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比较方法优化历史教学

2014-08-07 06:42崔春芬
读与写·下旬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朝代比较法记忆

崔春芬

摘要:一位哲人说过:比较是一种思维的方法,有比较才会有鉴别,有鉴别才会有选择,有确认,有传承有发展。比较既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正确认识人类发展史的钥匙,在历史教学中应教会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本文阐述了几种的比较方法。

关键词:历史教学;比较方法;类型;注意问题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8-0226-02历史比较法是指对历史上的事物或概念,包括事件、人物、思潮和学派等,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比较对照,判明其异同,分析其缘由,从而寻求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的一种方法。

所谓比较,就是对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找出异同,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如:同样是社会改革,为什么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而中国维新变法却失败了?同样是资产阶级革命,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而美国确立的是民主共和制?通过比较,在深刻揭示历史现象的同时又有利于历史比较思维能力的形成。

1.教会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善用比较法:

1.1对历史时间比较。任何一个特定的事件都有一个特定的时间,在中学历史的学习中,需要记住的时间相当多,如果学生善用对比记忆,则可减少记忆难度,即在听课的过程中只要听到某一个历史时间或历史时期,马上想到与之相对应的时间或时期,久而久之,形成定式,变成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听课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在同一个年代,中外历史上可能发生过多件大事,可对比记忆,如1689年,中国历史上,中、俄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世界历史上俄国在1689年进行了沙皇彼得一世的改革,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也可以将公元前后相同数字的年代发生的大事联系起来进行对比记忆。如公元前73年,罗马共和国爆发斯巴达克起义,而公元73年,中国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加强了东汉政府对西域的经营管理。在对比的过程中历史时间这一条线也就清楚明朗了。

1.2对历史朝代的比较。中国历史从夏朝到清朝,可比的很多,特别是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时候,隋朝与秦朝、西汉与东汉、西晋与东晋、北宋与南宋、明与清、元与清等朝代与朝代的对比,拿隋朝与秦朝来说:秦朝在公元前207年被灭,隋朝在公元581年建立,两个朝代相距788年的时间,但比较的结果,却惊人相似!其一,两个朝代都建立在长期的分裂之后;其二,两个朝代创立的一些重要制度和政策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三,秦朝和隋朝后中国都出现了强盛的封建王朝;其四,这两朝皆为"短命"王朝。比较后,学生即可得出结论:国家要想长治久安,既要有好的政策,又要施行"仁政" 。 通过这样的比较,既深刻融入学生记忆,又达到方便掌握的效果。

1.3战争的比较:在中学历史教材中,战争对于逻辑思维还不是很强的初中生来说,往往是比较难理解的 ,但如果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善用比较法,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如:在讲授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教会学生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情况加以比较,从战争发生的时间、背景、战争爆发的原因到战争的性质、后果。学习美国历史上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也是如此。经过比较,其共性和不同点就会一目了然。

1.4中外历史的比较:在学习世界历史时,可对中外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行比较,如把19世纪的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进行比较;把同时期的阿拉伯帝国与唐帝国进行比较,把中国的洋务运动与西方的第一次、第二次科技革命进行比较;把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对比,从航行的目的、时间、次数、规模来进行比较,在此项比较中,既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又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怀。

2.引导学生比较法阅读

为了对两个或三个历史概念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加深对这几个历史概念的理解以及提高比较运用的能力,阅读时可采用列表比较法(考试时将表格式转化为叙述式):(1)将要比较的一个维度列于一栏,将比较的标准列出,形成另一维度。比较分析的关键一步在于确定比较的标准,即从什么方面去比较?这要依据不同概念的要素进行取舍,一般情况下可用种种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思想原因等)、条件(前提、必要等)、目的等背景要素,以及过程特点、性质、作用、影响、局限等后果因素。(2)依据所列出的异同点推理出这些概念要素中的最重要的特点,并说明从比较过程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或认识。只有经常地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培养学生阅读教材和表述问题的能力,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找出历史史实的因果关系和异同,抽出它们的本质特性,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科学的评价,才能逐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运用比较法的模式

运用比较应包括四个基本步骤:第一步:确定命题。比较首先要有命题、有中心。确定命题应以可比性为前提,以命题在实现教学目标中的价值为标准;第二步:个案分析。比较要以分析为基础。个案分析是对"单位"历史现象的分析,即对被比较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现象分别逐一进行分析;第三步:综合比较,这是实质性的一步。这一步要求能从彼此相似的比较对象中找出不同点,从彼此相异的比较对象中找出共同点;第四步:揭示规律。这一步决定比较教学的深度。比较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单纯罗列异同点的水平上,最终目的要通过对异同点的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

4.运用比较应注意的问题

4.1比较对象应具有可比性。可比性指被比较的历史对象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或联系,它是比较的前提条件。如果把没有可比性的历史现象硬凑在一起比较,就违背了逻辑,必然得出荒谬的结论。

4.2要以科学的历史观为指导。严格地讲,比较本身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比较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历史观是否正确。唯物史观是最科学的历史观,通过比较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事物进行分析和概括,比较其异同,总结其特点,能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和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比较的方法是一种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这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基本可以解决初中学生历史学习中的线索和概念问题。在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中,学生找到了学习历史的乐趣,有助于培养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意愿,从而能更好地、更有效地进行历史学科的学习。

猜你喜欢
朝代比较法记忆
比较法:立法的视角
猜朝代
朝代谁也不服谁
朝代谁也不服谁
不懂就百度
记忆中的他们
比较法学习Co和Co2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