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动态观点读《伤寒论》
——兼谈六经传变

2014-08-15 00:44张继烈鞠鲤亦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8期
关键词:厥阴太阴少阴

张继烈 鞠鲤亦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龙尾社康中心,深圳518049)

用动态观点读《伤寒论》
——兼谈六经传变

张继烈 鞠鲤亦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龙尾社康中心,深圳518049)

张仲景的 《伤寒论》,不但向我们介绍了六经与六经辨证,更通过六经传变,系统介绍了正确的中医思维方式。可惜研究《伤寒论》的各种著作中,涉及六经传变的内容很少。为什么很多中医院校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好地开展辨证施治,对中医疗效信心不足,并因此退变成了西医或不中不西的医生?关键在于他们不能真正掌握正确的中医思维方式,因此无法成长为 “铁杆中医”。学好六经辨证与六经传变,便能掌握六经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更容易学会中医的思维方式。为了使初学者能更快地进入伤寒之门,我们认为对 “伤寒论”的教学要进行适当的改革——要教导学生用动态观点去阅读 《伤寒论》。

伤寒论;六经传变;中医思维;六经

六经病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综合临床反映,由于脏腑经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常常涉及到另一经,从而出现六经间的相互传变[1]。可以是邪胜病进,也可以是邪衰病退。如何审时度势防止外邪循经内传,促使邪气循经外传是医生的责任。六经传变是反映六经间相互关系的主要内容,但所见有关 《伤寒论》的著作中,涉及六经传变的内容很少,且多散见在书中的各个角落,使人难窥全貌。不用动态观点阅读 《伤寒论》,不研究六经的传变,不探讨六经之间的相互关系,便不能真正掌握 《伤寒论》的精髓。为什么许多学生在系统学习了 《伤寒论》之后,觉得好像只是学到了一些孤立的、枯燥的条文,对 《伤寒论》的整体印象不深,也无法很好地运用于临床。主要是他们没有用动态观点去学习 《伤寒论》,没有真正掌握中医的思维方式 (整体的、辨证的、动态的、前瞻的、灵活的思考)去诊治疾病。张仲景便是通过 《伤寒论》,利用六经辨证与六经传变,向我们系统介绍了正确的中医思维方式。

《伤寒论》中有些条文曾明确提到六经间的传变,如:“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266条),是太阳→少阳。第25、26条论述了太阳中风用桂枝汤后,可表解而愈;也有虽汗出太过,但邪仍在太阳,仍用桂枝汤;还可大邪已去,余邪仍存,属表郁轻证,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更有因阳明热炽,津气两伤,转阳明里热,为太阳→阳明,用白虎加人参汤。第29、62、70条论述了太阳表证用汗法后,既可表解而愈;也可传里为少阳证 (用小柴胡汤),或为阳明证 (用调胃承气汤);若体质素弱,又汗不得法,将伤阴损阳,这时邪入少阴 (用四逆汤);或邪陷厥阴 (用甘草干姜汤);也可致阴虚 (用桂枝新加汤)。仲师用这些例子,做出了示范,教导我们要学会全盘考虑,融会贯通。由于六经间的传变方式太多,六经间的联系相互交叉,既有循经传,越经传,又有顺传与逆传,还有误治 (误汗、误下、误吐……)。更由于临床病证千变万化,他不可能一一详为列出。仲师只能择其要者,简略提及,让后学者自己举一反三,细心揣摩。我们的体会是:

1 六经传变都有具体的内容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5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4条)说明若见太阳病已2~3天,既无阳明证之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烦燥口渴;又无少阳证之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胸胁苦满,且太阳表证仍在,说明邪还在太阳,尚未传变。如出现阳明证或少阳证表现,说明病邪已传入里。另外,脉静,为不传;脉数急,颇欲吐,烦躁,也说明病邪已传入里。外邪的传变可有循经传与越经传。

仔细查阅 《伤寒论》,可知六经传变共有30项74条。①循经顺传5项17条,为太阳→阳明,阳明→少阳,少阳→太阴,太阴→少阴,少阴→厥阴;②循经逆传5项10条,为厥阴→少阴,少阴→太阴,太阴→少阳,少阳→阳明,阳明→太阳;③越经顺传10项24条,为太阳→少阳,太阳→太阴,太阳→少阴,太阳→厥阴,阳明→太阴,阳明→少阴,阳明→厥阴,少阳→少阴,少阳→厥阴,太阴→厥阴;④越经逆传10项23条,为厥阴→太阳,厥阴→阳明,厥阴→少阳,厥阴→太阴,少阴→太阳,少阴→阳明,少阴→少阳,太阴→太阳,太阴→阳明,少阴→太阳。

