发,因为他带过大团队,把任务分工做得很科学,效率马上就上来了。软硬件的头目都有了,这是到了2013年七八月的时候。

实际上我们因为以设计风格而著称,我们所有的竞争对手都来挖过我们的几个设计总监,而且开的价钱都比我们高得多,这是我曾经担心的一件事情,我就跟他们开玩笑,为什么他们挖你都不走?他就说,哎呀,你也别太自恋了,我们也不是有多喜欢你。主要是那个公司根本就不注重设计,他出了钱,我做了出来,他也不识货,何必呢?

我们团队超稳固,创业公司人员流动很厉害,我们这两年开除了一些不称职的,还有一些试用期不合格的,算人员流失走掉的话,可能迄今为止所有从0到260多人的过程中可能不到5个人吧。非常稳定。

产品价值,这个才是做事情的核心

20、好东西人人爱;

21、跟所有人一样,理工男用过好东西之后就不会再用差的了;

22、不要低估小创新,100多个人性化的小创新完全可以决定价值;

23、核心的东西一定要自己做,能自己做的事,就不要用别人的;

24、我们不太依赖什么群众智慧之类的东西;

25、精英团队如果做得足够好,是可以给群众带来惊喜的;

26、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有50%是软件交互;

27、不要相信焦点小组,自己团队判断总是会比调研准;

28、但有时候会出现偏差,乔布斯也会犯错;

一个东西卖得贵还是便宜,很大程度上是心理感受,品牌也是心理感受。如果你把钟表这些细节做得非常优雅,非常酷,文艺青年或者在乎生活品质的人就会觉得这个东西很值,他用惯了这个东西再用别的东西就觉得不习惯,生活品质下降了。但是科学家或者理工男是不太在意这些的,可是完成和实现这些功能又需要这些人,所以在做的时候,他们特别不接受,觉得我吃饱撑的,坚信我是脑袋有问题。然后我要花很多时间去哄他、说服他、骗他,等做到这个东西出来放在网上,一片叫好的时候,他们有点儿懵了。我们相当于是领着一帮性冷淡的摄影师去拍一个床上镜头,而且是一个唯美的床上镜头,这个太他妈难了。所以当一片叫好的时候,他们也觉得好了,还在网上说,这个APP是我写的。

事实上,我们在人性化细节方面至少有100多项走在苹果前面。这些都是小创新,大家都说意义不大,但是量变导致质变在这里也依然是成立的。你做的小的、体贴的人性化设计,3、5、8个你可能说也就这样,但是如果做到100个以上,你用熟了再回去,你会发现苹果处处都是难用的。

原则上核心应用都应该自己做,但也有一部分我们没做,因为没有条件。比如地图,为什么用高德呢,一是因为它优秀,技术成熟,二是我们要自己做的话,可能会做好几年。后期我们可能会自己做,数据还是可能会调用某一个应用商的,但是表现形式和交互我们可能会自己来处理。

我现在主要做的工作是在一个APP里,加入1-3个亮点的设计,使这个APP明显优于其它的。我们骨子里是一个精英意识非常严重的团队,我们不太依赖什么群众智慧之类的东西。我们的APP和群众产生互动的时候通常是补一些漏洞,我们加一点改动进去就会完善。我们依赖群众智慧是做这些东西,但是设计产品不是靠这些东西,因为他们给你想到的主意你来实现和完成的时候充其量是让他满意的,而不是带来惊喜的。

小米的团队和苹果比的话,苹果是一个精英团队,做出超越群众期待的东西,小米是自己团队很不错,他解决了人机交互的一半基础,另外的一半靠群众智慧补足,最后的成品也是非常优秀的。但是他做到极致也就是让群众满意,而不是让群众惊喜。精英团队如果做得足够好,是可以给群众带来惊喜的。这是数量级上的差异。

但是为什么小米这么成功?真正让小米和其它厂商竞争有巨大门槛的是软件。软件是一个特别巨大的问题,所有地球上的手机厂商,在小米之前只有苹果解决了这个问题,小米解决了这个问题的一大半。我们觉得我们可以把软件做得像苹果一样,甚至更好。那这个是我们赖以成功的一半优势。别人在看发布会的时候看到的是我用感性的东西打动我的受众,比如外观、广告、摄影、品质、话题效应等等,他们普遍看到了这个,但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有50%是在软件交互上。这个才是让用户对你产品产生粘性,以至于没法更换平台的东西。如果你只是靠外观漂亮让群众一看就很受刺激,花钱买单,是换不来你继续买下一代的。

