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风景名胜区修复中的文化景观介入

2014-08-11 14:22
山西建筑 2014年11期
关键词:龙洞名胜区文化景观

陈 新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设计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0000)

谈风景名胜区修复中的文化景观介入

陈 新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设计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0000)

对风景名胜区修复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通过文化景观介入的方式来解决风景名胜区修复中面临的问题,对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和保护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介入,修复

1 概述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具有丰富的风景名胜资源。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资源,国家设立了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制度。风景名胜区的设立在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和传承上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也暴露出种种问题,如:各种破坏性建设增多,景区内基础设施老化,景观特色不断削弱等问题。

鉴于此,本文尝试讨论风景名胜区修复中面临的问题,探讨利用文化景观介入的方式来对风景名胜区进行修复,让风景名胜区保护、传承和利用更加可持续。

2 风景名胜区修复的特殊性

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1]。

风景名胜区资源具有高度集中性,不可再生性以及不可替代性,所以风景名胜区资源成为相关主管部门重点保护对象[2]。作为对风景名胜区的修复,也属于保护性的建设活动,因此也应该遵守《风景名胜区条例》,除此之外,涉及到风景名胜区内的文物保护单位,还应该遵守国家颁布的《文物保护法》。

作为风景名胜区修复,不仅应遵守风景名胜区各相关条例制度,还要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以及利用注入新的活力,在原有风景资源的基础上拓展其新内涵,完善原有的风景资源的语汇体系[3]。当然,这里的修复不是指大兴土木,进行破坏性建设,而是在尊重原有的风景资源的基础上,合理的对其景观来进行梳理以及改造。

3 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的介入

文化景观是指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和具体的自然环境基础上,在人的作用下形成的地表文化形态的地理复合体[4]。文化景观既是人工构筑物,也代表了人类长久的历史文化结晶,其本身又构成了风景区的景观要素。

在本文中文化景观特指承载了人类历史文化的景观实体,风景名胜区特指古迹类风景区或者包含了人文景观要素的综合型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的介入是指通过文化景观要素对于风景名胜区进行干预,使其文化和景观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4 文化景观的介入形式

4.1 借用风景区原有的文化,采用原有语汇来完善风景区文化景观

风景区原有文化能准确地表达风景区丰富的原始信息,充分展现风景区的地域性、时间性和空间的原始面貌。这种介入形式的特征就是本真化地借用特定的地域、特定的时间与特定的文化特征,按照特定的主题构思结构,重新还原到新的空间当中,使人仿佛仍然置身于与原有文化景观一致的情境下,产生连续的文化景观语境[5]。在视觉的交融与身心的投入中,感受浓浓的文化特色,唤起对于历史往事的回忆和思考,真正能够触摸历史、感知历史。但是采用这种原有语汇来介入的方式绝不是照抄、照搬,而是补充原有历史文化景观的不足,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加以整合,既要保证功能性,又符合形式美的基本法则,构成完整连续的文化景观。

4.2 拓展风景区相关的文化,将相关文化组织在同一空间集中展现

风景区中单一主题文化资源及其外延的运用,有利于人们在风景区的游赏中更多地了解该文化主题所负载的丰富的文化信息。通过把不同地域环境中演绎的同一种文化或者其相关文化,打破其地域性,将其集成在风景区某一景点之中,对比其差别,完善其体系,让人们在风景区中能够系统地感知这一类文化,增加对同一主题文化深度认知与全面了解。

4.3 解构风景区相关文化,创造出新的文化来展示内涵

解构的手法为风景区中所承载文化的演绎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打破了文化展示中传统的观念以及方法,并遵循多元化、非同一化的原则,从而使原来的风景区中的文化具有了全新的表现形式。

解构手法表达了另一种观察事物的转折性视角,打下了当下文化的烙印,扩展了原有文化资源的可能性。对原有文化的解构,就是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对文化元素进行分裂、片断、不完整和持续变化的创作手法,使原有的文化元素产生新的形象与新的语义符号。

5 隆中风景名胜区古隆中景区修复中的文化景观介入

5.1 古隆中景区简介

隆中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境内,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古隆中景区是国家级隆中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面积23 km2[6](见图1)。