1.1 循经传

1.1.1 循经顺传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1.1.1.1 太阳→阳明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123条)(如在出现这些症状前,已行大吐大下),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 (否则不能下,只可用小柴胡汤);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调胃承气汤”。此系“太阳病,过经十余日”,患者 “心下温温欲吐”,“郁郁微烦”,“胸中痛”为邪已化热,客于胸中;“腹微满”“大便反溏”,为邪热已下于胃肠,因为 “呕”更说明已“极吐下”,是邪传阳明,故 “与调胃承气汤”。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36条)。为外邪从太阳传入阳明之际,因 “喘而胸满”,而不是喘而腹满,且喘而无汗,知外邪主要还在太阳,故 “不可下,宜麻黄汤”。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38条)。患者除表寒证明显外,尚有 “烦躁”,乃邪已化热,热邪上扰,也属外邪从太阳传入阳明之际,太阳表证虽在,阳明里热已显,故宜 “大青龙汤主之”。若由 “脉浮紧”变为 “脉微弱”,“不汗出”、“恶寒”变为 “汗出恶风”,则说明邪已涉少阴,便不可用 “大青龙汤”。否则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另有 (34条)葛根黄芩黄连汤,栀子豉汤 (221条),白虎加人参汤 (222条),大柴胡汤 (103条),柴胡加芒硝汤 (104条),调胃承气汤 (70条),白虎加人参汤 (26条),也属太阳→阳明。

1.1.1.2 阳明→少阳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229条)。患者“阳明病,发潮热”,说明有里热胃家实。本应大便硬,小便数,现 “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系邪入少阳,故 “与小柴胡汤”。一般均认为,此系少阳阳明同病,我们认为此处可以看作是外邪入里,从阳明渐入少阳。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 (部)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231条)” “短气,腹都 (部)满”, “鼻干”, “潮热”,“耳前后肿”,脉 “大”为阳明里热;但 “胁下及心痛”“时时哕”“脉弦”且 “一身及目悉黄”“不得汗”说明邪已从阳明渐入少阳。

1.1.1.3 少阳→太阴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147条)。此为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乃误用汗、下,外邪传里,见 “往来寒热”,“心烦”,“但头汗出”等少阳证。但 “已发汗而复下之”,“渴”为汗下脾虚津伤,“不呕”为邪将离少阳,“胸胁满”,“微结(为心下微结,指腹微满)”,系邪入太阴。应属邪从少阳渐入太阴。以方测证,应还有 “下利”。

1.1.1.4 太阴→少阴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17条)。太阴病,脾阳亏虚,寒湿中阻,故“下利清谷”“或腹痛”而 “手足厥逆,脉微欲绝”,“利止脉不出 (脉微)”,乃邪入少阴。由于 “下利”过甚,邪从太阴传入少阴,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故 “里寒外热”;虚阳浮越,“其人面色赤”, “身反不恶寒”, “咽痛”,应 “通脉四逆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306条)。“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307条)。此两条均言 “少阴病”,当有 “脉微细,但欲寐”,但 “下利不止”,因脾虚津伤而 “小便不利”,且 “腹痛”“便脓血”,因系寒湿下利,故当腹痛绵绵,喜温喜按,虽 “便脓血”,但赤暗不泽,味腥不臭,且白多红少。应属脾肾阳虚,寒湿里盛,太阴→少阴。

1.1.1.5 少阴→厥阴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318条)。一般多认为此处之 “四逆”,是阳气郁遏,不能外达四末。我们则认为此 “四逆”,就是少阴病的“手足厥逆”,否则便不应列属于 “少阴病”。另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317条)。此条接续上条,属省文。也就是说,“少阴病,四逆”,实际上是说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但 “四逆……”。意指虽为少阴,但其 “四逆”尚与肝气郁滞有关,故治疗时还应予 “四逆散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这便是说还有病入厥阴,肝失疏泄,气机不利,致阴阳失调。由于不是一般的 “阳气郁遏”,“肝气郁滞”,而是三阴阳虚里寒所致,所以后列 “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可加 “干姜、桂枝、附子、薤白”这也属于厥阴证之阴阳错杂,寒热失调。

