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加强英语教学中跨文化知识的培养

2014-08-15 00:54赵光泽
科技视界 2014年32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言

赵光泽

(中共德宏州委党校,云南 芒市678400)

在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英语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信息沟通日益增多,在跨国界和跨文化交流中,由于受到生活习俗、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个体很容易在对信息进行编码解码时发生误判,从而导致语用失误。每一种语言背后,都承载着相应的文化,语言之间的交流沟通要做到准确性和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我国大部分大、中专院校英语教学的现实情况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占据主流,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来讲比较因循守旧,没有注重对学生进行跨文化知识的培养与教育,也忽视了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正确态度与理解方式的培养,难以适应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它不仅包括城市、组织、学校等物质的东西,而且包括思想、习惯、家庭模式、语言等非物质的东西。简单的说,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有些社会学家认为,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含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和文化是共存和相互依赖的,语言不仅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本身也是一种自成体系的文化。

语言学家海姆斯认为:“一个学语言的人的语言能力不仅是他能否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还包括他是否能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即:什么时候说什么话,什么时候不说什么话,对谁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谈什么内容。”他还认为:“语言有使用的规则,如果没有使用规则,那么语法规则也就毫无用处了。”社会语言学家哈立德的观点是:“语言是表达意义的体系,不是产生结构的体系。”由此可见,学生学习英语的真正目的是掌握其表达意义的结构体系,从而去进行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作为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使用该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自身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即要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因此,要掌握两种语言,必须掌握两种文化,跨越目的语国家之间的文化障碍,才能做到交际的得体与准确。

2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知识培养的现状

2.1 英语教师缺乏跨文化意识培养能力

我国大、中专学校英语教师普遍缺乏跨文化的视野,认为外语教学就是讲授语言知识。近年来,随着交际法教学的普及和对英语教学中文化问题的讨论的增加,广大英语教师开始关注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但讨论、研究和教学的主要焦点仅仅集中在目的语的文化导入上。教师缺乏全面的中西文化观,无法在文化教学中培养学生平等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2.2 教学模式、方法单一

大部分学校的英语文化教学课程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依据课本采取满堂灌或简单对比教学的方式,把大量有关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学生则通过听讲、作笔记等方式被动地接受信息。这样的教与学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3 学生缺乏语言实践锻炼

现今的外语教学体制仍然难以避免应试教育现象和“三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堂上的情景设置环节有限,课下又没有语言环境,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学生缺乏实践锻炼机会,无法体会具体语境交际中中外文化的差异。尽管学生积累了一些跨文化知识,但不知道在具体语境、特定场合下如何正确、得体、合理地使用外语表达自己,经常出现无效交际或交际障碍。

2.4 学生缺乏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大多数学生以为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用英语进行交际。虽然有些学生语言能力较强,但跨文化理解能力普遍较弱,如对交际方略、规则和礼貌等知识知之甚少。如果不熟悉目的语国家的思维模式和社会文化背景,对隐含文化内涵的语言现象和行为不理解,那么在跨文化交际中就会误解对方以致交际失败。

3 加强英语教学中跨文化知识培养的对策

3.1 改革现有教材,增加跨文化知识内容

英语教材不仅仅是传输英语知识,还是传播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大、中专学校英语教材首先要从社会需要和培养跨文化教育人才的目的出发,处理好社会、学生、知识三者之间的关系,不能只注重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概述。根据跨文化教育的需要,首先英语教材应体现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特点、有关的社会风俗、习惯和行为模式及可学习借鉴之处,要改革现有教材,编制诸如国情语言学、语言与文化等跨文化交际的教材,教材内容应做到能提供给学生以清晰的有关外国文化或双语文化异同的概念,体现两种文化相异的内容,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本国文化,有助于学生分辨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帮助学生获取和准确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其次可引进一些原版教材,通过引入与英美文化密切相关的原版教材以及一些文化含量丰富的读物,能够极大地增强情境的真实性,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均对跨文化的交流形成正确的认知。

