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做贪恋小甜头的猴子

2014-08-08 17:36魏坤琳武亚雪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4年6期
关键词:成瘾者大脑

魏坤琳++武亚雪

做神经科学研究会用到猴子。它们被固定在椅子上,整天反复完成同样的任务(比如眼前的光点是红色就按某个按键,是绿色就按另一个按键)。这是非常无聊的生活方式,但是猴子可以做很长时间。科学家是怎么让它们一直认真地做实验的呢?借助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即每次作出正确反应,猴子就能通过嘴巴含着的吸管获取一点果汁,果汁就是他们的奖赏。只要有奖赏,猴子就会一直认真地做

下去。

其实,刷微博、打游戏也一样。除了食物、水这类自然奖赏,大脑还会对新奇(novelty)事物乐此不疲,它们在进化意义上都具有生存与繁衍价值。每次获取新的信息(微博内容)或刺激(打通关游戏),大脑就会产生一些分泌物——多巴胺等,使人得到愉悦感,这就是人们的奖赏,人会对这种愉悦感上瘾,并会乐此不疲,忘了自由的生活。这就是大脑的弱点。

尽管不同心理学流派的研究者对网络成瘾的成因众说纷纭,然而我们更关心其核心神经机制以及成瘾后的有效疗法,因为这更具现实意义。

一、成瘾五花八门,脑机制只有一种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或IAD)是一种行为成瘾(behavioral addiction)。行为成瘾是相对于化学物质成瘾(chemical addiction,如毒品、酒精、阿片类药物)而言的,是对某种活动的嗜好或者习惯,包括食物成瘾、病理性赌博、游戏成瘾、网络成瘾等。成瘾行为是一种额外的超乎寻常的嗜好和习惯性,这种嗜好和习惯性对中枢神经进行刺激产生愉快感,从而导致个体不可自制地反复渴求(craving)从事该活动,并且对该活动的相关线索十分敏感。

网络成瘾可以分为广泛性网络成瘾(generalized Internet addiction)以及有特定偏好的网络成瘾。广泛性网络成瘾并不常见, 它通常是指多维度、长时间地使用网络服务和内容,没有特定的使用目的。这种成瘾形式大多与社交互动有关,例如聊天、即时通讯(instant messaging)、论坛和谈论小组等,对电脑和网络广泛性地成瘾。人们更为常见的网络成瘾是以兴趣为基础,对特定的网络内容和活动上瘾。尽管对网络滥用的子类型没有一致的分类,但研究者通常认为有四到五种常见类别,也有研究者将网络成瘾细分成七种[1]:网络关系成瘾(cyber-relational addiction),网络色情成瘾(cybersexual addiction),信息超载(information overload),网络游戏(net gaming),强迫性网络购物(compulsive online shopping),电脑和信息技术沉迷(computer and IT addiction),混合型成瘾(mixed type of addiction)。

行为成瘾与化学物质成瘾具有相同的大脑变化机制,这几乎是已经确认的研究事实[2-4]。表现出成瘾相关行为及临床症状的个体都具有特定的、能够被测量到的大脑变化。成瘾脑机制会使大脑产生一系列解剖学和化学变化,包括敏化反应(sensitization), 脱敏反应(desensitization),前额叶功能退化(hypofrontality)等。它们本质上都是由与成瘾相关的微观神经细胞变化和化学变化导致的。

敏化反应即对快感形成超强的记忆力。成瘾会重新塑造神经元之间的联接,导致大脑中的奖赏回路对成瘾相关的线索或者想法更容易并且都做出反应。这种巴甫洛夫式的记忆导致成瘾物比成瘾者生活中的其他活动更具有吸引力。

脱敏反应即对快感反应麻木,感觉迟钝。在所有的脑变化中,大脑的奖赏回路中多巴胺和多巴胺D2受体(dopamine receptor)水平下降[5],将导致成瘾者对快感的敏感性下降,从而对于能够提升多巴胺水平的任何活动和物质表现出“饥饿”状态。脱敏过程可以描述为:放纵→渴望→麻木的快感反应→渴望→放纵不断升级→多巴胺和多巴胺受体进一步下降→进一步脱敏。