1.1.2 循经逆传 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

1.1.2.1 厥阴→少阴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377条)。此条有 “呕而脉弱”,其证属虚寒;又 “身有微热”“见厥”,乃寒热夹杂,阴阳错杂,当属厥阴;邪入三阴,自然较 “难治”。好在阴液受伤不甚,故 “小便复利”,邪仍可从少阴外出,故 “四逆汤主之”。

1.1.2.2 少阴→太阴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304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305条)。此两条均为 “少阴病”,当有 “脉微细,但欲寐”“手足厥逆”“脉沉”。但尚有 “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系寒湿内盛,经气不利。一般均认为太阴病,脾胃虚寒,寒湿内盛,主要表现为 “腹满”“自利”“食不下”。其实寒湿内盛也可表现为 “身体痛”,如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274条)。因此我们认为此处之 “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应为邪从少阴渐出太阴。“背恶寒”、“口中和”均为寒湿之征,皆宜 “附子汤主之”。

附子汤中用人参、茯苓、白术、附子即为温养脾肾,祛寒除湿。

1.1.2.3 太阴→少阳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278条)。此条明言 “系在太阴”,当可有脾胃虚寒,寒湿内盛的表现,现 “手足自温”“脉浮”,说明由于 “脾家实”,正气较充,脾阳渐复,邪未向里传入少阴,而是向外传。“暴烦下利”“小便自利”,说明邪既不在阳明,也不在太阳,只能在少阳。若肝胆疏泄失司,便 “当发身黄”。现 “脾家实”,脾阳渐复,正气较充,“小便自利”,“腐秽当去”,所以 “不能发黄”。哪怕“日十余行”也 “必自止”。(可用小柴胡汤)

1.1.2.4 少阳→阳明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103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鞕、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165条)。太阳表证已罢,传入少阳,当以和解为主,汗吐下法均属禁忌。医反下之,是为误治,当产生变证。可出现 “呕不止 (为喜呕之加重)、心下急 (是胸胁苦满之加重,属心下痞硬),郁郁微烦”,“下利”说明少阳已热聚成实,转入阳明,故用大柴胡汤和解与通下并行,以解少阳阳明之邪。1.1.2.5 阳明→太阳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189条)。“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应为潮热或身热较甚)”为阳明里热;但 “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表明邪已不在阳明。而 “脉浮而紧”,“恶寒”是邪在太阳。故为阳明→太阳,可用桂枝二越婢一汤。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234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235条)。“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240条)。阳明病本是一种里热实证,不可发汗,但若出现了麻黄汤证或桂枝汤证的症状,说明此阳明病已变为了太阳病,此时便可发汗了。

1.2 越经传 可因于失治,也可因于误治。

1.2.1 越经顺传

1.2.1.1 太阳→少阳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266条)。邪由太阳传入少阳,经气不利,故 “胁下鞕满”,实为较甚之 “胸胁苦满”;同理木横克土,疏泄失职,也可有 “干呕不能食”;邪入半表半里,故 “往来寒热”;邪已离开太阳,故脉不浮,而显“沉紧”(类似于弦)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146条)。病人 “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说明太阳表证未罢,风寒犹留连于表;“微呕、心下支结”,是邪犯少阳,治宜太少两解。

另有太阳→少阳 (147条)

1.2.1.2 太阳→太阴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279条)。太阳表邪未解,误下而致邪陷脾土,变成太阴病。气滞络瘀,气机不利则腹满;血瘀不通,则 “腹满时痛”。此当脉虚,与桂枝加芍药汤,以止痛;若气滞络瘀较甚则 “大实痛 (腹痛更甚)”。此当脉沉实,与桂枝汤以解表,加大黄以攻里。

另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66条),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 (67条),栀子干姜汤 (80条),甘草泻心汤(158条),桂枝人参汤 (163条),也属太阳→太阴。

1.2.1.3 太阳→少阴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条)。此为太阳误治,过汗致阳虚汗漏,但表仍未全解。经脉失于濡养则 “四肢微急”, “难以屈伸”;津液损耗则 “小便难”,汗伤卫阳,则 “恶风”、“恶寒”。

因邪入少阴,故 “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另芍药甘草附子汤 (68条),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22条),茯苓四逆汤 (69条),干姜附子汤 (61条),四逆汤 (91条),赤石脂禹余粮汤 (159条),也属太阳→少阴。