还有一个误会是,乔布斯老说3.5寸是最佳单手比例,但女人的手比男人普遍小一些,3.5寸iPhone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大量的女性是用双手操作的。只有男性才单手操作,并且认为这是黄金尺寸。所以有人搞调研的时候,就说我们以为屏幕变大,女人会比男人更反感,因为女人手比较小,但实际上大部分女生和女人是不介意手机变大的,因为女人一直用双手。这些东西坐在屋子里想是很容易误判的,但是大部分时候我们也不太依赖调研,自己团队判断总是会比调研准,但有时候确实会出偏差。那个报告我们看完之后傻了。

粉丝有价值,但粉丝文化很低级

29、不要相信粉丝文化,粉丝文化很低级;

30、当然不排斥由某个人群来带动消费潮流;

31、要关注那些带来生活品质改善有价值的事;

32、很多有钱人也会买很多粗糙的东西,很多穷人也会买很多精致的东西;

33、有粉丝意味着扩散的基础比较好,但是扩散开还是靠产品本身;

粉丝文化在我的产品里是完全不重要的。比如韩庚卖手机会卖得很差,即使迈克尔·杰克逊在他的巅峰时代卖手机也卖不了几部,因为粉丝文化一定是单品价格非常低的,价格就50块,100块,所以你看粉丝经济带来的消费都是唱片、书、碟、电影票。没有人会因为追星去买3000块的东西。

人们把我这个产品理解成一个粉丝文化打造的品牌,这是百分之百的误读。支持我的那些人,很多都是自由派的知识分子,独立思考的人,他绝对不会因为盲目崇拜我买我的手机。我跟别人比有粉丝的唯一好处,是你作为一个新兴厂商,你的产品品牌传播是从零起步,还是从六百万起步。

扩散还是靠产品本身。比如说一个公司有6个人,其中有一个是我的铁杆支持者,买了我的手机。买完了发现不好,你也不好意思跟同事讲,不好用就算了,不会买第二部,所以这样的话产品是走不下去的。如果他觉得好,跟身边的人来说,身边的人觉得好,也就会扩散。所以我的价值观和铁杆支持者在这方面的影响表现在,扩散的基础比较好,但是扩散开还是靠产品本身。

有很多人是不懂工艺的,但是在意生活品质。如果我的缝隙出现得比较大,或者有肥边现象,他会不舒服,他不知道工艺,不懂,但会觉得不舒服。这些人会因为这件事选择或不选择一个商品。但对小米的用户来讲,他根本不在乎这个,就看内置,CPU多高,内存多大,摄像头多少,性价比多好,这个没有任何的错。我的意思是,我们对生活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跟收入没有太大关系,很多有钱人也会买很多粗糙的东西,很多穷人也会买很多精致的东西,我们对我们的人群在这方面是有非常苛刻的要求的。我们在这上面花了无数的心血。你知道从工程师实现上把光线和距离感应器放在一个洞里有多难,智能手机厂商,包括苹果我觉得是不合格的。三星在上面打满了让人起鸡皮疙瘩的洞,乱打一气,三星的排列完全是工程驱动。工程师说,点在这里比较舒服,那设计师说好,就放那。

所有时间投入到工作当中

34、不要怕开会;

35、不放过任何一个思考的机会,并把思考结果记下来;

我们产品会议有的时候会持续10个小时。

大家都说开会很讨厌,看开什么会,产品会就很兴奋。除非我自己心境不对的时候,否则开产品会总是很愉快的。我不是每个产品会都参加,因为我还要忙管理工作和其它工作,所以我一般等产品经理们把一些主意都理得差不多了,我会要求他们用PPT一页一页都摆出来,这样提高我去参加会议的沟通效率。

我大部分的好主意是在早上上厕所的时候,或者是洗澡的时候想出来的。因为我洗澡时间比别人长,我就喜欢想着事儿不停地冲热水,一般男的洗个澡5分钟,我洗个澡15-20分钟,冲热水能想出很多好东西。比如我希望墙上有一个蓝牙的配件,接到我的手机上,有什么好点子我就按一下墙上的防水麦克,对它说几句话,它就会用语音传到手机生成一个录音文件,同时在便签里用语音识别技术重新生成一个文本。文本可能会因为有水流声出很多错,那也是基本改一改就能用了。