前额叶功能退化即意志侵蚀。成瘾会造成前额叶灰质和白质发生改变,导致冲动控制能力降低,预测行为后果的能力也变弱。

二、神经元突触的可塑性导致成瘾

长期从事某项活动或者服用一些化学物品会使得大脑特定神经元之间的交流和联接发生改变,这就是大脑的可塑性(plasticity),它会使大脑的生理机能发生改变。大脑可塑性是一切学习行为的基础;成瘾行为的形成也依托于大脑可塑性。成瘾行为的一个重要变化是长时程抑制(long term depression,LTD)能力的改变。长时程抑制是突触可塑性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促使神经元在特定刺激影响下降低活动性。长时程抑制在形成新的记忆痕迹和学习新事物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影响认知和行为的灵活性。Kasanetz和Deroche-Gamonet的团队[6]对大鼠的研究证实,对可卡因(cocaine)的成瘾导致了大鼠脑神经元突触(神经元之间实现交流的区域)永久性失去长时程抑制的能力。当突触缺乏长时程抑制这种可塑性之后,与药物成瘾相关的行为就会越来越僵化死板,难以抑制,从而敞开了个体发展为对药物强迫性服用(compulsive consumption)的大门。不过研究也发现,短期的可卡因服用并未改变鼠脑的LTD功能。这些服用者仍具备生物自适应性来抵抗药物的作用,并在8周之后促使LTD恢复到了正常水平。因此,大多数人沉迷于网络所带来的诸如记忆下降、反应迟钝等症状的确有其神经机制。同时也提示我们大脑具有修复功能,如果还未达到严重的成瘾程度,是可以修复的。但切记要避免长期的神经突触损伤。

近来的一些研究表明[7,8],成瘾相关的大脑变化(包括行为成瘾和化学物质成瘾)都是由于蛋白质DeltaFosB的过度积累触发的。究竟多少才算是过度——无论刺激量多少,只要导致DeltafosB的积累和相应的大脑变化,就算是过度。无论是药物成瘾、赌博成瘾、食物成瘾还是网络色情成瘾,DeltaFosB是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分子开关(molecular switch)。DeltaFosB的进化功能在于驱使我们对有利于生存和繁衍的事物“获取越多越好”,这是我们对食物和交配放纵的机制。对自然奖赏(如性、糖、高脂肪)的持续性过度获取,或者长期的药物滥用,会导致奖赏回路中DeltaFosB的逐渐积累。由此,DeltaFosB的累积及其产生的分子变化导致对成瘾行为的大脑重塑。简而言之,成瘾行为之所有具有强迫性是因为该行为或者物质“挟持”了会导致强迫性行为的神经细胞和神经机制。

换而言之,成瘾是对学习和记忆的神经机制的一种病理性侵占(pathological usurpation)。这种神经机制的进化意义在于:在日常环境中塑造个体的求生行为(survival behavior),即趋近奖赏(如食物、性)以及预示奖赏的线索[9]。因此,成瘾者对成瘾物会像生命体对食物和水那样渴求。

三、网络成瘾损害大脑认知功能

网络成瘾会让你变蠢。

首先,你的注意力无法集中[10]。假设你在做功课,隔10分钟你就抑制不住去刷一下微博或者看看网页,这样你无法保持正常的注意力持续时间(attention span)。这个危害是非常大的。功课(或者任何任务)需要你把信息存在短时记忆(或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中,对其进行深度加工。如果你的注意力来回跳跃,信息不会得到有效处理。你的记忆就会变差,你对材料的理解就会变浅薄。所以,直接结果是:你发现功课你都做了,但是没有记住它们!因为它们没有由短时记忆变为你的长时记忆。还有一个后果是你的推理能力也变差,推理能力是我们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实这就是一种冲动性(impulsivity)。冲动性可以理解为一种调节失常,其后果包括:注意涣散,抑制反应能力弱,对后果评估能力差,不能为更大的延迟奖赏(delayed reward)而放弃即时的小奖赏——就像猴子的果汁。