1.2.1.4 太阳→厥阴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89条)。

“病人有寒”如为表寒,当然可以发汗。此为里寒(素有中焦脾胃虚寒),就应用温。若 “复发汗”,必更“胃中冷”。单纯中焦脾胃虚寒,即便感受寒邪,也不至于 “吐蛔”。否则素有中焦脾胃虚寒之人,便将经常“吐蛔”了。只有在寒热错杂时,蛔虫不安其位,内扰上窜,才 “必吐蛔”,故为邪从太阳渐入厥阴。(可用乌梅丸)。

1.2.1.5 阳明→太阴 “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痼瘕,必大便初鞕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191条)。“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226条)。阳明多属里、热、实证,“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0条)。虽有 “手足濈然汗出”(191条),但却 “大便初鞕后溏”,“不能食”。“小便不利”,显然是 “胃中冷,水谷不别”,属于 “中寒”“欲作固瘕 (因寒结积)”。此 “手足濈然汗出”,便不是肠胃燥实,热迫津泄而是中焦虚寒,肠胃冷积,阳不摄阴。虽然 “手足濈然汗出”,也是冷湿之汗。因脾虚津伤而 “小便不利”。“饮水则哕”(226条)也属中焦脾胃虚寒,运化失司。可见虽为 “阳明病”,其实已渐入太阴。(宜四逆辈)。

1.2.1.6 阳明→少阴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225条)。此条承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223条)。“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224条)。所以此处也为省文,实际是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若脉浮、发热”,“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阳明胃热,故 “脉浮”;但却 “下利清谷”,故有 “里寒”,实为“表热里寒”。倘 “脉浮而缓……系在太阴” (187条)(278条)。少阴较太阴里寒更甚,脉多 “微”(286条)、“微细”(281条)、“细沉”(285条)、“弦迟”(324条),今 “脉浮而迟”,是邪从阳明渐入少阴。

1.2.1.7 阳明→厥阴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197条)。

阳明病本为里、热、实证,“阳明病外证”便是 “身热、汗自出”(182条),今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可见里热不甚;又有 “苦头痛”,这头痛还兼 “呕而咳,手足厥”。“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可见应为里寒头痛,当然是厥阴头痛。其 “呕”应为 “干呕吐涎沫”,宜吴茱萸汤 (378条);其实厥阴也可以有“咳”,故才有 “麻黄升麻汤”(357条)。

1.2.1.8 少阳→少阴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324条)。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323条)。但 (324条)之 “少阴病”虽也有 “手足寒”却 “脉弦迟”,“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 (又吐不出来)”。其 “脉弦迟”,“弦”为少阳,“迟”为少阴,符合少阳渐入少阴;“胸中实”为胸膈有实邪,系少阳胆火内郁,当用吐法,宜瓜蒂散。如果 “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1.2.1.9 少阳→厥阴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107条)。《伤寒论》说:“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269条)。此患者 “烦惊”,“谵语”,属 “其人躁烦”之重者,当然 “阳去入阴”。但既无太阴证之 “腹胀”, “下利”;也无少阴证之 “脉微细,但欲寐”或虚热表现。“胸满”为邪在少阳,“小便不利”为三焦气化失职,水湿内停则“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而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表里同治,攻补兼施,寒温并用,与厥阴证之阴阳失调,寒热错杂病机也相符。

1.2.1.10 太阴→厥阴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359条)。“伤寒本自寒下”是指邪在太阴,本属脾胃虚寒下利,又经误治 “医复吐下之”使正气更伤,外邪内陷厥阴,阴阳寒热错杂,下寒上热格拒,致成“寒格”,“更逆吐下”,“食入口即吐”。故用干姜人参补正安胃,黄芩黄连清热降火。寒热同用,辛开苦降,使下寒上热格拒得除,此类病人常有里热。

1.2.2 越经逆传

1.2.2.1 厥阴→太阳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327条)。“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336条)。“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341条);病至厥阴,已进入六经中的最后一经,厥阴逆传太阳,就有可能阴尽阳生,正复邪祛。我们认为 “厥阴中风”属于厥阴逆传太阳。邪在厥阴,脉应沉、迟、细、弱,现虽 “脉微”,但有 “浮”象,系外邪由里出表,从阴转阳,故 “为欲愈”。所以是厥阴→太阳,宜桂枝汤。它的表现除了 “脉微浮”外,应还有 “发热、汗出”,也可有 “肢厥”。336条、134条便论述了厥热胜复,厥而见热,为阳气来复,厥热相等或厥少热多,为阳气回复,“其病当愈”(341条)。宜用桂枝汤。也有阳气回复较好,正复邪祛极佳者,只需 “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329条)。