我大部分好主意都是在洗澡和上厕所的时候想出来的。一旦想到一个好主意,我就会一大早去上班,兴冲冲地去找他们,我说有这么一个想法,你们考虑一下可行性。不是说有点子就可以实施,他们会去想,想完了挑出几个毛病,也有推翻的时候。如果有工程难度很高的,就放到下一代产品里。也有很快就可以实现的,马上就可以放上去。这样的话,基本上早期的时候每一个交互都是我带着队从零做起的,现在有了一个相当不错的产品团队。

一定要记住,找最好的合作伙伴

36、VC是聪明人扎堆?跟任何一个群体一样,80%的投资人都是笨蛋;

37、“胆敢”跟富士康提各种要求;

38、有人欺负你,记下来,励志用,以后“挨个收拾”;

外界说做VC的圈子是聪明人扎堆的,这我百分之百不同意。跟我这辈子见过的任何一个群体一样,就是20%的精英带着80%往前走。我们见过一家知名的VC,我给他讲了40分钟工业设计的重要性以及我们擅长这个,他听了40分钟之后,看了半天自己的三星手机。问边上几个助手,难道会有人为了手机的外观买一款手机吗?我当时就崩溃了。两个助手很尴尬地笑了笑,他就很得意,转过头来跟我说,你看,没有人会因为外观设计去买一款手机。然后他说我们往下聊吧,我心想,我还跟你聊个屁,不在意外观设计这件事没有任何错,但是至少要知道这个世界是怎么运作的。你看我永远穿的很随便很邋遢,但是我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少人是在意服装的。我在意穿着跟我知道这个世界是怎么运作的是两个概念。绝大部分消费者买手机50%的动力就是外观,我们都是视觉动物。他还问手下这个问题,你预设了立场,你的手下怎么敢顶撞你呢?

有些人就是不理我们,我们是小厂商,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有一些做供应链的去跟人家谈,然后被人恶心一通。唐岩跟我说过,他之前创业的时候被很多VC羞辱过,然后他就记了一本小黑账,就想着这些人我以后要挨个收拾。后来他的创业成功了,我问他,小黑账的人你准备什么时候收拾?他说,唉,事儿成了你哪有心情收拾那些人啊?但是在过程中记录一本小黑账是很有励志作用的。唐岩的小黑账已经销毁了,我的还在,可以打气。

我们的手机外观从上下到左右都在正确的位置上,我在发布会上不断秀那些渲染图的原因是我们在这上面花费的精力是难以置信的,可能是有史以来最接近设计稿的。全是时间和钱堆出来的,特别特别艰难。工程那边会不断诉苦,说这个不能实现那个不能实现,最终我们都逼着他们实现了,也把富士康逼得死去活来的。很少有小企业胆敢跟富士康提这个苛刻的要求,我们最终连哄带骗带求地让他们实现了。

还有很多值得分享的艰难,教训,悲观时刻,和一些想不到的东西

39、做好最悲观的打算;

40、不要做亏心事,想骗过几亿人,这个是不可能的;

41、不管你觉得自己知识多高、多牛B、多横,很多也都是运气成分;

我们做过最悲观的打算,要是一直解决不了技术问题,我们就做贴牌机,软件体验依然能够做得非常好,但是硬件和软硬件结合上的限制就挺多了。

我从英语培训时代一直走到今天,每次出现公关事件都处理得非常好的原因,他们简单地会理解成我处理公关危机的能力比较强,其实技巧只是一小部分,一大半就是你没做亏心事。如果你做了亏心事,想骗过几亿的人,这个是不可能的。但你必须承认公关技巧也重要,因为有些人没做什么亏心事,但是就倒霉了。

不管你觉得自己知识多高、多牛B、多横,很多也都是运气成分。就说我们硬件的头儿吧,如果我没有说服钱晨,那我没有第二个钱晨可以选。我就只能做一个贴牌机,整个品质、格调会比现在下降一大截。我最后谈妥了钱晨这件事,其实是有运气成分的。融资也是这样的,起初在2011年底我打算转型做电子产品,结果所有朋友都反对,觉得操作难、资金高、供应链难、搞不定,建议我不要做。找了一圈,包括我的同行和朋友,我以前的投资人,都反对,所以我到哪都拿不到钱。这个接近三、四个月吧,我就决定不做了。一天我因为一个问题去找我的朋友——陌陌科技的创始人唐岩,我们在咖啡厅聊了一晚上之后,下楼的时候我跟他说,我其实是想做手机的。他说,哎,那为什么不做手机,要不上去再聊聊?我把我的想法说完了之后,他说我觉得挺靠谱的。他问我需要多少钱,我说可能1000万美元才能起步,他说这个有点太大了,有困难。他问我,1000万美元一定要一步到位吗?我说不是,只要1000万人民币,团队就可以开工了。这个过程中,一个是我不断造势,另外一个是我们阶段性地拿出ROM产品,大家觉得好,就有可能即便资本市场不投,也有可能科技巨头投。