有研究发现,网瘾患者在转换任务中(switching task)需要更多努力来进行执行控制(executive control)和集中注意。换句话说,网瘾患者表现出了认知灵活性(cognitive flexibility)、执行控制能力(executive control)和抑制能力(inhibitory control)的损伤[11-13],还有fMRI研究发现网瘾患者的错误监测功能(error-monitoring function)也出现了损伤[14]。另外,认知功能降低也被认为与沉迷于网络有关[15]。

更有研究表明,一周上网6天、每天持续上网10小时的网瘾大学生与没有网瘾的大学生相比,其大脑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前喙扣带回皮层(rostr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以及小脑(cerebellum)的一部分缩小了。同时,研究者也发现网瘾大学生的右侧海马旁回(parahippocampal gyrus)和内囊(internal capsule)的左后边缘密度增加[16]。这种损害对于大脑处于发展中的青少年尤为有害,有研究发现,网瘾青少年大脑眶额皮层(orbitofrontal cortex,OFC)的右侧皮质厚度显著地缩小了[17]。眶额皮层会参与复杂的决策过程,涉及人们对风险、奖赏与惩罚的敏感性,这部分脑区受损会使个体在冲动抑制和对事件的理解上出现问题。因此,网瘾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深远——想想Kasanetz和Deroche-Gamonet 实验中永久失去长时程抑制能力的大鼠吧。

在没有网络的时代,我们都喜欢看书,我们集中注意力沉浸在思维中,我们有丰富的想象在知识海洋中遨游,我们的心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是一个旧的时代。

新的时代造就了有网瘾的年轻人,他们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他们在玩游戏、刷微博、看视频,在不同的网络信息中跳跃,他们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在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事件上,他们在地铁上、公车上、饭桌上看手机,吮吸着没有营养的信息。从认知心理学上来看,他们都是吮吸着果汁的猴子。

四、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

美国精神病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APA)将网络成瘾定义为:对网络使用的适应不良,导致了临床意义上的重大损伤,并在十二个月内出现了至少三条下面描述的诊断症状即为网络成瘾(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SM-IV. Washington DC: APA;1994)。

1. 具有双重耐受性(tolerance):

需要强度更大、持续时间更久的网络使用才能达到

满足。

同等上网时间带来的愉悦感越来越低。

2.出现以下之一的戒断症状(withdrawal syndrome):

为企图中止或者减少网络使用的行为而纠结和拖延,以至于几天后出现以下症状:心理生理的烦躁,焦虑,对网络的强迫性思维,对网络的幻想和白日梦,像敲键盘那样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手指运动。症状1中第二条导致了压力以及社交、职业或者其他日常生活重要领域的困难。

网络使用与逃避戒断症状有关。

3.网络使用更加频繁,并且超出了计划的使用时间。

4.对上网持续的欲望,不能中止或减少上网时间。

5.当个体不能上网时,仍花费大量时间进行与网络有关的活动。

6.由于上网导致重要的社交、职业和娱乐活动被忽略,或者最大限度地被减少。

7.尽管意识到因持续的网络使用导致社交、职业或心智问题(失眠,婚姻问题,上班迟到,玩忽职守,感受到社交排斥等),仍然继续使用网络。

8.由于企图减少或中止上网而导致疲劳或者神经过敏。

9.网络被用来逃避日常问题和感受,如无助感、愧疚感、焦虑、抑郁。

10.网络使用者对家庭成员隐瞒自己的上网量。

11.网络使用者不顾高额的上网费用而持续上网(如网络购物)。

简单而言,研究们对网瘾界定为“4C”:强迫性(compulsion)使用网络;知道不良后果并继续使用(continued)网络;缺乏对网络使用的控制(control)能力;对上网心理或生理上的渴望(craving)。

五、网瘾的临床治疗方法

大脑变蠢肯定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努力改变网瘾状态是必须的。

由于心理学具有不同流派,它们对网瘾形成的假设和解释不同,于是相对应地也有不同的网瘾治疗方法[18,19],例如,行为治疗(behavioral therapy),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激励性面谈(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MI),内观行为认知疗法(mindfulness behavioral cognitive therapy,MBCT),药物治疗(medicament therapy)等。配合这些疗法的还有一些补充性治疗(complementary treatment),包括音乐治疗(music therapy)、艺术治疗(art therapy)、运动康复(exercise rehabilitation)等。

