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与康桥情结

2014-08-08 01:46
山花 2014年11期
关键词:康河徐先生再别康桥

康桥是著名的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我国新格律诗人徐志摩先生曾于1921年5月至1922年8月有过一段剑桥大学游学经历,也正是剑桥大学求学期间,徐志摩先生滋生了浓厚的康桥情结,可以说,康桥不管是在徐志摩先生的诗作当中,还是在他的生命当中,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徐志摩先生诗作当中,康桥是一个十分突出的字眼。在徐志摩先生心目当中有一个深深的康桥情结。

到英国剑桥大学游学是徐志摩先生人生当中极其重要的转折点,他视康桥为永远的精神依恋之乡。徐志摩先生初从一个相对闭塞的国度进入一个自由开放的国度,心灵深处感受到强烈的震憾,并被康桥所深深地影响,用徐先生自己的话来讲,康桥引导自己如何睁眼,康桥激发起自己求知的欲望,康桥培养了自己的自我观念及意识。从某种程度上讲,徐志摩的名字与康桥是密不可分的,在徐志摩一生的诗作当中,最为耀眼,同时也是最具群众基础的当属《再别康桥》。

叶嘉莹曾经谈到,对于最优秀的诗人而言,都不会选择用简单的文字来写诗,而是用自己的生命来写诗。《再别康桥》就是徐志摩用自己的生命完成的诗歌,表达了诗人面临与母校分离时人类最基本、最自然的情感,这也是康桥情节所特有的魅力。

再别康桥与康桥情结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先生于1928年11月6日第三次欧游归途的轮船上写下的一首传世之作。这首诗共分为七节,康桥情结贯穿始终。

第一节,点再别之题。三个“轻轻的”排列使用,向读者展示了诗人内心极其强烈的情感。第一个“轻轻的”,所展示的是幽静的傍晚时分的康桥,诗人即将离开,但眼看如此静谧的康桥又怎能忍心打破这份宁静,脚步自然是轻轻的,此处的“轻轻的”,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不舍之情;第二个“轻轻的”,被徐先生用来抒发对剑桥及作为灵魂栖息地的康桥的崇拜敬仰,内心充满尊重,不敢叨扰,自然要“轻轻的”:“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此处谈到招手也是轻轻的,一方面十分形象地描述了招手这一动作是缓慢进行的,另一方面,借助一个看似简单的招手动作,来描述一个富有深意及情感的无声告别的场景。徐先生在这里特别提到与西边的云彩作别,就是要表达自身对康桥自然景观的钟爱,特别是对康桥迷人的黄昏更是极为依恋,徐志摩先生曾经这样说道,老实说,对于自己的本乡的了解也是十分有限的,但对于康桥却十分上心,无数个清晨和黄昏,自己在康桥莫名发呆,绝对单独。毫不夸张地说,康桥作为诗人精神家园、灵魂栖息地实至名归,最起码对于徐志摩先生而言,对康桥的感情要远远超过对自己家乡的感情。

徐志摩先生对康桥自然景观极为迷恋,特别是康桥的黄昏最令其向往:

我经常在夕阳时分骑着单车去追寻天边的日头……宽广的大道过来一群吃饱了的羊群,偌大的太阳在背后放射万缕金辉,映得天空一片乌青,不可逼视的威光当中的一条大路和羊群被凸显出来,一种强烈的神异性压迫感顿由心生,不禁对着这缕缕金光下跪……还有一片一望无垠的草原,上面点缀着开得正艳的罂粟,阳光透过褐色的云层照射出来,变幻成一种别样的颜色,令人着迷,顿时产生一种眩晕的感觉……这一走就是两年,有谁可以真正理解自己内心对康桥的隐忧?内心最不舍的就是那令人为之着迷的黄昏,毫无遮掩的田野,悠闲的倚在草丛中,看着星星一个个露出头……通过这段描写,作者特别提到要与西天的云彩作别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也就不难理解了。徐先生为之眩晕甚至拜倒的绝美康桥黄昏景象,在即将告别之际,内心充满不舍和伤感,太多的依恋、惆怅,又如何能够做到潇洒?