1.2.2.2 厥阴→阳明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350条)。阳明病,里热实证,由于里热较甚,其 “脉大” (186条)、 “浮滑” (176条)。此条仅“脉滑而厥”,因此我们认为里热不甚,用热深厥深解释其 “厥”,并不恰当。应为邪在厥阴并渐入阳明,里热尚未成腑实。故宜 “白虎汤主之”

1.2.2.3 厥阴→少阳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379条)。此条承接上一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378条)。因此是 “干呕吐涎沫,头痛”并“发热”,应属厥阴阳气来复,邪出少阳。故宜 “小柴胡汤主之”。另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为阳明病也”(187条)。为太阴→阳明;“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293条)。为少阴→太阳。与此条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互参,可见应属厥阴→少阳。

1.2.2.4 厥阴→太阴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353条)。“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354条)。此二条列于 “厥阴病篇”,联系前一条 (352条)“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显然是“其人内有久寒者”又发汗不当,“大汗出”致“下利厥逆”,又有 “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恶寒”等阴阳错杂,脾寒胃热表现。其发热与肢厥常交替出现,为厥热胜复,属邪入厥阴。但厥阴病是六经病证的最后阶段,病至厥阴,正邪相争,又可阴尽阳生,极而复返。“下利”发 “热”,均为正气渐复,外邪渐祛之征,说明正邪相争,邪已外传,“大下利”为从厥阴传往太阴。

1.2.2.5 少阴→太阳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301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 (里)证,故微发汗也”(302条)。少阴寒化证,应有畏寒,不会发热。今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说明患者 “脉微细,但欲寐”,但反而 “发热”,是邪从少阴渐出太阳; “脉沉”不浮,是邪尚未完全出里达表,故宜 “麻黄细辛附子汤”表里同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 (302条)”,“无(里)证”,是指可有 “脉微细,但欲寐”,但无厥、利、吐等虚寒重证。也可有 “反发热”,但证情较 (301条)更轻,故只需 “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290条)。此“阳微阴涩”是轻取为 “微”,重取则 “浮”;或寸取为“微”,尺取为 “浮”。都表明外邪由里出表,从阴转阳,故 “为欲愈”。所以是太阴→太阳,宜桂枝汤。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为少阴阴虚热化,并外出太阳,热移太阳膀胱之腑,热伤血络故 “便血 (小便血)”(293条)。属阴病出阳,脏邪还腑。故为少阴→太阳。

1.2.2.6 少阴→阳明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0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321条)。“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2条)。“少阴病”也可有口渴,因属里、虚、寒证,口渴多不甚。现 “口燥咽干”,乃邪从少阴渐入阳明,邪热灼伤津液,故宜 “急下”存阴。“口干燥”,“心下必痛”,“自利清水,色纯青”(色青黑味臭秽)(321条);“腹胀、不大便者”,均为邪从少阴渐入阳明,故都 “宜大承气汤”(322条)。

1.2.2.7 少阴→少阳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踡卧,手足温者,可治”(288条)。“少阴病,恶寒而踡,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289条)。(292条)“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下利”“恶寒而踡卧”为肾阳虚衰,里虚寒盛之表现;但患者 “利自止”, “手足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欲去衣被”为阳气渐复,阴寒渐退。今 “利自止”,说明邪不在太阴;“时自烦”“踡卧”为邪从少阴渐入少阳。

1.2.2.8 太阴→太阳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276条)。此为 “太阴病”,当有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273条),“脉缓”(278条)。由于里虚不甚,正气较足,其症状较轻。且能驱邪外出,所以 “脉浮”较明显。尚有发热、恶寒、四肢疼痛,故 “可发汗,宜桂枝汤”。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274条)。太阴本为脉缓。此 “阳微阴涩” (轻取则“微”,重取则 “涩”),且于 “微”、 “涩”之间,反而见“长”,是阴中见阳,从阴转阳,故 “为欲愈”;“四肢烦疼”既可能是太阴本证也可以是由里出表后,外邪束表,营阴郁滞。所以是太阴→太阳,宜桂枝汤。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372条)。此条列于三阴病中, “下利”当系脾阳虚衰,阴寒内盛,下利清谷。“腹胀满”也属太阴,故宜 “先温其里”。但有 “身体疼痛者”,若兼太阳表证 (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便 “攻表宜桂枝汤”。