尽管目前关于网络成瘾治疗的研究还相对缺乏,没有一种普遍认可的标准治疗办法,不过网瘾治疗研究专家Young[20,21]从临床实践中总结了一些有效的治疗手段,这些办法大多取自于认知行为流派。

1.在相反的时间段使用网络。发掘成瘾者的网络使用模式,并通过新的时间安排来打破旧有模式。

2.使用外部阻止物。即能够促使成瘾者脱离网络的现实事件或者活动。

3.制定目标。成瘾者最主要的问题在于他们无法管理和规划好自己的时间,几乎可用的时间都消耗在网络上,因此通过制定目标来限制上网的时间量很有必要。

4.戒除特定的网络使用。即戒除令成瘾者上瘾并失去控制力的网络使用。通常成瘾者会对特定的网络活动上瘾,如网络游戏、网络色情、网络购物等。

5.使用提醒卡片。卡片上写出沉迷于网络所需付出的代价,以及克服沉迷所带来的收益。

6.制作一份个人清单。清单上列出成瘾者过去经常从事的,以及由于沉迷于网络而没有时间做的所有活动。

7.加入支持性团体。一些个体沉迷于网络可能正是由于现实生活中缺乏社会交往给予的情感支持,例如家庭主妇、退休人员等。因此他们可以通过参加一些兴趣团体,如舞蹈、运动、棋类活动,去与他人交往。

8.家庭治疗。这适用于由于网络沉迷而对家庭造成消极影响和破坏的个体。

六、合理使用网络:日常行为管理和时间管理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大多数人是没有达到网瘾诊断标准的。不过也不能因此而掉以轻心,看看公交上、饭桌上盯着手机的人们,想想自己记不清事物、整日头脑昏沉的时刻,其实对网络的迷恋已经潜移默化地侵蚀着我们的

生活[22]。

尽管临床方法对于大众来说实施多有不便,然而我们可以灵活地吸取其中原理——尤其是当我们只有自己可以依靠的时候,以下方法更具有简便的可操作性。

第一种方法:延迟满足

你想上网的时候,告诉自己待一会儿再上、再刷。这是锻炼自控力和耐心的好办法(这也是对付“幼儿哭闹要父母就范”的一种方法),这个延时的同时,你强迫自己做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比如看书、思考或者工作)。不断锻炼,不断延长这个时差,不断提高自己的自控力,你会发现你不刷网页也是可以的,你完全可以控制自己。

第二种方法:短期目标法

和延迟满足相似,你给自己制定短期目标。比如,30分钟集中注意力工作,然后给自己5分钟刷微博的奖赏。坚持自己这个短期目标,你会发现那5分钟刷就是你的新的“果汁”奖赏。有时候你甚至沉浸在工作中超过30分钟,这时候可以恭喜一下自己的毅力。

第三种方法,暴力法

人在上瘾的时候是不理性的——在你理性还在时候给自己戴上枷锁。比如,我们的浏览器上有一些插件,这些插件里面有设置,我们常看的网站可以设置成每天只能看X分钟,超出了时间插件就是禁止我们继续。如果你想不理性地继续,想去改插件的设置的时候,插件会告诉你改动只有明天才能生效,所以你今天还是看不了。当你理性恢复的时候,你就不想去改设置了。这样的办法简单粗暴,但是有效。

第四种方法:豪饮果汁法

反复刷微博或者网页其实是猴子舔果汁,每次就那么一点新的奖赏,却让你乐此不疲,让一天的注意力都无法集中。现在请想想,如果一天不刷不看,晚上花半小时集中看微博或者网页,是不是足以把一天中“新”的信息一网打尽?对,你不会少吸收任何“果汁”。这就是豪饮果汁的意思,能一次搞定的,就不用像强迫症一样去舔了。

需要强调的是:首先,所有方法的核心都是你要有改变自己的强烈动机;其次,方法不一定都对你胃口,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因为网瘾的个人情况不同;最后,如果你要成功,你就需要控制自己的生活,take over your own life!

[1]Jovi. J,Dindi. N. Influence of dopaminergic system on internet addiction[J]. Acta Medica Medianae, 2011, 50(1).