第二节主要是以康桥边的柳树为描写对象。徐先生对康桥的感情之深是毋庸置疑的,需要关注的就是选择何种方式才能够更加充分形象地将其展示出来。徐先生的目光最先集中在了康桥边上的柳树上,写康桥势必要提到康河,在作者看来,康河汇集了康桥的灵性,康河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美的河。在中国古典文化中,柳树就占据一席之地,最早可见《诗经》,柳与留谐音,作者借以表达离别时的不舍之情,我国古代就有折柳与赠柳的习俗。徐先生对于古代柳的意象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别出心裁地将柳喻为新娘,很自然地在中国古典意蕴之中添加了一份西方现代色彩。这是一位怎样的新娘呢?应该是身穿拖地婚纱,华丽又不失贵气;深秋时节的柳树婀娜多姿,就好似身段优美的新娘;这是谁的美丽新娘?诗人内心充满喜悦之情,据此猜想应该是自己追求的姑娘最终成为自己的新娘。人物合一,让人分辨不出到底哪个是柳树,哪个是新娘。徐先生用新娘来比喻金柳,中西混搭,古今合璧,可谓是学贯中西的大师!

第三节将目光落在康河的水草上。康河的水十分清澈,在不到四尺深的河中生长着水草。石头上的苔痕,败草中的鲜花、水流、水草、云霞以及鸟鸣等都深深扣动诗人心弦。诗人在描写水草时用到了“招摇”一词,这是一个典型的拟人手法,用人的动作和情感来描写水草,让诗人似乎觉得水草在欢迎他、挽留他。徐先生对康河的感情也极为浓厚,以至于有意愿化为一条水草,一辈子在康河中,与康河永不分离。诗人甚至想纵身跳入康河当中,与心爱的康河零距离接触,让全身每一处肌肤,每一个毛孔都浸在康河当中,有一瞬间似乎诗人的心都要融化了,这天人合一、人河交融是何等之美好,诗人也十分巧妙地将内心对康河的热爱之情表达得十分彻底。

第四节以枊荫下的清潭——拜伦潭为描述对象。在诗人眼中,枊荫下的一潭就好似天上的彩虹,其中凝聚着彩虹一样美好的梦。徐先生很喜欢到拜伦潭游玩,玩累了还可以顺势躺在结满果子的桃李荫下饮茶,小雀也会时不时落到桌上吃食,别有一番情趣。拜伦潭水清澈见底,天上的霞光倒映在水面上,就像画一样美丽。潭面上长有水藻的地方就不会映出霞光,放眼望去,整个潭面是一片一片的,有的地方是映出的霞光,有的地方则是绿藻,相互呼应。徐先生提到“沉淀着彩虹似的梦”,那这个梦到底是怎样的呢?从色彩角度来讲,是五彩斑斓的;从格调角度来讲,能够带给人印象深刻的回忆及愉悦的心情;从内容角度来讲,就是往日在康桥所度过的难忘的时光。

第五节,作者重点对往日康河泛舟及星夜放歌的美好时光进行了回忆。诗人对往日在此度过的美好时光进行了回忆,借助这种方式来表达内心对康桥的不舍和依恋之情。徐先生有好几次学习撑篙的冲动,但最终还是没有能够如愿。他也曾自嘲道,自己手脚不灵,始终不得要领,最终也没能掌握这项技能。虽然徐先生在现实生活中最终也没有能够学会撑篙,然而在诗歌当中,诗人则想象出一副自己撑一支长篙,慢慢向青草更青处移动的场景,在诗人看来,一味地站在康河边上看天空中的云彩、岸边的柳树、水中的水草以及清澈的潭水,已经达不到自己表达内心情感的需求了,所以要到康河中撑篙,就好像并不是与康桥告别,而是刚刚到此,正待痛痛快快地游玩一番,在这美妙绝伦的景色当中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不知不觉已经夜幕降临,星星挂在幕布一样的天空中,连接成一条星河,闪闪发光,斑斑星辉洒落下来,诗人满载一船星辉,不禁放声高歌,此时也将诗人内心情感推到一个高潮。

