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对皇帝说不的明朝第一诗人

2014-08-14 09:19忆江南
文史博览·文史 2014年6期
关键词:御史朱元璋苏州

忆江南

《红楼梦》中的《终身误》一曲有这样两句非常唯美的唱词: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读之令人如沐仙泉,如入仙境。其实,这并非曹雪芹百分百的原创,而是脱胎于“明初四杰”之首高启笔下赞美梅花的“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高启以其才思俊逸,稳占着明朝第一诗人宝座,清代大学者纪晓岚就曾经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赞誉高启“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毛泽东对高启亦评价甚高,当其读到高启所作《咏梅诗·琼枝只合在瑶台》后,大为赞赏,不仅书录了全诗,而且在诗前注:“高启,字季迪,明朝最伟大的诗人。”在“伟大”下面,还重重画了一道横线以示强调。

然而,不幸的是,高启之死在明朝诗人,乃至中国诗人中,也是最惨烈的。

高启出生于元朝末年的江苏苏州,当时叫平江路长洲县。高启从小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却才思敏捷,过目成诵,是远近闻名的神童。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长洲县成了造反派吴王张士诚(1321-1367,元末农民起义领袖,1363年自立为吴王,后被朱元璋所杀)的地盘,由他手下的大臣饶介直接管理。饶介是当时的大文人大书法家,特别重视文艺方面的人才,在他的盛情邀请下,高启在16岁时进入饶府做了幕僚。但是,生性高洁傲然的高启厌恶官场做派,几年后借故离开,到吴淞江畔的青丘隐居起来。

1368年,朱元璋在如今的南京称帝。朱元璋虽然小时候因为穷没上过几天学,却是一个求知若渴的人。和很多皇帝一样,朱元璋也喜欢让读书人,特别是知名文人,给他捧捧场,于是就向当时的著名文人们发出了邀请函,大诗人高启自然也在被邀请之列。

高启以为新朝会有一番新气象,就接受朝廷征召来到了南京,就任翰林院编修,参修《元史》,同时负责“教授诸王”,也就是给朱元璋的儿子们做家教。

1370年的一天,朱元璋到翰林院视察,给参修《元史》的编修官们提了几个问题,高启的回答碰巧令朱元璋非常满意。朱元璋一高兴决定让高启担任户部右侍郎。要是换了那些权欲熏心的家伙,得到皇帝这样的眷顾,肯定早就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但是,高启是个散淡闲适惯了的人,编编史书,教教学生,他还可以接受,如果让他整天忙于看报告,写批示,围着领导转,他就有些受不了了,所以,他委婉地谢绝了皇帝,理由是“年少不敢当重任”。

朱元璋是一个极端的皇帝,他见高启不领他的知遇之情,不由得大怒。既然不愿意做新官,干脆连旧官也别做了!于是,高启被“赐金放还”。

高启回乡隐居的第三年,他在翰林院时的朋友魏观来到苏州做知府。魏观是文学发烧友,也是高启的超级粉丝,他经常邀请高启到府中谈诗论文,饮酒做客,高启难以拒绝老朋友的盛情,又一次走进了官场的边缘地带。然而,就是这一次“失足”把他送上了惨绝人寰的死亡之路。

张士诚当年建都苏州时,将原来的苏州府衙扩建成了他的王宫,而把苏州府的办公地点迁到了都水行司。魏观到苏州任职后,觉得都水行司一带地势低洼狭窄,容易被洪水淹没,就将苏州府衙迁回原址,也就是已经荒废了的张士诚的王宫,并且对相关屋宇设施进行了整修翻新。

平常人家给新盖的房子上梁时都会举行一个像模像样的仪式,苏州府衙的上梁典礼当然更要热热闹闹,风风光光。为了让这次活动更有意义,魏观特意请高启撰写一篇文章纪念此事,高启推辞不过,就挥笔写成了文采飞扬、气魄雄浑的《郡治上梁文》。不幸的是,正是这篇鸿文最终夺走了才华横溢的高启的宝贵生命。

魏观是个为百姓办事,受民众爱戴的好官,他在苏州取得的政绩引起了皇帝朱元璋的注意,这一注意不要紧,他将府衙迁到张士诚故宫的事儿也进入了朱元璋的视野。

朱元璋对魏知府开始不放心起来,就派御史张度到苏州来视察工作。

张御史知道这次苏州之行必须要有所收获,否则他就不能向疑心特重的皇帝交差,可是,鸡蛋里挑骨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呀,张御史在视察时瞪大了眼睛仔细观瞧,还是没有找到什么可以弹劾魏观的证据。

魏观陪同张御史品读刻在石碑上的《郡治上梁文》时,张御史的双眼忽然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放射出了万道光芒,原来,文中的“龙盘虎踞”四个字引起了他的特别注意——魏观和高启这两个家伙,竟然把张士诚的伪王宫称为龙盘虎踞之地,你们置当今圣上于何处呀?

听到张御史的报告,朱元璋勃然大怒,又想起了当初高启拒绝他的任命,迅速变成疯狂以至于变态的报复欲。

朱元璋最终完全认同了张御史的解读——张士诚是我最痛恨的敌人,你高启竟然说他的老窝是“龙盘虎踞之地”,你拿我大明皇帝算什么?朱元璋立即下旨将魏观和高启押解进京,关进深牢大狱。

朱元璋御定的案子没有人敢站出来说不,很快,高启被判处腰斩。

腰斩就是将犯人从腰部砍为两段,是仅次于磔刑(就是俗话所说的千刀万剐)的残酷刑罚。

行刑那天,高启被腰斩后并没有立即死去,他伏在地上以半截身子的力量,用手蘸着自己的鲜血,一连写了三个鲜红而刺眼的“惨”字,无声而惊心地控诉着朱元璋残忍恶毒的暴君行径。据史料记载,当时朱元璋亲自在现场监刑。

朱元璋对于有才学却不肯任他驱使的文人从来都不吝于暗下杀手,和高启同为“明初四杰”的另外三位著名诗人杨基、张羽、徐贲也先后遭到朱元璋黑手,无一幸免——杨基被莫名其妙地罚做苦工,最后死在工所;徐贲因犒劳军队不及时,被下狱迫害致死;张羽被糊里糊涂地绑起来扔到长江喂了鱼,尸骨无存。

由此可见,在独裁专制、毫无民主可言的封建时代,一个身在官场的知识分子要想保持人格独立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endprint

猜你喜欢
御史朱元璋苏州
“再读苏州”“石痴”顾天叙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明朝御史不好当
最含蓄的画谏
画谏
丢御状救李靖
朱元璋为何放过了汤和
草莽皇帝朱元璋
明朝御史日子不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