解决钱的问题之后,我马上注册了公司,到去年3月27日发布了ROM,这个过程中,他帮我介绍了一些投资人。那个时候投资人就比较看好了。但我在搞定投资人这方面是很笨拙的,到了A轮的时候我依然搞不定投资者。紫辉基金是投过唐岩的,他们投资的陌陌科技是紫辉基金历史上最成功的投资了,他们对唐岩的意见很重视,有唐岩给我背书,才有紫辉基金给我投。当然紫辉基金的老板是喜欢数码产品的,他对我们也很感兴趣。我们上一轮的大股东和小股东都在帮我找钱,所以基本上是他们帮我搞定的,不是我搞定的。我搞不定投资人的。

对未来要有清晰的规划,记得不用太在意对手

42、不用太在意对手;

43、不要忘了初心。

我们希望用两到三年的时间积累足够的资金、技术和专利,第三条对杀出国门很重要。这个行业是专利流氓的天下,大家都在把一个没技术含量的东西注册成专利以后互相打来打去,特别恶劣的规则游戏,所以我们走出国门之前每天都在不停地注册专利。我们掌握了足够数量的核心专利之后,再杀到美国去,如果苹果要告我们,三星要告我们,我们也可以告他,互相侵犯。这样就可以上一个谈判桌谈,谈完了互相授权。但我跟那些流氓的区别是我们是保护性的,不会主动去打,你不打我就行了。这是要花很多时间精力和钱去解决的,一旦解决了这个我完全不愁,到美国一样用英语开发布会,搞定美国观众。

每一代版本升级都会有100多个新特性。我们的ROM发布会之后,转天MIUI就发布了两个一样的新特性,他们的团队很大,那些小特性说做就做了。当然我们的特性跟他们重复的也有很多,我是觉得你养着一个很聪明的团队坐在那里对着小屏幕殚尽竭虑地去想交互,想到一起的几率是挺高的。有人问,万一这些新特性他们全抄了怎么办?全抄了我也不怕,你看iPhone一直走到今天,全世界都是抄他们的。老乔活着的时候iPhone不断创新,你抄我的就抄我的,有什么?150个新特性你要把它抄全了,至少你也要一年的开发时间,那你一年抄完了,我150个新特性又都来了,我永远领先。现在苹果的继续创新能量远不如以前了。

我们的团队坦率地讲,创新能力是过剩的,而技术实现能力是偏弱的,因为人手不够。但是前两天刚开完发布会,人力资源总监说,现在收到的简历品质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我们什么时候会关注对手产品呢?学习、观摩、研究,这是一种情况。还有我们做一个产品的交互打不开僵局了,这个时候我们会把小米和苹果拿来看一下是怎么做的。大部分时候是能找到这样一个方向的,其它手机厂商看了也是白看,浪费时间。

我们的竞争对手只有一个,就是苹果。

编辑 罗欧阳

《商道》杂志QQ⑥群号:287760029

41、不管你觉得自己知识多高、多牛B、多横,很多也都是运气成分;

我们做过最悲观的打算,要是一直解决不了技术问题,我们就做贴牌机,软件体验依然能够做得非常好,但是硬件和软硬件结合上的限制就挺多了。

我从英语培训时代一直走到今天,每次出现公关事件都处理得非常好的原因,他们简单地会理解成我处理公关危机的能力比较强,其实技巧只是一小部分,一大半就是你没做亏心事。如果你做了亏心事,想骗过几亿的人,这个是不可能的。但你必须承认公关技巧也重要,因为有些人没做什么亏心事,但是就倒霉了。

