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以形——海子《思念前生》解读

2014-08-15 00:43
剑南文学 2014年9期
关键词:前生道德经肉身

《思念前生》是海子诗歌创作早期的作品,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思索。

思念,古诗中多为爱之思,本诗中则更贴近《周易》里咸卦描述的状态,指人与人之间心灵感应的能力,精神上的对话。前生,佛教用语,即前一辈子,相对今生而言。思念前生,是在追溯时间。庄子忘己忘物以求达道,海子以己之肉身思念另外一具,似是一种“不可为而为之”的追求。莫如思念三代,和永恒于时间的先贤来一场古今对话,望向也曾照古人的月亮,在追寻德道中天人合一。

庄子在水中洗手/洗完了手,手掌上一片寂静/庄子在水中洗身/身子是一匹布/那布上沾满了/水面上漂来漂去声音

诗从水开始,“借水之波,契入寂静而内含的东方精神”。 (《寂静》(《但是水、水》原代后记))开头三行诗确立全诗的节奏,一种刻意为之的追求。

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八章)庄子借水悟道,“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庄子·天道》)生命,水是最好的载体。

濯洗于水中,效法水的寂静以保持人性安静。庄周曾习于水,海子亦是。庄子齐物我,海子齐古今,习于水,此刻诗人即是庄子。

寂静:即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庄子·天道》)寂静即本源,是万物之名在没有被修辞前主体的状态,是水、生命与母亲。这主体属于民间、民族与东方集体无意识。

继而洗身。水中,身体如鱼般自由。

身:道成肉身,生命之始,作为个体的思考开始。“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庄子·齐物论》)拥有了身体的思维,却同时险入欲望包围的状态,肤浅的欲望,精神在其中沉沦。

庄子想混入/凝望月亮的野兽/骨头一寸一寸/在肚脐上下/像树枝一样长着

野兽:“入兽不乱群。”(《庄子·山木》)人与自然的距离太远了,只有心无杂念,才可以入兽群。这是道家“混沌”的范畴,从人的角度来说,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元气,即自然生命力和人的生命力的合一,从而使个体生命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获得雄强的生命力。

月亮:即其本身,夜空中升起之物,生命力的原始面目。她是在文学中吟咏的本身,在自然中可以触到的实体,通过语言在诗歌中重新诞生。

骨头与树枝在生命的源动力下,一寸一寸地生长。然而,人的生命附丽灵魂,高贵而因此有了“大患”——所谓“及吾无身,吾有何患?”(《道德经》第十三章)诗人是说,要有生活,在水边建设家园,生养众多。水比生命更长,我们苦于不能在建造房子的同时,停留在永恒里。

也许庄子就是我/摸一摸树皮/开始对自己的身子/亲切/亲切又苦恼/月亮触到我/仿佛我是光着身子/光着身子/进出

庄周不知己身是人是蝶,诗人同样怀疑自己。天地指人以幻象,从来都是如此,古今之人有着共同的疑问,苦思不解而默默地望向月亮。矛盾的思想充斥着身体,妥协抑或抗争?在这一问题的思索中,所有人成为同代人。

身子:“道与之貌,天与之形。 ”(《庄子·德充符》)人类源道而生,自然载人以形,海子说:“肉体美丽”,是对生命的在乎。

进出:“周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庄子·山木》)无论是否重视肉身,未与道同行,总之都是一种矛盾的思想。

母亲如门,对我轻轻开着

母亲:“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道德经》第五十二章)在对道的追求上,囿于肉身,如何是好?诗人转向求救于“母亲”。那是天地万物的开端,也是其根源,卑下,空旷,从容而能海纳百川,是众水之王。

门:“谷神不死,是为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道德经》第六章)人在万物之中,追寻世间的总根源。

开着:庄子言曰:“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庄子·山木》)乡,即向,归向。

唯有归向正德与大道。

在归向德道的路上,今生与前生合而为一。

(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猜你喜欢
前生道德经肉身
蛰伏
蛰伏
为什么要跟《道德经》学领导力?
华子龙先生告诉你:被誉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讲的是什么?
西方人最推崇《道德经》
这肉身从无中来
我总想起过去
这些成语都出自《道德经》
读画
泓眸静守似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