第六节所描述的是一个夏虫无声,一片宁静的景象。徐先生此时从梦境重新回到现实,情绪也随之低落。面临即将离开的现实,无论如何也放歌不出,只能拿起笙箫,奏出一曲充满离别忧伤的曲子,重新营造出寂然的意境。事实上,此处的沉默正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我们每个人都曾体会到,当处于极度兴奋或者激动的情况之下,经常会说不出话来;还有就是当心情极度沮丧悲伤的时候,也常常是无话可说。柳永在《雨霖铃》当中这样写道: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苏轼也曾在《江城子》中提到,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上面所谈到的这种情况并不是真的无话可说,相反,是心中充斥无限情绪,千言万语,不知道从哪儿开始,哽咽在喉,不知道怎样表达,似乎在这种情形之下,所有的语言都是苍白的,都无法准确地将内心情感表达出来,只好选择无声胜有声。

最后一节主要是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诗人内心对康桥充满了不舍,然而决定不带走一片云彩,不忍心叨扰到静谧的康桥,不舍得康桥感受离别时的悲伤。第七节并非对诗歌第一节进行简单意义上的重复,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更加深切,所流露出的悲伤及不舍之情也更加浓厚。诗人用“悄悄地”与上一节的伤感之情进行衔接,但不同于诗歌开头部分的“轻轻的”。有人评价这一句展示出了诗人的洒脱,对此种观点笔者并不赞同,认为诗人洒脱是尚未读懂诗歌中所蕴含的诗人对康桥的不舍和依恋。诗人在即将离开康桥的时候,眼中应该是充满了泪水,内心极度伤感和留恋,但却不忍心破坏康桥美景,不带走一片云彩,只怀揣一颗破碎的心,与自己灵魂栖息的精神家园告别。曾经在这里度过的美好的岁月,曾经甜蜜的爱情,内心所深爱着的一草一木,以及曾经那个懵懂少年怀揣的远大抱负和理想,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梦呀,然而现如今却即将面临告别,所有这一切都留在原处,诗人身体离开了,然而灵魂却永远地留下来,与心爱的康桥、康河相依。

结 语

徐志摩先生通过《再别康桥》想要表达的并不是简单的与母校告别,而是与康桥文化告别,而康桥文化对徐志摩的人生所带来的影响是极大的。就像胡适先生所说,徐志摩先生崇拜着一种简单而又单纯的信念,之所以说它简单,是因为只需要用三个字或词就可以概括出来,一个是爱,一个是美,一个是自由。他梦想着在一个人的生命中可以同时实现这三者的集合,这就是他的简单而又单纯的信仰。没有康桥,就没有徐志摩,没有徐志摩,康桥也不会令国人如此熟悉。徐志摩一生之所以会对康桥抱有如此深切的情感,在即将分别之际会如此不舍,与他的家庭背景、游学经历以及爱情等均存在极为密切的联系。笔者在此主要以徐志摩先生代表作《再别康桥》为切入点,对康桥情结进行全面解读。

[1]李丹.“康桥情结”与徐志摩的诗[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3(3).

[2]李志军.画面唯美·浓情难化·情结难解——《再别康桥》与康桥情结[J].芒种,2013(4).

[3]张玲.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再别康桥》诵读指导[J].语文建设,2011(8).

[4]唐永宾.物美景丽皆为情——论《再别康桥》物我合一的抒情手法[J].作家,2009(1).

[5]杨会云.康桥——心心相通的桥——我教《再别康桥》[J].课外语文,2013(9).

[6]姚丽.情本虚无·何必执着——谈《再别康桥》中的禅意[J].语文天地,2013(6).

[7]付祎.用心品读天籁之音——谈《再别康桥》中的韵意美[J].语文教学之友,2013(5).

[8]吴思敬.风雨过后见彩虹——徐志摩的历史定位及其诗歌的经典化问题[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9]徐万田.灵性的康桥需要诗意的表达——由《再别康桥》引发的对现代诗歌教学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12(10).

猜你喜欢
康河徐先生再别康桥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基于UMU平台的语文互动教学探究——以《再别康桥》一课教学为例
从前从前,有个人爱你很久很久
从前从前,有个人爱你很久很久
论述《再别康桥》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从前从前,有个人爱你很久很久
从前从前,有个人爱你很久很久
从“轻轻”“悄悄”中浅析《再别康桥》的宁静与自由
《雨巷》与《再别康桥》比较阅读
剑桥,学者的麦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