不管你觉得自己知识多高、多牛B、多横,很多也都是运气成分。就说我们硬件的头儿吧,如果我没有说服钱晨,那我没有第二个钱晨可以选。我就只能做一个贴牌机,整个品质、格调会比现在下降一大截。我最后谈妥了钱晨这件事,其实是有运气成分的。融资也是这样的,起初在2011年底我打算转型做电子产品,结果所有朋友都反对,觉得操作难、资金高、供应链难、搞不定,建议我不要做。找了一圈,包括我的同行和朋友,我以前的投资人,都反对,所以我到哪都拿不到钱。这个接近三、四个月吧,我就决定不做了。一天我因为一个问题去找我的朋友——陌陌科技的创始人唐岩,我们在咖啡厅聊了一晚上之后,下楼的时候我跟他说,我其实是想做手机的。他说,哎,那为什么不做手机,要不上去再聊聊?我把我的想法说完了之后,他说我觉得挺靠谱的。他问我需要多少钱,我说可能1000万美元才能起步,他说这个有点太大了,有困难。他问我,1000万美元一定要一步到位吗?我说不是,只要1000万人民币,团队就可以开工了。这个过程中,一个是我不断造势,另外一个是我们阶段性地拿出ROM产品,大家觉得好,就有可能即便资本市场不投,也有可能科技巨头投。

解决钱的问题之后,我马上注册了公司,到去年3月27日发布了ROM,这个过程中,他帮我介绍了一些投资人。那个时候投资人就比较看好了。但我在搞定投资人这方面是很笨拙的,到了A轮的时候我依然搞不定投资者。紫辉基金是投过唐岩的,他们投资的陌陌科技是紫辉基金历史上最成功的投资了,他们对唐岩的意见很重视,有唐岩给我背书,才有紫辉基金给我投。当然紫辉基金的老板是喜欢数码产品的,他对我们也很感兴趣。我们上一轮的大股东和小股东都在帮我找钱,所以基本上是他们帮我搞定的,不是我搞定的。我搞不定投资人的。

对未来要有清晰的规划,记得不用太在意对手

42、不用太在意对手;

43、不要忘了初心。

我们希望用两到三年的时间积累足够的资金、技术和专利,第三条对杀出国门很重要。这个行业是专利流氓的天下,大家都在把一个没技术含量的东西注册成专利以后互相打来打去,特别恶劣的规则游戏,所以我们走出国门之前每天都在不停地注册专利。我们掌握了足够数量的核心专利之后,再杀到美国去,如果苹果要告我们,三星要告我们,我们也可以告他,互相侵犯。这样就可以上一个谈判桌谈,谈完了互相授权。但我跟那些流氓的区别是我们是保护性的,不会主动去打,你不打我就行了。这是要花很多时间精力和钱去解决的,一旦解决了这个我完全不愁,到美国一样用英语开发布会,搞定美国观众。

每一代版本升级都会有100多个新特性。我们的ROM发布会之后,转天MIUI就发布了两个一样的新特性,他们的团队很大,那些小特性说做就做了。当然我们的特性跟他们重复的也有很多,我是觉得你养着一个很聪明的团队坐在那里对着小屏幕殚尽竭虑地去想交互,想到一起的几率是挺高的。有人问,万一这些新特性他们全抄了怎么办?全抄了我也不怕,你看iPhone一直走到今天,全世界都是抄他们的。老乔活着的时候iPhone不断创新,你抄我的就抄我的,有什么?150个新特性你要把它抄全了,至少你也要一年的开发时间,那你一年抄完了,我150个新特性又都来了,我永远领先。现在苹果的继续创新能量远不如以前了。

我们的团队坦率地讲,创新能力是过剩的,而技术实现能力是偏弱的,因为人手不够。但是前两天刚开完发布会,人力资源总监说,现在收到的简历品质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我们什么时候会关注对手产品呢?学习、观摩、研究,这是一种情况。还有我们做一个产品的交互打不开僵局了,这个时候我们会把小米和苹果拿来看一下是怎么做的。大部分时候是能找到这样一个方向的,其它手机厂商看了也是白看,浪费时间。

我们的竞争对手只有一个,就是苹果。

编辑 罗欧阳

《商道》杂志QQ⑥群号:287760029

41、不管你觉得自己知识多高、多牛B、多横,很多也都是运气成分;

我们做过最悲观的打算,要是一直解决不了技术问题,我们就做贴牌机,软件体验依然能够做得非常好,但是硬件和软硬件结合上的限制就挺多了。

我从英语培训时代一直走到今天,每次出现公关事件都处理得非常好的原因,他们简单地会理解成我处理公关危机的能力比较强,其实技巧只是一小部分,一大半就是你没做亏心事。如果你做了亏心事,想骗过几亿的人,这个是不可能的。但你必须承认公关技巧也重要,因为有些人没做什么亏心事,但是就倒霉了。