3.2 提升教师文化素养,增强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从根本上说是文化素质的培养,而不是纯语言的训练或交际技能的训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和引导者,教师自身文化素养将直接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成效。因此,增强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意识至关重要。英语教师应广泛阅读中外文化书籍,不仅深入了解英美人的文化,还应加强本族文化的学习,分析西方文化与本族文化的类同与差异并进行比较,提高自身文化差异理解能力。同时,英语教师还可以利用寒暑假参加相关院校或教育机构组织开办的各类文化培训班、研讨班或文化研究专题讲座,通过交流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只有积累了深厚的跨文化知识,形成较强的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的理解能力,才能使跨文化教育的理念得到内化和升华。

3.3 加强主体文化意识的培养

主体文化是相对于客体文化而言,母语文化也是提高交际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中国英语教学的现状是学生只读西方的文本,如小说、传记、散文、诗歌和各类杂志等,其结果是只接触西方意识,只学会如何表达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内涵。学生在这样的误导下会逐步丧失立足于本土文化的不断自我发展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要害是忽视了用英语来表达自身的人文环境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只有把传统文化活动与各种英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一种双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两种文化的异同,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3.4 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学生跨文化交际锻炼

英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有意识地开展一些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讨论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和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排除民族文化差异的偏见,培养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从而透视各种文化的异同点、独特性及其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文化理解力,增强学生的文化激感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语言习得理论告诉我们,语言自然习得的过程是无意识的,是潜移默化的。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将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信息、科技手段融入课堂,在课堂中引人多媒体所提供的地道活泼的英语素材,如英语影视节目、生活故事、英语教学光盘等,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悟地道的跨文化知识。同时引导学生课外自主地借助电视、网络等学习英语,扩大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拓宽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丰富跨文化知识,有效提高英语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5 运用英语情境教学,培养跨文化知识

情境教学遵循反映论原理,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情趣和潜在智能,促进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使他们各方面素质都得到提升。重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知识,不断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时,往往难以摆脱母语的干扰。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根据所学知识,积极创设模拟情景让学生讨论或角色表演,为他们提供运用英语思维和交流的机会。通过创设模拟情景,掌握一些基本的语言技能,如用英语打电话、看病、购物、问路等,使学生身临其境。这种情景教学不仅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记忆深刻,而且一旦在生活中碰到类似语境,学生也能从容自如。

3.6 利用课外活动提高跨文化知识

在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为了使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及拓展,教师及学生应共同努力开展英语文化氛围浓厚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第二课堂应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与扩展,应当作为教学工作与素质教育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应与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往往第二课堂比第一课堂的效果更好。由于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和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素质,它包含许许多多因素,除了语言能力、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和实践,还有一些适用于任何不同的文化之间交际的习惯和技巧,因此学习和掌握外语仅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不同类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创造和利用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投身于跨文化交际的实际中,为他们提供一个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更广阔的平台,不断增强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开展第二课堂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一是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阅读英语报刊杂志、人物传记、通俗读物等。通过阅读和讨论,对中西方文化的异同进行比较,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多渠道获取关于英语国家的文化信息。二是定期开展外国文化专题讲座。可以请外籍教师或专家教授就英美不同国家的文化进行系统的介绍和互动,开阔学生的视野。三是可以举办外国影视或音乐欣赏会。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更真切地去感受西方文化。四是结合一些西方重要的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母亲节等举办一些专题晚会和活动。通过举办这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组织、准备和参与的过程中去亲身了解不同国家的民情风俗。五是组织英语知识竞赛、英语文化周、英语角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把语言学习活动贯穿到文化活动当中。六是创设实践环境。只有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演练和实践,学生才能够最终掌握英语的跨文化知识,培养其跨文化意识。因此,要充分创造机会让学生与外教、外国专家、外国友人以及留学生进行交流,从中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交际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

掌握一门外语,仅仅靠学好语言知识是绝对不够的,缺乏足够的文化背景知识就不能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要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通过改革现有教材,改变教学模式和方法,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资源,充分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才能加深学生对语言本身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熟悉英美文化,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罗明燕.论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策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7).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语言
情景交际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