[2]Nestler E J. Is there a common molecular pathway for addiction?[J]. Nature neuroscience, 2005,8(11): 1445-1449.

[3]Frascella J, Potenza M N, Brown L L, Childress A R. Shared brain vulnerabilities open the way for nonsubstance addictions: Carving addiction at a new joint?[J].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2010,1187(1): 294-315.

[4]Grant J E, Potenza M N, Weinstein A, Gorelick D A.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al addictions[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rug and alcohol abuse, 2010,36(5): 233-241.

[5]Kim S H, Baik S H, Park C S, Kim S J, Choi S W, Kim S E. Reduced striatal dopamine D2 receptors in people with Internet addiction[J]. Neuroreport, 2011,22(8): 407-411.

[6]Kasanetz F, Deroche-Gamonet V, Berson N, Balado E, Lafourcade M, Manzoni O, Piazza P V. Transition to addiction is associated with a persistent impairment in synaptic plasticity[J]. Science, 2010, 328(5986): 1709-1712.

[7]Kelz M B, Nestler E J. ΔFosB: a molecular switch underlying long-term neural plasticity.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logy, 2000,13(6): 715-720.

[8]Nestler E J, Barrot M, Self D W. ΔFosB: a sustained molecular switch for addiction[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1, 98(20): 11042-11046.

[9]Hyman S E. Addiction: a disease of learning and memory[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5, 162(8), 1414-1422.

[10]Yoo H J, Cho S C, Ha J, Yune S K, Kim S J, Hwang J, et al.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symptoms and internet addiction[J].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 2004,58(5): 487-494.

[11]Dong G, DeVito E E, Du X, Cui Z. Impaired inhibitory control in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A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J]. Psychiatry Research: Neuroimaging, 2012,203(2): 153-158.

[12]Dong G, Lin X, Zhou H, Lu Q. Cognitive flexibility in internet addicts: fMRI evidence from difficult-to-easy and easy-to-difficult switching situations[J]. Addictive behaviors, 2014, 39(3): 677-683.

[13]Dong G, Zhou H, Zhao X. Male Internet addicts show impaired executive control ability: evidence from a color-word Stroop task[J]. Neuroscience letters, 2011, 499(2): 114-118.

[14]Dong G, Shen Y, Huang J, Du X. Impaired Error-Monitoring Function in People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An Event-Related fMRI Study[J]. European addiction research, 2013, 19(5): 269-275.

[15]Park M H, Park E J, Choi J, Chai S, Lee J H, Lee C, Kim D J. Preliminary study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adolescents based on IQ tests[J]. Psychiatry research, 2011,190(2): 275-281.

[16]Yuan K, Qin W, Wang G, Zeng F, Zhao L, Yang X, et al. Microstructure abnormalities in adolescents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J]. PloS one, 2011,6(6): e20708.

[17]Hong S B, Kim J W, Choi E J, Kim H H, Suh J E, Kim C D, et al. Reduced orbitofrontal cortical thickness in male adolescents with internet addiction[J]. Behav Brain Funct, 2013,9(11).

[18]J.ger S, Müller K W, Ruckes C, Wittig T, Batra A, Musalek M, et al. Effects of a manualized short-term treatment of internet and computer game addiction (STICA): 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Trials, 2012,13(1): 43.

[19]Kim H.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for smartphone addiction. Journal of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2013,9(6): 500.

[20]Young K S. Internet addiction: symptoms,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J]. Innovations in clinical practice: A source book, 1999,17: 19-31.

[21]Young K. Internet addic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onsiderations[J].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Psychotherapy, 2009,39(4): 241-246.

[22]Farooqi H, Patel H, Aslam H M, Ansari I Q, Khan M, Iqbal N, et al. Effect of Facebook on the life of Medical University students[J]. 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medicine, 2013, 6(1): 40.

栏目编辑 / 杨 怡.终校 / 丁 尧

猜你喜欢
成瘾者大脑
毒品成瘾者的言语产出及感知模式研究进展
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海洛因成瘾者心理及行为调查
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时间知觉机制研究
网络成瘾者在不同情绪面孔刺激下的持续注意任务事件相关电位与治疗转归的相关性
短期戒断的海洛因成瘾者大脑白质完整性的DTI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