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柱凝胶法与凝聚胺法在新生儿ABO溶血病交叉配血试验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2014-08-07 11:22熊永萍
当代医学 2014年28期
关键词:微柱交叉凝胶

熊永萍

微柱凝胶法与凝聚胺法在新生儿ABO溶血病交叉配血试验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熊永萍

目的 探讨微柱凝胶法(MGT)与凝聚胺法(MPT)交叉配血在新生儿ABO溶血病中的效果,以减少患儿输血反应。方法 选取2010年6月~2013年6月丰城市人民医院采用MGT配血的40例新生儿ABO溶血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另40例同期行MPT配血的患儿为对照组,分析两种配血方法的敏感性。结果 MGT法主侧阳性率、次侧阳性率、假阳性率显著低于MPT法,MGT法配血时间显著短于MPT法,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柱凝胶法与凝聚胺法交叉配血相比敏感性更高,可提高新生儿ABO溶血病交叉配血安全。

微柱凝胶法;凝聚胺法;交叉配血;敏感性

微柱凝胶法(MGT)在临床红细胞血型血清学抗体筛查过程中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目前其还被广泛应用在交叉配血及不完全抗体筛查及鉴别等血清试验中[1]。MGT由于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标本量少,结果可长期保存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中试验中。与传统的凝聚胺法(MPT)及盐水法相比,其在交叉试验配血中阳性检测率较低,可对结果做出及时、正确分析及处理,从而可确保临床输血安全[2]。但临床输血时不规则抗体及假凝集的存在可导致MGT配血困难[3]。因此,本研究对比分析MGT、MPT交叉配血的在新生儿ABO溶血病中的敏感性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以探讨适合临床输血最佳的配血方法,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2013年6月丰城市人民医院采用MGT配血的40例新生儿ABO溶血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同时另选取40例行MPT配血的患儿为对照组。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孕周38~42周,平均孕周(39.62±2.31)周,体质量2500~3850kg,平均体质量为(3250±125)kg。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孕周38~42周,平均孕周(39.78±2.06)周,体质量2500~4120kg,平均体质量为(3342±143)kg,2组患者性别、孕周、体质量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仪器包括长春博迅生物仪器公司提供的微柱凝胶卡专用离心机、孵育器以及由台湾贝索生物技术公司提供的凝聚胺试剂。MGT及MPT交叉配血方法及抗体筛查试验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说明进行。凝聚胺法均采用浓度为3%~5%的红细胞悬液进行测试,微柱法采用1%的红细胞悬液进行测定。对于凡是主、次侧阳性标本分别采用MPT交叉配血方法重复试验进行配血,主侧阳性标本患儿行不规则抗体筛查,而次侧阳性标本则行抗人球蛋白试验。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种配血方法敏感性及配血时间分析 MGT法主侧阳性率、次侧阳性率、假阳性率显著低于MPT法,MGT法配血时间显著短于MPT法,而MPT法则低于盐水法,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种配血方法敏感性及配血时间分析[n(%)]

2.2 影响配血不合的相关因素分析 同型输血免疫抗体是主侧不合的主要因素,输血史、妊娠史及大量输注血浆者是次侧不合的主要因素(见表2)。

表2 影响配血不合的相关因素分析(n)

3 讨论

MGT法由于可避免与血浆球蛋白及抗蛋白试剂进行反应,因此可避免操作中带来的误差,并可克服传统盐水法对免疫抗体不能检出的确定,从而提高输血安全[4]。MPT法是利用离子浓度方法来加速分子运动,并降低离子强度,从而使得红细胞电斥力增加,使得血清及血浆红细胞抗体结合并形成非特异性凝聚并可缩短细胞间距离[5]。该方法操作简单、结果清晰,抗原抗体孵化时间较短,并且不需要对红细胞反复洗涤,但该方法操作要求较高,对结果判定时间要求非常严格,因此容易增加假阴性[6]。本研究中MGT法主侧阳性率、次侧阳性率、假阳性率显著低于MPT法,MGT法配血时间显著短于MPT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MGT法灵敏度最高,而MPT法次之,结果与陈晓军等[7]的研究一致,从而提示微柱凝胶法容易实现标准化及自动化,标本量少,可减少配血差错率,有利于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本研究结果显示,同型输血免疫抗体是主侧不合的主要因素,输血史、妊娠史及大量输注血浆者是次侧不合的主要因素。危艳顺等[8]研究指出,在同型输血中免疫性抗体存在的人群其发生免疫性抗体聚集的发生率远高于其他输血人群,本研究中发现,MGT、MPT、盐水法等方法中自身免疫性引起的主侧不合的发生率均高于其他因素引起的主侧输血不合,从而提示临床上应加强对抗体筛查阳性患儿配血筛查工作。

[1] 刘永霞.凝聚胺法与微柱凝胶法在临床配血中的应用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3):266-267.

[2] 王萍,肖筠,魏红璐,等.微柱凝胶法和传统试管法在新生儿溶血病诊断中的比较研究[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2,20(8):548-549.

[3] 谭晓霞,蓝海鹰,徐晓红,等.孕妇血清微柱凝胶法检测IgG抗体效价与新生儿溶血病关系的Meta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3, 26(11):1124-1125.

[4] 杨丽.微柱凝胶法在新生儿溶血病检测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14):53-54.

[5] 施清蓉,彭绍军,何小英,等.血小板抗体检测方法及其配型的应用与血小板输注疗效关系的研究[J].当代医学,2014(6):87-87.

[6] 林琼琳,郭雅春,彭燕,等.微柱凝胶法检测南昌地区新生儿溶血病及其相关性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8):741-742.

[7] 陈晓军,艾清.微柱凝胶法抗人球蛋白试验检测孕妇IgG抗体效价诊断新生儿溶血病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2):330-331.

[8] 危艳顺,姚明.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法两种配血方法学评价[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8):623-624.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8.068

江西 331100 丰城市人民医院输血科 (熊永萍)

猜你喜欢
微柱交叉凝胶
磁性微柱阵列制备及驱动研究*
高精度镍微柱阵列模具的制造*
纤维素气凝胶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
超轻航天材料——气凝胶
采用超疏水微柱阵列模板法制备多糖凝胶微米颗粒
保暖神器——气凝胶外套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冻结的烟”——气凝胶
用于细胞三维培养的集成微柱阵列的微流控芯片设计与验证
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