“三顾茅庐区”是古隆中景区中景观最为集中、观赏和保存价值最大区域,由于其内部很多区域年久失修,导致景区内景观效果较差,游客停留时间短等问题。

5.2 古隆中景区“三顾茅庐”区修复目标

1)在严格按照古隆中景区的相关条例、法规规定下,对景区景观进行修复。

2)合理组织游线串联景点,尽量延长游客的游玩时间。

3)合理增加游览内容,通过文化介入的方式多角度展示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总结诸葛亮所拥有的非凡的智慧和才能,展示后人对他的纪念。

5.3 古隆中景区“三顾茅庐”区文化景观介入

5.3.1 躬耕田的文化景观介入

诸葛亮自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就是指躬耕田。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树立了石碑,并且构建了四角方亭来进行保护,还在周边种植了花卉,虽然具有不错的景观效果;但是并没有体现诸葛亮躬耕田亩的精神内涵,也无法传达给观众诸葛亮在这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及其立志统一国家,等待时变的心情(如图2所示)。

因此,我们在修复过程中注重借用原有文化的语汇,依照躬耕文化的主题,通过改造地形、栽种农作物、修建茅屋、设置文化设施等方式介入文化景观,营造具有乡村淡雅风格的场景等,从而达到还原历史场景来补充原有历史文化景观的不足。

5.3.2 三顾茅庐的文化景观介入

三顾茅庐是历史上众所周知的一个典故:刘备为求贤才,三次邀请诸葛亮辅佐他的故事。景点现在仍有后人为纪念而修建的草庐,但是草庐里面的陈设较为简陋,无法传达三顾茅庐所传达的精神内涵(见图3,图4)。

鉴于此,在修复过程中我们提出拓展三顾茅庐的文化内涵,把“三顾”的相关典故集中在一条游线中进行集中展示,形成完整清晰的“三顾”叙事结构,增加人们对于诸葛亮文化乃至三国文化的认知深度。具体而言,我们通过对相关古籍的研究,设置刘备三顾茅庐中曾出现过的场景,例如:营建刘备第二次拜访诸葛亮时途经的“闷来轩”酒肆,游线按照刘备造访的顺序来组织,尽量将各相关景物进行串联,游线同时也是故事线,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体验到三顾茅庐的历史与文化。

5.3.3 老龙洞的文化景观介入

老龙洞曾有着诸葛亮通过巧妙的方法将老龙洞里面的水引出的故事。从空间上看,老龙洞景点相对比较独立,环境比较清幽,老龙洞周围修建有仿古建筑,但是目前只是小卖部,功能单一,游人停留时间较短,整个老龙洞景点缺乏让人停留的点(如图5,图6所示)。

对于此,我们建议在该区域增加新的文化景点,利用现有的古建筑以及周边环境作为表演场所,进行实景演出;主要是通过当代解构的手法来重新演绎传统文化,利用多种表现手段,比如:音乐、话剧、舞蹈、戏剧等重新处理原有文化元素,使得原有文化元素的内涵在新的媒介的传播下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具体而言,利用老龙洞的建筑及环境进行类似“西湖印象”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重新演绎诸葛亮在古隆中的诸多事迹,引发游客对诸葛亮的诸多遐想。

6 结语

风景名胜区因其资源的特殊性一直为众多专家学者所关注,因此对其保护和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文化资源从几个方面来介入风景名胜区修护的方式,并且以实例进行了探讨;希望这些探索能够为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 GB 50298-1999,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S].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S].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设部关于发布《中国风景名胜区形势与展望》绿皮书通知[S].

[4] 李 杰.世界遗产文化景观价值的可持续发展探究——以杭州西湖为例[D].上海:同济大学,2009.

[5] 张晓娟,李卓辉.基于生态修复的景观介入模式初探——规划创新[A].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

[6] 隆中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1995.

Discussion on the cultural landscape intervention in scenic spot remediation

CHEN Xin

(CityDesign&ResearchCenter,ChinaBuildingSouthwestDesignAcademyCo.,Ltd,Chengdu610000,China)

The article studies relevant scenic spot remediation issues, and puts forward cultural landscape intervention method for solving scenic spot remediation problems, which has certain guiding meaning for planning and protecting scenic spot.

scenic spot, cultural landscape intervention, remediation

1009-6825(2014)11-0023-02

2014-01-25

陈 新(1986- ),男,硕士,助理工程师

TU984.181

A

猜你喜欢
龙洞名胜区文化景观
上饶集中营名胜区
马陵山风景名胜区红色文化教育园
苏元老撰并楷书《龙洞记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某风景名胜区悬索吊桥检测探讨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对首尔梨泰院伊斯兰街道的文化景观解释
孽龙洞玄想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
武夷山:作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