1.2.2.9 太阴→阳明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鞕者,为阳明病也”(187条)。明言 “系在太阴”(187条),当可有脾胃虚寒,寒湿内盛的表现,现 “手足自温”“脉浮”,说明由于 “脾家实”,正气较充,脾阳渐复,邪未向里传入少阴,而是向表传。“小便自利”“大便鞕”,可知为太阴渐入阳明。宜小承气汤。

1.2.2.10 少阳→太阳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264条)。此条 “胸中满”(胸胁苦满),心 “烦”,为邪在少阳;但 “两耳无所闻”, “目赤”,为风火相煽,循经上扰,清窍不利。说 “若已吐、下、发汗…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 (267条)。可见邪在少阳时,不可汗、吐、下,但只说 “不可吐下” (264条),实际暗示可 “汗”,可见此时邪不在少阳,已传至太阳。宜用柴胡桂枝汤。

误治以后,外邪有的仍在原经,有的传入了另一经。既可有原经的证候,也可有传入经的证候。如:汗后脾胃虚弱: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66条),为太阳→太阴;汗后阴阳两虚:芍药甘草附子汤 (68条),为太阳→少阴;转属阳明,燥热成实:调胃承气汤 (70条),为太阳→阳明;转属阳明,津气两伤:白虎加人参汤(26条),为太阳→阳明;肾阳受伤,水饮内泛:真武汤(82条),为太阳→少阴;另外还有葛根黄芩黄连汤 (34条),太阳→阳明;桂枝人参汤 (163条),太阳→太阴;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22条),太阳→少阴;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 (67条),太阳→太阴;茯苓四逆汤 (69条),太阳→ 少阴;栀子干姜汤 (80条),太阳→太阴;宜四逆汤 (91条),太阳→少阴;甘草泻心汤 (158条),太阳→太阴;赤石脂禹余粮汤 (159条),太阳→少阴;白虎加人参汤 (168条),太阳→阳明;栀子豉汤 (221条),太阳→阳明;白虎加人参汤 (222条),太阳→阳明;桂枝加芍药汤 (279条),桂枝加大黄汤,太阳→太阴;大柴胡汤 (103条),太阳→阳明;柴胡加芒硝汤(104条),太阳→阳明;柴胡桂枝干姜汤 (147条),太阳→少阳;干姜附子汤 (61条),太阳→少阴。

2 对 “六经中风”的认识

对于 “六经中风”,许多人认为 “原文没有交代,现已无可考证”[2],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就知道,太阳中风,已有明文;其余五经中风,实际上是五经已传至太阳。

2.1 教材 中 “原文备考”里的条文,因无法将其归类,姑且存疑备考。其实有些条文是属于六经传变的内容[1]。

如:“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调胃承气汤”(123条)。为少阳→阳明;“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192)。为阳明→太阳;234、240、235条为阳明→太阳……

2.2 阳明病不应有阳明寒症;少阴病不应列有大承气汤不少著作[1]列有阳明病寒证:(191条)、(226条)、(191条)、(243条)、(197条);阳明病虚证:(196条);阳明病寒湿发黄:(195条)。阳明多属里、热、实证,“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0条)。可见这样的分类,明显不合适。其实它们分属阳明→太阴,阳明→太阳……

3 六经与六经辨证

少阴病是肾阳虚里寒盛,或心肾阴虚里虚热,但却列有大承气汤:(320条)、(321条)、(322条),这也比较牵强。其实它们都属少阴→阳明。

仲师的伟大不仅在于创建了六经与六经辨证,更给我们展示了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尤其可贵的是用六经的传变,给我们展示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医理。教导我们要全面的、辨证的、动态的、前瞻的、灵活的看待六经与六经辨证。

3.1 首创了六经 六经既可看成是六个不同的病理阶段,不同的征候群;更应看成是六类不同的证候。六经中也有阴阳,它既涵盖了脏腑、经络等实质脏器,也具有气化、传变等生理、病理功能。

3.2 首创了辨证施治 定义了六大证候群;创建了严谨的治则与治法 (汗、吐、下、和、清、温、消、补、涩、利 (尿)、导 (外治)…)与113首经方;创立了理、法、方、药、护、养……