不管你觉得自己知识多高、多牛B、多横,很多也都是运气成分。就说我们硬件的头儿吧,如果我没有说服钱晨,那我没有第二个钱晨可以选。我就只能做一个贴牌机,整个品质、格调会比现在下降一大截。我最后谈妥了钱晨这件事,其实是有运气成分的。融资也是这样的,起初在2011年底我打算转型做电子产品,结果所有朋友都反对,觉得操作难、资金高、供应链难、搞不定,建议我不要做。找了一圈,包括我的同行和朋友,我以前的投资人,都反对,所以我到哪都拿不到钱。这个接近三、四个月吧,我就决定不做了。一天我因为一个问题去找我的朋友——陌陌科技的创始人唐岩,我们在咖啡厅聊了一晚上之后,下楼的时候我跟他说,我其实是想做手机的。他说,哎,那为什么不做手机,要不上去再聊聊?我把我的想法说完了之后,他说我觉得挺靠谱的。他问我需要多少钱,我说可能1000万美元才能起步,他说这个有点太大了,有困难。他问我,1000万美元一定要一步到位吗?我说不是,只要1000万人民币,团队就可以开工了。这个过程中,一个是我不断造势,另外一个是我们阶段性地拿出ROM产品,大家觉得好,就有可能即便资本市场不投,也有可能科技巨头投。

解决钱的问题之后,我马上注册了公司,到去年3月27日发布了ROM,这个过程中,他帮我介绍了一些投资人。那个时候投资人就比较看好了。但我在搞定投资人这方面是很笨拙的,到了A轮的时候我依然搞不定投资者。紫辉基金是投过唐岩的,他们投资的陌陌科技是紫辉基金历史上最成功的投资了,他们对唐岩的意见很重视,有唐岩给我背书,才有紫辉基金给我投。当然紫辉基金的老板是喜欢数码产品的,他对我们也很感兴趣。我们上一轮的大股东和小股东都在帮我找钱,所以基本上是他们帮我搞定的,不是我搞定的。我搞不定投资人的。

对未来要有清晰的规划,记得不用太在意对手

42、不用太在意对手;

43、不要忘了初心。

我们希望用两到三年的时间积累足够的资金、技术和专利,第三条对杀出国门很重要。这个行业是专利流氓的天下,大家都在把一个没技术含量的东西注册成专利以后互相打来打去,特别恶劣的规则游戏,所以我们走出国门之前每天都在不停地注册专利。我们掌握了足够数量的核心专利之后,再杀到美国去,如果苹果要告我们,三星要告我们,我们也可以告他,互相侵犯。这样就可以上一个谈判桌谈,谈完了互相授权。但我跟那些流氓的区别是我们是保护性的,不会主动去打,你不打我就行了。这是要花很多时间精力和钱去解决的,一旦解决了这个我完全不愁,到美国一样用英语开发布会,搞定美国观众。

每一代版本升级都会有100多个新特性。我们的ROM发布会之后,转天MIUI就发布了两个一样的新特性,他们的团队很大,那些小特性说做就做了。当然我们的特性跟他们重复的也有很多,我是觉得你养着一个很聪明的团队坐在那里对着小屏幕殚尽竭虑地去想交互,想到一起的几率是挺高的。有人问,万一这些新特性他们全抄了怎么办?全抄了我也不怕,你看iPhone一直走到今天,全世界都是抄他们的。老乔活着的时候iPhone不断创新,你抄我的就抄我的,有什么?150个新特性你要把它抄全了,至少你也要一年的开发时间,那你一年抄完了,我150个新特性又都来了,我永远领先。现在苹果的继续创新能量远不如以前了。

我们的团队坦率地讲,创新能力是过剩的,而技术实现能力是偏弱的,因为人手不够。但是前两天刚开完发布会,人力资源总监说,现在收到的简历品质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我们什么时候会关注对手产品呢?学习、观摩、研究,这是一种情况。还有我们做一个产品的交互打不开僵局了,这个时候我们会把小米和苹果拿来看一下是怎么做的。大部分时候是能找到这样一个方向的,其它手机厂商看了也是白看,浪费时间。

我们的竞争对手只有一个,就是苹果。

编辑 罗欧阳

《商道》杂志QQ⑥群号:287760029

猜你喜欢
苹果产品
从灵感出发,邂逅好产品
拒绝平凡,如何让你的产品变“有趣”?
拿苹果
会说话的苹果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新产品
下一个酷产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