3.3 整体考虑 动态观察,整体考虑,精细辨证,合理治疗,避免失治、误治,防止外邪传里,适时引导邪气外出。

3.4 思维慎密 瞻前顾后 阐述了外邪可能传变的方向,预设了防治措施。顾护正气,扶阳救阴,注意先安未受邪之脏。具有雏型的循证医学观点。

3.5 治未病 是 《内经》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用鲜活的医理展示了未病先预防,既病合理治 (不失治、误治),祛邪防传变 (防传里),病瘥防复发 (食复、劳复)…特别是用六经辨证与六经传变,在理、法、方、药中充分展示了仲师的 “治未病”伟大思想。(另有文章论述)

3.6 不断创新 仲师绝不守旧,一生充满创新精神。他在 《伤寒论·序》就批评:“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自己 “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 《素问》、 《九卷》、 《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 《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所以才能首创六经,首创六经辨证与六经传变…

行医较久的临床医生,大都能经过艰苦的学习,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领会仲师的思维方式,并从中悟出许多医理。能够按照中医的思维方式 (整体的、辨证的、动态的、前瞻的、灵活的思考,及 “治未病”理念)去诊治疾病,所以常有较高的疗效。尤其是悟性较高的医生,多能够很快进入高水平的中医思维境界,及时找准自己的定位,迅速踏入坦途;悟性较低之人,则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迷茫期,有的甚至可长期徘徊于中医宝库门外,迟迟不能真正入门。作为一个初学者,特别是只经过现代医学院校培养,未经过跟师学习的大学生,往往就很难入伤寒之门。他们接受了太多西医的思维方式,缺乏中医的思维方式。在诊治疾病时常常是对症治疗,按 “症”或 “证”机械地加减用药,疗效常常较低。就容易产生伤寒无用论,中医无用论的错误想法。有不少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因此蜕变成了西医或不中不西的医生,有的即使还在名义上从事中医工作,也是疗效不高的中医,这是一种多么巨大的浪费。关键就在于他们没有学会仲师的思维方式。学习 《伤寒论》,最主要的就是要学医理,学六经辨证与六经传变,学习仲师启示的思维方式。徐灵胎说:“医者之学问,全在明伤寒之理,则万病皆通。”国家花费了大量的钱财,每年都有大批的本科中医院校毕业生,但真正成为 “铁杆中医”的又有多少呢?所谓 “铁杆中医”,我们认为就是完全掌握了张仲景所传授的中医思维方式 (整体的、辨证的、动态的、前瞻的、灵活的思考,及 “治未病”理念)并广泛运用于临床,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也毫不动摇,铁了心肠,誓志不移,能把弘扬中医文化作为自己终身事业的优秀中医人才。如何才能成批的培养出 “铁杆中医”呢?首先就应从基础抓起,从学习四大经典做起,从改良 “伤寒论”教学入手。为了帮助后学者尽快入门,我们提出如下的学习方法。

4 建议学习 《伤寒论》的方法

①首先熟练掌握六经提纲;②熟练掌握六经的主要证候;③掌握循经传与逆经传 (包括顺经传与越经传);④掌握误治 (包括误汗、误下、误吐、误火…)及误治后的传变;⑤掌握六经的基本治则与治法,包括适应证与禁例及将自愈的表现;⑥掌握六经的其它兼变证与治法;⑦学习各家对 《伤寒论》的注解;⑧学习伤寒临床家的各类医案。

我们通过多年学习思考,借鉴名家经验,才得出些粗浅的体会。现不揣简陋,奉献给大家,以抛砖引玉,希望能得到各位同道的指正。

[1]熊曼琪.伤寒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

[2]郝万山.伤寒论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2.

[3]成无已.伤寒明理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72.

[4]吴谦.医宗金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96.

[5]陈瑞春,陈瑞春.论伤寒[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48.

[6]朱世增.俞长荣论伤寒[M].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9:52.

doo:10.3969/j.issn.1672-2779.2014.08.006

1672-2779(2014)-08-0001-02

苏 玲 本文校对:

2013-12-17)

猜你喜欢
厥阴太阴少阴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厥阴病篇再论
论少阴“三急下”
宇宙间的四种基础物质
解读少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Thirty-Six Stratagems (1)
解读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
从厥阴之义论厥阴病❋
论《伤寒论》少阴病误汗